張光霞
農村高中閱讀教學內容注重課內單篇文章的精講;教學訓練注重閱讀方法的點撥,應試技巧的演示;教學方式注重老師講,學生聽;教學手段則是小測試、大聯考。外國小說欣賞的教學正是這種教學現狀的縮影。以上現象折射出人文關懷在農村高中閱讀課堂里已逐步缺失。
鑒于農村高中外國小說閱讀教學的現狀,筆者結合學生的學情,更新教學理念,積極探索,進行了以下嘗試:
在現實的升學壓力和時尚文化的沖擊下,師生在閱讀教學中迷失了方向,而架構教與學之間的文本又不合乎學生口味,那么優化教學內容就迫在眉睫了。筆者嘗試運用比較閱讀的方法優化外國小說閱讀的教學內容。
因是外國小說,就會有不同版本的譯文。筆者把不同的譯文引入課堂作為比較閱讀的對象,在比較中培養學生的語感,訓練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而使學生的鑒賞水平得到升華。如教授歐·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葉》,教材選用的是王永年的譯文,其實它還有其他好幾版譯文。分別是:《最后一片藤葉》《最后一片葉子》《杰作》《瓊珊的故事》等。筆者分別把這些譯文引入課堂,進行比較閱讀。雖然是同一篇小說的翻譯,但每一篇譯文的標題卻不盡相同,“那么我們教材為什么要選擇‘最后的常春藤葉’作為標題讓廣大高中生學習呢?”當筆者拋出這個問題后,教室里一下子炸開了鍋,學生都躍躍欲試,興趣盎然。他們通過比較、討論、分析、整合,最后找到了答案。
光一個標題,學生就有很多的話可以說,那么后面的解讀也就水到渠成了。學生會想不同的譯文到底寫了什么?行文會怎樣結束呢?有了質疑,就有了進一步探究的欲望。顯然一堂課40分鐘的時間是遠遠不夠的,那么老師順勢而為,趁機把課堂閱讀延伸到課外,讓學生課外再精讀,去發現、質疑、分析、整合、探究。學生的語文素養在“潤物無聲”中得到了提升。
外國小說是異土的產物,大多數中國孩子的閱讀材料都是從本土小說開始的,所以難免不合口味。筆者在教授外國小說時也引入一些中國經典小說來進行比較閱讀。一方面可以緩沖教學內容的難度,另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如教授雨果的經典小說《一滴眼淚換一滴水》時,學生因受自身經歷和積累的影響,總喜歡把目光投射在男女主人公身上,認為他們就是板塊主題“美與丑的看臺”的最好詮釋者。學生看得比較直接、淺顯,而對于雨果花大量筆墨鋪排、渲染的刑臺邊的看客,學生往往直接忽略掉。其實作者愿意投入如此多的筆墨,肯定有他特殊的意義,這些看客身上寄托了作者的很多文學理想。
或許是外國小說,學生陌生,很難找到一個合適的角度來引起他們的共鳴。提到“看客”,大家一定會想到魯迅。筆者嘗試以《祝福》中的“看客”為鋪墊來解讀《一滴眼淚換一滴水》中的“看客”。于是我拋出了這樣的問題:雨果先生花大量筆墨,不遺余力地描摹圍繞在伽西莫多身邊的“看客”,同樣,魯迅先生在《祝福》里也精心描寫了祥林嫂身邊的“看客”,那么兩位作者這樣安排,有什么異同?
由于《祝福》是學生熟悉的,那么就激發了學生挖掘《一滴眼淚換一滴水》中“看客”信息的興趣。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最后得出了如下結論:魯迅筆下的“看客”大都麻木,身受壓迫而不自知,仍對看他人悲劇樂而不疲;而雨果以浪漫主義的筆觸輕撫眾生,除了揭露,還有呼喚,喚醒每個人心中的善意。
可見,以學生熟悉的中國小說文本為媒介,可以喚醒學生已有的感知和經驗,進而賞析陌生的異國小說,然后不自覺地豐富了學生的閱讀體驗、訓練了學生的思維、提升了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材里所選的作品大都出自名家之手,那么就同一個話題,一個農村高中生的習作又會呈現出怎樣的語言、內容、結構、思想呢?筆者在教授《煉金術士》時,就嘗試將學生的習作與課文進行對比閱讀。《煉金術士》是一部講述主人公圣地亞哥追求夢想、完善人生的勵志寓言故事。我提前布置了一篇關于“夢想”的話題作文。這里截取一些片段:
片段一:“夢想是一個人前行的希望,它像明燈一樣指引著我前行的方向。或許前方有風有雨有泥濘,我都不會放下初心,我都會勇敢地走下去,去追逐明天升起的太陽,讓夢想像火焰一樣燃燒,熱烈賁張。”
片段二:“小時候,我的夢想是做一名科學家,拯救地球和人類;現在,我的夢想是充實地過好每一天。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的夢想越來越接近現實,夢想到底是什么,我也很迷茫……”
片段三:“夢想到底長什么樣子,誰能告訴我?或許有些時候夢想就像信仰一樣,我們虔誠地執著的并不是信仰本身,而是那種讓我們的人格肆意擴張的偉大和激情!”
在課堂上,學生把自己的習作與大家的作品進行對比,他們會迫不及待地想了解《煉金術士》中的主人公擁有怎樣的夢想?而這個夢想又是怎樣實現的?與自己的夢想有什么差異?帶著這些問題去讀課文,學生易于進入文本。學生把自己的習作與閱讀獲得的內容兩相比較,當發現自己追夢過程與文本主人公追夢的方式有差異時,學生們自然會被圣地亞哥追夢的勇氣、熱情、智慧、執著所感動與折服。
將學生自己的習作與課文文本進行比較,學生有話可說,他們可以盡情傾聽自己的心聲,與自己的心靈對話,從而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和感悟,主動構建自己的精神世界,進而超越自我,走向人生的完美境界。
外國小說選文篇幅長、內容多、知識面廣、人文內涵豐富,而課堂教學時間又有限,那么在進行比較閱讀時,選擇一個易操作且有價值的切口就尤為重要了。
標題是文章的眼睛,特別是那些暗藏意蘊的標題,值得學生好好品味。如教授《最后的常春藤葉》,其他譯文的標題分別是《最后一片藤葉》《最后一片葉子》《杰作》《瓊珊的故事》等。筆者安排學生就標題進行比較,由于切口比較小,易于學生掌控,學生課堂參與度高,討論熱烈、交流充分。有學生認為“最后的常春藤葉”,妙在“常春”二字,調動了讀者的想象力,讓人眼前有生機盎然、明媚溫馨的景象。而“最后一片藤葉”“最后一片葉子”,較課題少了“常春”二字,就少了許多蘊味。所以教材標題暗示性、蘊涵力更強,能更充分地表現文章的主旨。也有學生表示正是因為“常春”有利于表現主旨,那么就少了一份神秘,那么“最后一片葉子”少了“常春”就設置了懸念,可以激發讀者閱讀的興趣。還有同學比較了“杰作”與“瓊珊的故事”。認為如果以“杰作”為題,小說主人公的指向性太強了,只能是老貝爾曼,而實事實上,小說除了敘述老貝爾曼的故事,瓊珊也是一條重要的線索,這樣就影響了小說主題多元化的解讀。同理,若以“瓊珊的故事”來命題,也一樣比不上教材標題。通過這樣充分的學習后,學生也悄悄地獲得了成長。
外國小說的結尾處很有講究,或歐·亨利式結尾,或藝術留白……總之都是極有探究價值的。比如教授《素芭》時,筆者分別引進了冰心與董友忱所譯版本的《素芭》,然后對不同譯文的結尾進行比較閱讀。
“這次,她丈夫用自己的雙眼和雙耳,非常仔細察聽,相了親,娶了一個會說話的姑娘。素芭獲得了幸福嗎?”(教材譯文)
“她的主人耳目并用,又作了一次仔細的考察。這一次他不只用眼睛,而且用耳朵來仔細地考察,他又娶了一個會說話的妻子。”(冰心譯文)
“這一次,她丈夫眼耳并用又相了親,娶來了一個會說話的姑娘。”(董友忱譯文)
三種版本羅列在一起,不需要老師點撥,學生就自己直接說了,教材結尾更經典,它留給了讀者想象的空間,讓人意猶未盡,發人深省。有學生認為,素芭應該會被她的丈夫理解,從此過上了幸福生活,是一個大團圓的結局。也有學生認為素芭的丈夫最終會拋棄她,另娶新娘,只因她是個啞女,可悲可嘆,如此善良美好的女孩,仍然不能擺脫被拋棄的悲劇命運,不禁讓人心痛進而沉思。
思維的激蕩,審美的意義無處不在。小說的結尾還可以在文本中尋找細節支持。筆者順勢引導學生再精讀文本,找出課文中隱射結尾的細節。學生水到渠成地完成了一次閱讀審美體驗的過程。
外國小說相對中國學生來說,是陌生的;學生不自覺地會從心底產生恐懼感。筆者教授《丹柯》時,就引入了魯迅筆下的夏瑜;教授《一滴眼淚換一滴水》時,就引入了《祝福》。因為熟悉、因為有積淀,所以學生有話說,愿意說。特別是教授《煉金術士》時,引入學生自己的習作,學生氣氛活躍、交流熱烈,學生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有人說自己很慚愧,夢想不夠執著,總是常立志;也有人說夢想是實現人生幸福的基礎,無論多么艱難,都要追隨,永不言棄。還有人說圣地亞哥給了自己很多人生的啟迪,實現夢想是一個艱難尋覓的過程,自己已經做好了準備。擁有這樣生機勃勃的課堂,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不想提高都難。可見,用已知的知識撬動未知的知識是一個很不錯的切口。
在現實的升學壓力下,老師不講不放心,我們的課堂依然存在老師一講到底的現象。新課標背景下,老師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學生,把課堂時間還給學生。而作為老師的我們應該把時間放在課外,精心研究教材、研究學生、研究教學思路,研究教學方法,優化教學設計,以期擁有扎實的教學功底、人文內涵,可以在課堂上游刃有余地引導學生,涵養學生,讓他們在語文的課堂上獲得生命的滋養。筆者曾嘗試在外國小說閱讀的課堂只講十分鐘,只講學生需要講的內容。老師的話少了,這樣,學生可支配的時間就多了。他們可以充分閱讀,用心鑒別,熱烈討論,仔細分析,高效整合,最后獲取各種學習能力的提升。
新課標倡導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反觀我們的課堂教學卻剛好相反,要改變這種現狀,老師需要把課堂的空間還給學生,我們只需拋出合適的話題,讓他們按自己的意愿自主學習。如在教學“理解雨果筆下的看客”時,筆者先引導學生閱讀《一滴眼淚換一滴水》全文,讓學生大致了解伽西莫多看臺邊“看客”的形象。然后,引入學生熟悉的祥林嫂身邊的“看客”,以小組討論的形式,讓學生比較兩者的異同。同學們各抒己見,群策群力,思維在碰撞中產生了智慧的火花。最后通過比較、甄別、探究得出兩位名家筆下“看客”的異同以及雨果花如此多筆墨描摩這些小人物的匠心獨運。老師把閱讀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他們閱讀的效率更高,學習的主動性更強。筆者個人認為比較閱讀是架構學生自主閱讀和解決繁重教學任務的一個有效媒介。因為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空間,他們能自主愉悅地進行閱讀、比較、合作、探究,進而生成新的知識、方法、情感、觀點、思想,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新課標背景下,教師運用比較閱讀的方法,優化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改變課堂教學的模式,把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學生學得自主,學得愉悅。本策略研究,變學生“被動聽”為“主動學”,為他們終生學習奠定了基礎。
烏申斯基說:“比較是思維的基礎。”筆者的實踐探索通過引入比較閱讀的方法,提高了學生比較、鑒別,歸納、整合、表達信息的能力,訓練了學生的思維,使他們的思維品質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在外國小說比較閱讀中,學生通過自主閱讀,運用對比,思考分析,從語言文字、意象情景、內在意蘊、人物情感中,深度挖掘了文本中的審美因素,培養了學生的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同時,建構了他們的審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