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省衡水市利民路小學)
創新素質是一個人以知識為基礎的,在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及創新能力等方面表現出來的特征。首先,培養創新素質應該面向全體學生,而不僅僅是面向少數優秀學生,要相信每個學生都有創造力。其次,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要考慮學生的差異,不能以統一的模式去培養所有學生,而必須堅持個性培養。再次,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時,應充分發揮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并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計劃,通過課堂教學及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去培養,而不應放手不管,讓學生自己去“創”。可以說,樹立正確的創新教育觀念,是實施創新教育培養學生創新素質的前提條件和根本所在。
心理學家認為,尊重學生與眾不同的見解、觀念和疑問,減少不必要的清規戒律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條件。因此,在教育過程中要形成有利創新的民主氛圍。如師生關系、課堂氣氛、教學組織形式與環境、學生自由發表見解等方面都要使學生感到寬松,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激情。
永無止境的好奇心和永不滿足的求知欲,是激發思維的原動、引起想象的催化劑,是創新的一種可貴品質。因此,教師要保護好奇心,并鼓勵學生逢事都要問一個為什么,對于大家都熟悉的事情,要善于提出獨到的見解;對于自己不了解的問題,更要看一看,想一想,甚至做一下,直至把事情的來龍去脈搞清楚。而這種質疑能力是創新素質最基本的要求,質疑是問題探索之旅的開始,兒童有著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師發現學生有質疑的時候,要科學的引導他們對自己的提出的問題進行下一步的探究,無論他們提的問題多么簡單、多么錯誤,或者他們提的問題多么的滑稽可笑,我們仍然要保護他們的這種求知欲望和質疑品質,讓他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找到快樂、找到自信。自信是對自己的能力做出正確估計后認定自己能夠達到既定目標的一種心理狀態。學生只要充滿自信,才能在失敗時昂起頭,不氣餒,使創新得以成功。因此,教師應采取鼓勵、支持、贊賞等多種方式保護好學生的好奇心和自信心。
在教學過程中創設合適的教學情景,來激發學生對學習的強烈欲望,在學習過程中設置層層推進的教學環節,來激發學生利用所掌握的知識進行創新的欲望。興趣是能量的調節,又是靈感的源泉,它與行動目標相聯系,能激發靈感,促進目標的實現。興趣也是創造力發展的催化劑,沒有濃厚的興趣,便不會有所創新。所以,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然而,興趣并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后天培養的產物。然而,傳統的教學方式下,教師只是單方向的給學生一個結果,讓學生去生硬的記憶,給出固定的評價標準,讓學生朝著這個標準來完成任務。這樣的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沒能夠調動他們的主動性。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應有意識、目的地去培養學生對事物的濃厚興趣,把培養興趣看作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起點。
課堂是培養創新素質主渠道。首先,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將會使學生的創新潛能得到更進一步的挖掘。為此,可以引導學生走出校門去了解外面大千世界,以開闊學生的眼界,啟迪學生的智慧,激發學生的創新欲望。還可以開展小發明、小制作等“五小”活動,讓學生在“五小”活動中,潛移默化地鍛煉、培養創新的意識與能力。其次,還可以安排學生根據個人情況,每天抽出一定時間,或進行豐富的創造性想象,或閱讀一些神話故事、科幻小學、藝術小品等,這些都能激發學生美好的遐想和對未來的憧憬,更能打破思維定勢,拓寬思維領域,鍛煉出靈活的思維和豐富的想象,使創新潛能得以挖掘。
多向性思維也稱發散思維,問題的解決途徑不止一條,從不同角度觀察問題就會得到不同的解答辦法。俗話說,條條大路通羅馬。我們要引導學生開拓思維利用多種方法解題,并且比較每一種解題方法,找到最快捷、最準確的解題方法。這也是知識的拓展、有利于學生更加準確的理解知識、掌握知識。另外,受年齡的限制小學生的思維容易受到思維定式的影響,遇到新的問題容易利用舊的方法去解決,而或許舊方法不適于新問題的解決,這就容易使學生思維受阻。所以,注意學生思維求異性的培養,使學生在更多的訓練中形成多角度、多方位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通過多向性思維的培養,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這是有效途徑之一。
總之,小學教育不僅僅注重知識的講授,更重要的是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