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省常州市翠竹中學)
為了挖掘學生潛在的素養,盡可能發揮每個學生的個性和特長,尊重學生個體的獨特性和差異性,也為了更好地實現學生自身獨立的生命價值,學校對校本課程進行了改進,讓孩子們選擇自己喜歡并難以忘記的課堂。主要從三個方面入手:時間保障、空間保障、專業保障。
時間上,學校整合每周一節的校本課、音樂課、美術課、信息技術課等,形成每周4課時的空間,每周二、四下午各上一節90分鐘大課。假如你喜歡某類課程,選定它,那么你一周可以享有四節這類課程。
空間上,學校籌建“啟智園”,把回收店面房逐步改造為校本課程專用樓,一棟三層小樓的“啟智園”,現已經擁有十多個專用教室,機器人教室、遙控對戰教室,創客空間,等等。
專業上,為使課程專業性和設備器材得到有效保障,學校簽約多家社會專業機構,以“場地換課程”的全免費模式進行合作。
在三大保障的基礎上,學校開發出文藝、科技、體育三大類型的20多門課程,探索了新的校本課程參與模式,在每個學段開始,舉行校本課程雙選會,師生雙向選擇,學生走班參與。
校本課程改進后驚喜連連,呈現出多樣、有趣、前衛、優質的發展態勢。學校編撰了第一本師生詩集《翠韻》,出版了第一本學生油畫集《繪翠》,學??萍急荣惓煽冊賱撔赂?,連續多年多名體育特長生被高一級學校錄取。
社區是千家萬戶共同生活的場所,是每個學生必須面臨的“社會空間”,學校的發展離不開社區資源。作為一所社區中學,學校推出一系列活動,持續有效地推進社區的融合。
學校每年舉行“體驗未來校園之旅”。把學校打開,讓社區的家長和孩子走進學校,參觀學校,體驗學校課程,觀看學生表演與學長對話。
盛夏時節,學校與社區的聯合“‘竹’壯成長,‘藝’彩紛呈”主題文藝匯演在操場舉行,表演完全對社區開放,當晚除了一千多名師生,現場還來了近兩千社區居民。來自學生、老師、社區的各類節目依次登臺亮相,最后晚會在三分鐘的煙火表演中結束,歡快幸福,其樂融融成為當晚的主旋律。
學校和社區的深度融合讓居民更了解更信賴更贊同“家門口”的學校,同時也更好地讓學生觸摸社會,體驗社會。而社區對學校的厚愛,來源于我們對這片熱土真誠相待、對這里的孩子竭盡所能。
圍墻內育人,圍墻外生活,自古以來,這堵有形的墻總是界限分明地割裂了學校與社會,可新形勢下的教育需要我們推倒這堵墻,打造沒有“圍墻”的育人空間。
2016年學校發展迎來重要時刻,學校將進行原址整體翻建工程,以此為契機,我們將逐步把學校建造成開放的社區青少年活動中心、教育綜合體、教育主題公園,讓學校成為社區生活的一部分;讓社區的孩子在校園里“玩”,在“玩”中學習、在“玩”中成長;讓熱心支持教育的社會才俊能在這里創新、創造、創業。
2016年4月,學校、社區、合作單位三方面正式掛牌啟動了“啟智園——社區青少年活動中心”,每月一次的啟智公益課程也同步啟動。等新校落成,我們將同步打造開放的教育綜合體。簡單說,學校晚上和周末對社區開放。閑暇之余,一家三口來到學校,媽媽可以在圖書館邊喝咖啡邊看書,爸爸可以在羽毛球館打球,孩子可以在機器人教室學編程。讓學校真正成為社區的文化中心、教育中心、服務中心。擁有各類課程、公益活動、文體休閑甚至是教育創業,從而打造沒有“圍墻”的育人空間。
其實不管是“高大上”的課程,還是“家門口”的教育資源,以及沒有“圍墻”的育人空間,其背后的核心就是——開放。而“開放”源于這些思考:
1.當今社會教育很繁榮,但是學校發展危機重重。公立的“穩”和私立的“活”,學校的單一和機構的多元能不能互補共贏。
2.能否讓社區最普通的孩子也能享受“高大上”的課程。如果沒有開放,孩子不可能去觸摸油畫,搭建機器人,探索創客,走進多樣、有趣、前衛、優質的課程中去。
3.在圍繞中考的教學中,怎樣為孩子尋找課堂的歸屬感,選擇自己喜歡,并難以忘記的課堂。
4.福樓拜說過:“科學與藝術在山腳下分手,在山頂上會合”??萍?、藝術、體育同樣是育人的載體,能不能在校園里發揮育人的最大效能。
5.加拿大著名教育家邁克·富蘭指出:“一個好的學校很難在一個不良的社區里取得進步;反之,一個學校如果沒有來自社區的壓力和支持,那么他也難成為好的學校?!?/p>
帶著這樣的思考和行動,圍繞建造現代化社區中學的目標,翠中人繼續在探索中前行,在實踐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