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徽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 引導學生展開名著閱讀是教學的重要內容。 閱讀名著能促使學生豐富知識、開闊視野,讓學生陶冶性情。 然而,初中學生的閱讀能力有限,對于閱讀長篇著作也缺乏興趣, 因此在教學中要采取各種措施促使學生激活閱讀名著的興趣, 掌握閱讀名著的方法,獲得豐富的閱讀體驗。 這樣才能促使學生提升閱讀賞析的能力,發展語文核心素養。
不少學生認為閱讀書籍比較枯燥乏味, 但是卻對影視劇作品很感興趣, 因此我在教學中便充分利用了學生對影視劇的興趣,先讓學生觀看影視劇的片段,當學生對劇中人物的命運產生興趣后,則設置懸念,鼓勵學生通過自主閱讀的方式來探究人物的命運變化。 這樣就能有效激發學生對于名著的興趣, 促使學生主動投入到閱讀中。
在學習了九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21課 《智取生辰綱》后,我鼓勵學生閱讀《水滸傳》。 為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我給學生播放了其中的影視劇片段,并引發學生思考:“大家覺得楊志在被人搶劫了生辰綱之后會遭遇什么呢? 他最后的歸宿會是什么呢? 晁蓋、吳用等人真的沒有被官府抓住嗎? 他們中間難道就沒有背叛者嗎? ”想要了解這些問題,學生就要通過自主閱讀的方式了解這些內容,這樣就激發了學生自主閱讀的興趣。在懸念的促使下,學生展開了自主閱讀,我鼓勵學生說說自己的閱讀所得, 通過相互交流的方式說說作品中人物的未來發展是怎樣的, 并說說對此情節發展所獲得的感悟是什么。 在交流中,學生對名著作品的內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學者皮亞杰認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于興趣。因此興趣是學生學習最直接的動力, 也是閱讀名著的前提。 通過觀看影視劇的方式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挖掘學生的閱讀潛能,讓學生感受到閱讀的快樂。
比較閱讀是一種閱讀的好方法, 在指導學生閱讀名著時,我也積極鼓勵學生展開比較閱讀。 學生嘗試比較同一篇文章中的片段,看看不同的人物在性格、行為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又或者比較同一人物在不同階段的變化,了解人物的人生變化。 此外,對比不同作者的作品也是一個鑒賞名著的好方法, 通過對比學生能了解不同作者的寫作風格。
在學習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12課《〈詩經〉兩首》后,我鼓勵學生展開名著《詩經》的整本書閱讀。 為了讓學生提升鑒賞能力,我鼓勵學生采用對比閱讀的方法。我鼓勵學生將《詩經》中具有相同特點的作品放在一起展開閱讀,引導學生思考:“在《詩經》中有很多魅力的女子形象,她們的境遇是否有什么不同之處呢? 大家嘗試將《氓》和《靜女》放在一起展開對比閱讀,說說這兩篇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有什么不同之處。 ”學生通過對比發現:“《氓》和《靜女》中的女性形象都對愛情十分忠貞,但是她們的遭遇卻并不相同,《氓》中的女子遭遇到了男子不好的對待,但是《靜女》中并沒有交代。 另外《氓》展現的是很長的一段生活情況,而《靜女》則是展現相會這樣的片段。 ”除此以外,我還鼓勵學生將《詩經》中的作品和其他詩歌作品進行對比,包括將《氓》和《孔雀東南飛》進行對比等。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同時也是認識和信息加工的主體。 因此在閱讀名著的過程中,我也鼓勵學生作為閱讀的主體展開自主建構, 通過比較的方式在原有認知的基礎上獲得新的感悟, 進而提升閱讀效果。
初中學生一般都比較活潑好動, 因此我在教學中也充分利用了學生的這個特點, 組織學生將名著中的精彩片段改編成小品、 戲劇、 詩朗誦等多種其他的形式。 此外,鼓勵學生展開演講活動,說說閱讀某精彩片段后的感受,又或者圍繞其中的矛盾點展開辯論,這些方法也能促進學生深刻體驗, 在批判性思考的基礎上獲得審美性體驗,最終獲得身心的全面發展。
在學習了九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23課《三顧茅廬》后,我鼓勵學生展開互動交流的活動,嘗試尋找其中的精彩片段,將其改編成小品的形式,感興趣的學生還能將其改編成評書或者是相聲, 用評講的方式說出自己的閱讀體驗。 這樣的活動讓學生十分感興趣,很多學生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了活動中。 有學生便將 “火燒赤壁”的場景用小品的形式展現了出來,并說出了自己的感受:“其實在小說作品中,諸葛亮的形象是被特意夸大的。 真實世界中的諸葛亮并沒有借東風這樣的神奇能力。 ”還有的學生在表演后將諸葛亮和周瑜進行了對比,認為:“在小說作品中很明顯是抬高了諸葛亮,卻貶低了周瑜,認為周瑜是一個器量很小的人。 ”學生通過精彩演繹和表達體驗的方式展現了自己對名著的認識。
對話理論認為,閱讀教學中包含三個層面的對話,分別是教師、學生和文本的對話,學生和教師的對話和學生之間的對話。 通過演繹作品的方式,學生先和作品進行深入對話,在圍繞表演進行討論時,還能展開師生和生生對話,因此能給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提升學生的體驗效果。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 我積極引導學生展開名著閱讀。 通過閱讀名著,學生體會到了名著是文學家千錘百煉的精華,是取之不盡的寶藏。 久而久之,學生就會積極展開名著閱讀的活動,提升自己的語文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