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英
(湛江機電學校,廣東 湛江 524000)
職業教育一直是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近年來,國家一直致力于推動教育體系改革,給予職業教育前所未有的重視和支持。在2017年的十九大開幕式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基于這一戰略指示,廣東省率先提出了“雙精準”職業教育理念,緊抓校企精準對接和學校精準育人這兩個方面,并圍繞“雙精準”這一基本視角,頒發指令和措施,為提升職業教育水平,構建現代化職業教育體系打通通道。作為中職教育德育課程,心理健康教育不僅關系著學生的成長成才,也關系著我國素質教育目標能否實現,在中職教育課程中占據重要的戰略地位。縱觀當前的中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現狀,不難發現,從課程體系結構,到學生參與程度,再到學生潛能開發,都存在諸多問題,大大降低了中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然而,“雙精準”職業教育理念強調從學校本職和學生個體出發,關注學生成長與長遠發展,探索符合學生個性的多元化教學模式,這一理念的提出和落實,為改變中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現狀提供了契機。因此,立足現實,緊抓“雙精準”教育理念,遵循人本理念,跳出傳統的教學框架,尋求新的教學突破和創新,對彌補當前中職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提升教育的實效性和職業人才培養水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按照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所作的健康定義來看,真正的健康是屬于完全沒有疾病的范圍,這種疾病不僅包括身體上的疾病,也包括心理疾病、行為疾病和思想疾病等內容,含括了身體機能、行為意識和心理精神等各個層面。中職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他們大多處于15-21歲之間的年紀,自身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較弱,思想層面承受的壓力較大。尤其是在國家對中職院校施行學費免收政策和擴招政策以后,中職學生的生源和在校學生規模不斷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也容易擴大學生自身的心理落差。雖然相較于成功升入普通高中的學生而言,中職院校的學生走的是職業化道路,沒有高考壓力,但由于正值青春年少,身心正處于快速變化和發展的時期,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尚未成形,如果缺乏必要的心理引導,極易受到負面因素的影響,為性格養成和人格健康埋下諸多隱患。再加上學生們從傳統教育模式直接跳入職業教育模式,初入中職學校,難免會產生諸多不適應,直接作用到自身的心性養成,導致中職學生容易自暴自棄、抗壓能力低下、缺乏自信、缺乏目標,久而久之,就造成各種心理問題,為自身的成長成才道路增加障礙。
心理健康教育針對的是已經存在和可能存在各種心理問題的學生,幫助學生舒緩負面情緒和壓力,指明人生方向,培養健康人格,端正三觀。然而,心理問題紛繁復雜,涉及的影響因素較多,且具有顯性和隱性之分,處于漸進發展的過程中,如果得不到及時的疏導和科學合理的指引,日積月累之下就容易形成心理隱疾,阻礙中職學生的成長成才道路。再加上中職院校歷來都是以職業和技術教育為主,長期忽視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專業的心理輔導教師和心理輔導室,只將心理教育目標局限于學生不做出格的事情,不發生事關生命安全的大事這一范圍內,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明確的指標要求,導致中職心理健康教育浮于表面,流于形式,難以真正落實到學生身上,更加難以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理念和價值觀形成。與此同時,部分心理教師缺乏創新意識,習慣于照本宣科的心理教學模式,沒有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在心理教學方面因循守舊,使得心理健康課堂猶如一潭死水,學生對心理健康教學課程缺乏參與興趣和積極性,難以學到有用的心理健康知識,也對自身的心理問題缺乏科學認識和足夠重視。一旦對生活產生不滿,心中抑郁就會難以排解,會由于缺乏正確方法和專業心理學人士的幫助而產生各種心理疾病。長此以往,不僅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也為中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埋下各種隱患,大大降低中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
教育家杜威曾經提出關于學校教育與訓練的觀點:當重點放在矯正錯誤行為而不是放在養成積極有用的習慣時,訓練就是病態的。調適性(也稱補救性)教育模式,更多地關注解決學生各種心理危機,緩解和消除學生嚴重的心理異常[1]?,F階段對于大多數自認為心理健康的學生來說,心理咨詢沒有太大的教育意義,所以只有范圍較小的學生人群主動尋求幫助、自愿接受調適。如果受教育者缺乏自我調整的積極性,那么任何人都是無能為力的,調適性教育必須建立在自覺主動基礎上才能發揮作用。并且心理咨詢和治療的難度較大,對咨詢者的專業素質要求較高,剛從師范院校畢業的心理健康教育者尚且不具備能夠解決難度較大的心理咨詢和治療的能力,所以咨詢者往往很難獲得理想效果。
按照新課改的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是現代教育體系構建的必要內容,也是中小學校理應設置的基礎課程。然而,縱觀我國各大中職院校,雖然紛紛開設了“心理健康”這門課程,但選用的教材呈現單一化和主觀化的特點,并不符合中職學生群體的心理成長需求。再加上中職學校的心理教師大多由其他科目教師或者學校管理人員兼任,并非專業的心理學人才,缺乏必要的心理學知識和教學技巧,所以只能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進行理論灌輸。長此以往,學生必將認為心理學課程可有可無,忽視心理學知識對自身成長的重要性,嚴重者甚至產生厭學心理,缺乏參與心理健康教育課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沒有學習心理學知識的主動性,也沒有積極參與心理教學活動,就難以產生深刻的體驗,難以身臨其境地去感知、思考和領悟。與此同時,中職院校的心理健康課程缺乏科學的考核方式,只注重對理論知識的考核,缺乏對學生學習過程和態度的關注,缺乏對學生心理學知識運用能力的考核。這些因素的共同影響,必將導致中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成為空中樓閣,心理健康教學的實效性難以得到有效保障,學生也難以在心理健康知識的學習過程中獲益。
目前有些中職學校已經做到根據學生心理求助的具體情況,通過專題講座、展板宣傳、櫥窗宣傳等形式,讓學生了解心理健康咨詢的重要性,但縱觀中職學校的基本現狀,雖然學校開設了心理咨詢室,但是來訪者人數不多。一方面是學校的一些教育、教學和管理人員對心理健康的理解仍不能擺脫生物醫學的模式,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重視不足。另一方面表現為學生自身年齡和認識的不足,使他們對事物的看法有失偏頗,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咨詢是對那些存在心理疾患,甚至是有精神疾病的人開展的。這種看法在學生當中還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在遇到心理壓力和心理困擾時,學生們就不能及時尋求咨詢幫助,最后容易導致心理狀況的惡化,進而影響自身的學習和生活。
中職院校應深入研究中職學生群體的心理特點,科學分析中職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和影響其心理健康的各種因素,對癥下藥擬定心理健康教學策略,既能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引導學生重視心理健康,主動積極地學習心理健康知識,并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和職業觀。同時優化師生關系,減少師生之間存在的心理隔閡。另一方面,課程的特殊性決定了心理健康教師不能再繼續沿用傳統的傳遞——接受教學模式,而應全方位、多角度地探索中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為中職生畢業后的發展打下較好的心理基礎。所以,中職學校應該根據自身的辦學條件和實際情況,建立如美麗心靈、心理劇、訪談錄等具有一定實踐意義的心理健康活動,確保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能夠與學校的育人目標密切相連。
一方面,提升心理教育師資力量的專業化水平。結合國際實踐經驗,任職于心理健康教育這一學科的教師,本質上與醫生這一職業趨同,對專業性的要求較高,如果缺乏足夠的專業培訓和學習,就可能出現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的誤診和誤治,最終導致整個心理健康教育偏離正常軌道。如何提高心理健康教師們的專業化水平,關鍵就在于對心理健康知識和技能的專業培訓。學校可以為心理健康教育老師們提供專業化培訓和再學習的渠道和機會,促進教師們定期學習和不斷深造,保障心理健康知識的更新和完善,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源源不斷的活水源泉,也提高學校整體的心理健康教育師資水平。另一方面,加強對心理健康教師自身心理健康狀況的關注和重視?!皩W為人師,行為世范”。如果教師的心理健康已經偏離了正常的軌道,也就無法在傳授心理健康知識的同時,保持一顆平常心,嚴重干擾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無法為學生形成正確的指引。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隊伍,應該將自身的心理問題作為從事教育職業的基本要求,并時刻審視自身,避免在教師內部出現心理問題,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構建一個優質的環境。
第一,結合專業發展前景,鼓勵學生勇往直前,刻苦學習。中職院校不僅承擔著傳授專業技術和知識的責任,也需要積極關注專業發展前景,為學生實時提供就業信息,幫助學生了解行業發展現狀,更好地指導自身的專業學習。與此同時,幫助學生樹立就業信心,也有助于減少學生的就業壓力和專業迷茫,促使學生將主要精力集中于奮發圖強和專心學習,強化基本功,為更好地就業鋪墊道路。第二,更新教學手段,理論與實踐并重。職業教育主要是為社會培養專業技術過硬,職業素質較好的綜合型人才,因此,我們既要通過理論學習,引導學生掌握基礎文化知識和相關職業知識,也要通過實際操作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和運用能力。首先將專業技術的運用過程和機械的運作過程以簡單直觀的方式展示給學生,以理論講解作為輔助,鍛煉學生的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和想象力,更好地掌握專業技術。然后讓學生自主動手實驗,在實驗成功之后,與學生交流操作心得,肯定和贊揚學生;在實驗失敗之時,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和探究失敗緣由,鼓勵學生再接再厲,最終樹立對專業學習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提升專業學習好感度,提升心態健康水平。
總而言之,雙精準職業教育理念志在為社會培養和輸送更加全面、更加健康的綜合性人才,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和精準育人重要性。因此,中等職業學校應該立足于建立教育發展型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心理健康課的教學目標應有別于其他學科教學目標,充分體現自己的學科特色,進而有效地保證學校培養人才的最終目標和方向。立足現實問題,剖析教育不足,深入學生心理,從心理教育方式、師資力量優化和教育網絡構建這三個層面努力,不斷提升中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和職業人才的培養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