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銘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課程應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促進德、智、體、美和諧發展。”語文教材的閱讀篇目蘊含著大量的審美信息。學生學習這些課文不僅可以了解和掌握祖國豐富的語言文化,感受中華民族的燦爛文明,更可以塑造其愛國情懷和高雅的審美素質。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就要從多方面對學生進行美的熏陶,引導學生欣賞美、品味美、創造美,增強學生的美感體驗,陶冶學生的審美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培養學生創造美的能力。
如何讓學生學會發現美,提高審美的能力呢?筆者認為應該主動創造教學情景,創新教學方式,積極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聯想想象的審美能力,我們可以借助音樂與繪畫等其他藝術形式來開闊學生想象空間,通過聲音與畫面,渲染情境,激活學生思維,增強他們的美感體驗。
教劉湛秋的詞《雨的四季》,可以以《Com tine D'un Autre Ete:L'apres Midi》和《Kiss The Rain》等鋼琴曲為背景音樂,讓學生聽著音樂來朗讀文章,感受語言和音樂的雙重魅力。或者讓學生根據四季的雨的不同特點,以及文章創設的四個不同的意境,選取和意境吻合的樂曲作為朗讀配樂,再個別或者集體朗讀。
教酈道元的《三峽》,我們可以運用多媒體展示三峽美麗風光的圖片,讓學生感受三峽山的連綿不斷與遮天蔽日;山谷的狹長與幽深;江水的湍急與清澈,領略三峽的山水之美。
我們在教學中,可以采取多樣化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興趣,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比如采用小組合作討論,多互動;借助網絡平臺,開展師生間、生生間的線上學習交流;表演課本劇、課堂辯論賽、引入猜謎游戲等,這些都能起到激活思維,審美怡情的作用……興趣來了,積極性提高了,學生才能走進文本,感悟文本魅力,融入作品的境界,進而激發審美情趣。
讓學生知道什么是美,如何欣賞美之后,還必須學著去創造美。教師在教《背影》“望父買橘”后,讓學生分小組展開討論:朱自清已經20歲了,他的父親為什么要親自去買橘子而不讓朱自清去買?我們有沒有相同的經歷?上學時媽媽為什么還幫你背書包……通過回憶自己的生活經歷,感受父母無私的愛,進而學會用感恩的心報答父母及社會。
反復誦讀,感知音韻美和情感美。“三分詩,七分讀”。古詩文句式整齊,對仗工整,講究押韻,聲律和諧,富有節奏感和音樂美;現代文語言或樸實或華麗,感情真摯,非常適宜吟誦。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通過富有魅力的范讀、朗誦,憑借抑揚頓挫和輕重緩急的聲音變化,可以很好再現作品的音韻美、情感美,同時還可以給學生們較多的朗讀時間,讓他們在讀中入情、讀中悟情,借助于聽覺形象步入文章意境,心情愉悅地感受到美,用古人的話來說就是“感之于外,受之于內”。如教《濟南的冬天》這篇散文時,教師通過令人動心生情的語言范讀,便可讓學生聽出作者對濟南冬天的贊美喜愛之情;再如教《白楊禮贊》,要讓學生反復讀,讀出一股激情,讀出粗獷豪放之感,讀出白楊樹的形和神。
引導鑒賞,品味意境之美。所謂意境,是指作品中的描寫某種事物所達到的藝術境界,它是作家思想感情和生活圖景和諧統一的結果。鑒賞意境美可以從意象組合的表現方法、表現形式以及表現意義等方面去探尋思路。如教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時,我們要引導學生通過曲中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等具體可感的形象,想象一幅枯敗蕭索的秋景和作者凄涼愁苦的情緒。情由景生,情景交融,這便是詩的意境。領悟到了這個意境,學生就能沉浸在美好的享受之中,陶冶審美情操。
學生學習語文不僅為了考試,還在于立德樹人,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近年來,我們學校語文老師從提升素養的角度出發,鼓勵學生課外閱讀《詩經》《世說新語》、唐詩宋詞,還利用校本課程《蘇山苑美文選編》、文學社活動等來豐富教學資源。學校還舉辦文化講座,舉行經典誦讀比賽,弘揚傳統文化,提升學生的古典文化素養,讓這條飽含生命之美的長河綿延下去,讓我們的教學迎來新的境界。幾年下來,我們驚奇地發現,學生不但語文成績穩中有升,而且變得通達事理,形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善于辨別善惡美丑的能力。
我們既是語文教師,也是美的傳播者,實施審美教育是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語文教師要積極營造一個蘊藉豐厚的審美生態課堂,努力培養既有豐富的審美情感、有較高的審美鑒賞力,又有審美創造力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