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市羅店中學)
1.課標解讀
本節教學內容對應的課標要求是“運用示意圖,說明水循環的過程及其地理意義”,將此課程標準解讀為以下三條:
(1)從知識的內在聯系看,“水循環的過程”是基礎知識和教學目的,水循環的過程解讀為以下三條:①蒸發、植物蒸騰、水汽輸送、降水、地表徑流、下滲、地下徑流,水循環的七個環節;②海上內循環、海陸間循環、陸地內循環,水循環的三種類型;③修水庫、跨流域調水等人類可以改變的環節。
(2)從知識的整體關聯來看,“水循環的地理意義”是“水循環的過程”的延伸和進一步思考,通過水循環,使海洋不斷向陸地輸送淡水,補充和更新陸地上的淡水資源,從而使水成為一種可再生的資源。
(3)本節內容的教學條件是“運用示意圖”,要求學習應落實在“自然界水循環示意圖”上,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讀圖、用圖能力。行為動詞是“說明”,屬于“理解”的水平層次,顯性要求為根據水循環的環節及類型,掌握水循環的過程以及水循環的地理意義,隱形要求培養學生的分析表達能力。
2.教材分析
(1)本節教學內容選自高中《地理》(滬教版·第一冊)第四篇專題13“水循環”,專題13是本篇的第一個專題,本節課“水循環類型”內容的學習是“河水補給”及后續專題14“珍貴的淡水資源”、專題15“海洋”等內容學習的基礎,本節課內容是本篇的知識基礎,起著啟下的重要作用。
(2)教材中“圖、文、活動”互相補充,顯示出教材兼顧直觀性、啟發性、科學性。教材除了介紹了“水圈的構成”“不同水體的更新周期”“水循環的環節及類型”“水循環的意義”外,還給出了對應的“思考與實踐”活動,為達成課標要求提供了有用的教學建議。
3.教學構思
(1)本節課通過“地球上的水循環、我國的水循環類型、新疆的坎兒井”三個活動對水循環的內容進行介紹,分別探究了地球上水循環的過程,我國參與的水循環類型,坎兒井的原理及其改變的水循環環節。
(2)本節課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作為引導者,學生是課堂的主體,鑒于針對材料設置的問題存在一定難度,需采用合作學習的方式,課堂形式為小組討論的形式進行,每組6人。教學活動由問題情境、討論探究、問題解答三部分組成。
新課導入:展示藍色地球太空圖片,引出地球上的水體類型圖,引導學生讀圖分析得出“水圈的主體是海洋水、淡水的主體是冰川”“通常所說的水資源包含河水、淡水湖泊水、淺層地下水”。
設計意圖:用地球上的水體類型圖分析“水圈的構成”部分內容,通過幾組師生問答來學習“水圈的構成”的基礎知識,從而為后面水循環過程的知識做鋪墊,主要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和綜合思維能力。
活動一:地球上的水循環
結合課本P123水循環類型內容,小組討論完成以下水循環類型圖。

(把蒸發、植物蒸騰、水汽輸送、降水、地表徑流、下滲、地下徑流填到箭頭處。)
《漢樂府·長歌行》問: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李白《將進酒》答: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問題:(1)從地理角度思考,著名詩人李白的回答是否正確?(2)水循環的作用?
參考答案:(1)李白的答案是錯誤的,從水循環示意圖中可知,海洋上的水汽通過水汽輸送的形式會再回到陸地上;(2)通過水循環,海洋不斷向陸地輸送淡水,補充和更新陸地上的淡水資源。
設計意圖:引用關于河水來源和去向的古詩詞引起學生對水循環的思考,從而引起學生的興趣,本環節主要引導學生通過填圖認識水循環的7個環節和3種類型,以及思考水循環的作用是什么,主要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
活動二:我國的水循環類型

結合我國河流流域圖(必要時查閱地圖冊),小組討論分析以下兩個問題:(1)我國的海陸間循環分別涉及到哪幾個大洋?(2)我國參與了水循環的哪些類型?
參考答案:(1)涉及到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2)參與了海陸間循環、陸地內循環、海上內循環三種類型。
答案解析:(1)認真讀圖可知,黃河、長江、珠江等東部地區的河流注入太平洋;西北部的額爾齊斯河注入北冰洋;西南部的雅魯藏布江注入印度洋。因此我國的海陸間循環涉及到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三個大洋。(2)注入大洋的河流參與的是海陸間循環;我國西北內陸地區還有一些河流注入內陸湖泊或斷流,如塔里木河流域的河流,參與的是陸地內循環;我國南海諸島等海域部分參與的是海上內循環。
設計意圖:現階段很多學生對地圖、對區域認識較為薄弱,本環節主要引導學生通過讀圖分析,認識我國的河流流域情況,重點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和區域認知能力。
活動三:新疆的坎兒井
坎兒井是荒漠地區的特殊灌溉系統,普遍見于中國新疆吐魯番地區。在高山雪水潛流處,把地層中的潛流沿著挖成的暗渠引至地面,再由明渠引入農田或澇壩(蓄水池)。坎兒井由豎井、暗渠、明渠、澇壩(蓄水池)四部份組成。豎井主要是為挖暗渠和維修人出入用的;暗渠是坎兒井的主體。

結合材料,小組討論回答以下問題:(1)坎兒井采取這種地下輸水方式,有那些好處?(2)坎兒井改變了水循環的什么環節?
參考答案:(1)減少水分的蒸發,節約水資源;深埋地下,避免地表污染,保證水質優良;順勢自流不用動力;(2)地下徑流、蒸發環節。
設計意圖:通過對圖文材料的認識,使學生對中國古代三大工程之一的坎兒井的原理進行認識,引導學生對坎兒井的優點進行分析,并結合水循環的內容,分析坎兒井改變了水循環的什么環節,重點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和人地協調觀能力。
拓展活動:
問題:人類活動主要對水循環哪些環節可以施加影響?
參考答案:
降水:人工降雨;
地下徑流:抽取、回灌地下水;
蒸發、植物蒸騰、下滲:植樹造林、硬化路面等;
影響最主要的是地表徑流:引水灌溉、修水庫(例如三峽工程)、跨流域調水(例如南水北調)。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回顧水循環的環節,并針對每個環節進行思考人類可以如何對其產生影響,加強了學生對人類活動對水循環作用的認識,重點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和人地協調觀能力。

1.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進行和課堂教學的不斷探索,課堂教學形式不斷多樣化,如翻轉課堂等各種教學形式的出現。問題情境教學相較于其他教學形式有易于教師操作和便于學生接受的特點,課堂內容由幾組情境貫穿,情境下結合教學目標設置相關問題,情境吸引學生興趣,增長學生見聞,問題解決學生疑惑,增長學生知識。
2.問題情境教學相較于常規課堂教學屬于形式上的改變,但是教師在教學活動設置的過程中除了注意形式的變化,也不能忽視教學目標的達成、核心素養的落實,所以在情境問題的設置上要緊貼教學要求,注意知識點的落實,讓學生在活動中有所收獲。
3.《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對本教學內容提出“運用示意圖”的課標要求,讀圖和識圖能力的掌握向來是地理學科學習的基礎內容和教學難點,新課程標準強調對示意圖的認識和運用,體現了課標對地理學習中遇到的示意圖、地圖等的重視,讓學生習得,在地理學習中“圖”的重要性不亞于文字知識,對圖的認識和分析在本教學內容的活動安排中也得到了充分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