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遼寧省莊河市塔嶺鎮中心小學)
“綜合與實踐”領域在數學課標中得到了進一步的重視,它反映了數學課程和教學改革的要求,為學生提供了一種綜合性、實踐性、探索性兼具的學習方式。它既是一種學習活動,又是數學課程的內容。由于該領域出現時間相對較晚,知識和理論體系尚未成熟,在實際的教學中,尤其是農村的小學數學教師依然面臨眾多困惑與難題。鑒于此,本文對農村小學數學教師在該領域的教學現狀進行了調查和分析,并針對存在的問題和困難提出了相應的策略。
1.課程認知模糊
在教學中,因為這個領域的內容安排學時很少,也沒有專門對該課程設置相應的考試,由此一部分教師誤以為課堂上讓學生動手操作就是綜合實踐活動教學,也有的對這一領域的教學目標不清楚,認為是選學內容,把這部分當成了平時教學的閱讀素材,隨便布置一下任務叫學生回家看看;或者只當作一個信息窗口一帶而過。
2.教學方式無從選擇
由于老師和學生對“綜合與實踐”的內容很少關注,缺乏對這一領域成功經驗的借鑒和教學案例的指導,因此解決問題時缺乏方法;加上師生的互動面窄,很多教師面對實踐活動課一籌莫展,于是就上成某單元的小結課、練習課或復習課;有時甚至在教學時直接跳過,敷衍了事,因此在教學中比較隨意。另外,在實際的教學中,還有的老師出于各種考慮,會以種種理由替代學生的一些本應該屬于他們的“活動機會”。老師會把自己課前的調查資料一一提供給學生,從表面上看好像提高了效率,但老師的這一番“好意”卻讓我們的綜合與實踐應用教學失去了真正的價值,出現了越俎代庖的現象。
3.教學評價落空
“綜合與實踐”是一種數學意識,是指運用教學知識和技能去解決各種現實問題及數學本身進行探索的能力,在課程設置上有很大的開放性,使得教師缺乏相應的教學經驗和教學評估,仍然以傳統的模式對學生進行評價,認為不考試,看不到結果,所以教與不教都沒有關系,評價工作無法落到實處。
“綜合與實踐”是小學數學課程的全新領域,它需要教師具有開闊的視野和整體的教學觀。要切實推進“實踐與綜合應用”教學,教師要從明確內涵、教學方式、評價體系等角度開展研究,尋求有效的教學策略。
1.明確教材內涵,正確定位目標
“綜合與實踐”是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重要載體。在經歷具體的“綜合與實踐”問題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體驗如何發現問題,如何選擇適合自己完成的問題,如何把實際問題變成數學問題,如何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如何選擇合作的伙伴,如何有效地呈現實踐的成果,讓別人體會自己成果的價值。通過這樣的教學活動,學生會逐步積累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經驗。其具有以下特點。
(1)綜合與實踐活動要突出“綜合”
這種綜合不僅表現為數學內部各分支(如幾何、代數、三角)之間的綜合,數學與其他學科的綜合、數學與學生日常生活實際的綜合;還表現為解決問題的過程要求學生的各種能力、各種方法、各種工具的綜合。它不應該是具體知識點的直接應用,不應該是已有數學知識、方法反射式的套用,它應該給學生一個綜合應用學生以往學過的所有數學知識、方法(甚至可以是跨學科的知識),去實際解決一個數學內部或生活實際問題的機會,條件未必可丁可卯,線索未必清晰可見,問題本身和結果可能還需要另外的解讀。它應該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學生的發展奠基。
(2)綜合與實踐活動要突出“過程”
“綜合與實踐”的實施是以問題為載體、以學生自主參與為主的學習活動。它有別于學習具體知識的探索活動,更有別于課堂上教師的直接講授。教師通過問題引領,讓學生全程參與、實踐過程,經歷相對完整的學習活動。它的核心是學生在老師的引導和幫助下有目標的、自主的實踐活動。
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等活動過程(發現和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活動形式上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多采用諸如小組合作、實景觀察、實地測量、動手操作、直接收集數據、問卷調查、真實數據計算等活動形式,使學生能真正“動起來”,在活動中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提升數學能力和素養。在實施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觀察、積累、分析、反思,使“綜合與實踐”的實施成為提高教師自身和學生素質的互動過程。
(3)對學段目標正確定位
作為教師,有必要整體理解和把握課程總目標,認識學段目標與總體目標之間的聯系,再把學段目標分解到單元教學和每一節課教學目標中去,這是做好教學設計的前提和基礎。所以,準確把握“綜合與實踐”總體目標和分段目標對于教師是極為重要的。
縱觀現行北師大版教材小學階段的12個“綜合與實踐”內容,都是在學生學習相關數學本體知識后安排的實踐活動。第一學段以單一知識點的實踐操作活動為主,第二學段以多個知識點的綜合應用為主,原則上均以學生就近知識點安排活動。基于對教材內容的分析,要有效開展綜合與實踐的教學,教師必須挖掘每一次實踐活動的內涵,恰當地把握教學目標,設計切實可行的活動方案,引導學生深入參與實踐活動,獲取數學活動經驗。因此不能把教學中讓學生進行動手操作、自主探索活動作為判斷是不是實踐活動課的方法。
2.優化教學方式,提升活動效能
開展數學綜合性實踐課教學僅僅明確教學目標還不夠,還要根據學段目標通過一個具體的項目來組織開展探究學習活動。“綜合與實踐”一般包括:一是確定探究主題階段;二是制定探究方案階段;三是實踐體驗階段;四是交流探究成果階段。根據內容特點和學段目標要求,教師在組織形式和教學方式上要有所轉變,要體現靈活性和層次性。
(1)按照不同學段目標開展教學
綜合與實踐的內容選擇在《課標》中的要求,三個學段是有差別。差別表現在綜合與實踐的內容、形式、綜合程度、問題的呈現方式,也表現在老師的引領、指導、示范的力度等方面。在第一學段,學生學過的知識很有限,綜合就主要指待解決的問題與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的整合,能力和方法的綜合主要表現為在老師引領下的觀察、發現、表述、計算、操作。第一學段的教學,基本環節有:選一選、問一問:由于學生年齡較小,多為教師給出問題;想一想、議一議:教師要組織學生在課堂上討論,在弄清題意的基礎上思考如何做;試一試、做一做:教師要引導學生個人或小組實際進行觀察、計算、比較、操作、得出結果;說一說、評一評:得到結果后,教師要啟發學生進行交流,讓學生介紹、表達、說明自己(組)的結果、如何得到的。而進入第二學段,以第一學段為基礎,學生發展的目標會產生本質性的變化,逐步向學生自主研究和發展的方向進行轉變。教學環節是:確定研究題目——設計實施方案——具體實施——報告研究成果及反思。
(2)課內外實踐相結合開展教學
實際教學中,涉及實地勘查、數據測量、信息綜合等活動,單純地依靠課內教學是無法完成的,必須把教學延伸至課外。教師要精心設計學生的活動內容,明確活動目標與要求,安排合理的活動流程,要具有可操作性,確保學生在課外也能完成活動任務。如三下“小小設計師”在制作年歷這個活動中,教材要求制作年歷,活動過程包括制作經費預算、買材料、網上查資料等。一節課的時間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我們可以將制作經費預算、買材料、網上查資料安排在課前和課后自己獨立去完成,課上也改為制作月歷.學生學會制作月歷的方法后,年歷的制作就可以放到課余時間去獨立完成。在此基礎上再通過“看誰制作的年歷最美”的活動進行評比,使年歷做得更精美。
(3)自主與合作相結合開展教學
綜合與實踐從本質上講,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活動,但相對于一般的解決問題而言,其更具有綜合性。教學中要處理好自主探索與合作研究的關系,恰當地運用個體研究與小組研究。針對不同的問題層次和情境需求,組建實踐活動小組,引導學生分工合作,在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解決問題。
3.轉移評價重心,改革評價模式
(1)在評價過程上,由注重結論向強調過程轉變
對學生“綜合與實踐”雖然不以紙筆測試為手段,不追求量化指標,但要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的數學素養,而不是通過學習所獲取的學習結果。因此評價時要特別關注:能否主動運用數學知識描述并解決實際問題;是否善于運用多種方法;對結果有無反思的習慣;是否積極參與討論與發言。同時加強學生實踐活動的過程監測,關注學生在活動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參與程度、活動經驗積累等,運用多種評價形式評估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
(2)評價主體上,由注重單一評價向多元評價轉變
教師要設計一套過程性、多主體評價方式,將評價貫穿于整個活動過程。包括教師評價學生、學生之間互評、學生自我評價。評價要產生良好的情感價值導向,有利于學生彰顯個性,有利于“揚長”而不是一味“改短”,有利于激勵學生進一步的學習。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學生。
總之,綜合與實踐這一領域拓展是數學課程改革的一大創舉,為學生基本活動經驗的積累打開了一扇門,也為學生開辟了應用數學的新天地,更是提升學生數學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主陣地。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準確把握教材內涵,改善教學組織形式,轉移教學評價重心,聚焦基本活動經驗,使數學“綜合與實踐”領域的教學不再流于形式,真正對學生起到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發展解決問題能力、提升數學綜合素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