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省青島第53中學)
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是語文整體能力的培養,也是語文教學中的四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之間緊密相連,相互促進。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高低,直接決定了語文學習能力的高低。我們應該根據本學段的課程目標、學生基礎和教材特點培養聽說讀寫能力,從而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寫的一篇文章《說話訓練》中說:說話訓練是激勵“生產與發展的總樞紐。”教師如果抓住了這個總樞紐,就能有效地帶動本地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會教書的教師應把書教厚,即能抓住每一個契機,豐富教材外延,有機的合理的對學生進行各方面訓練。課文的插圖,色彩鮮艷,畫面生動有趣,是訓練說話的好材料。中年級課本中許多課文都附有插圖,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圖畫對兒童進行說話的訓練。如在執教《三袋麥子》這課時,我出示了正在播種的小猴的形象,讓學生在多媒體創設的情境中去看、去想、去感受,然后思考小猴看到金燦燦的麥子后心情,說一說此時它想到了什么,他是怎樣處理這袋麥子的?孩子們的情緒處于興奮狀態,思維活躍,他們有的說:“小猴想到把它種到地里,等到明年收獲更多的麥子;有的說小猴經常給麥苗除草、施肥……”學生通過看圖不但進行了說話訓練,而且不留痕跡地滲透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師應在學生心靈中激起求知欲望和點燃熱愛知識的火花。這“欲望”與“火花”,就是學習興趣與動機的激發。借助興趣的動力,促使積極參與,樂于參與,給學生創設一種寬松的表達環境,讓他們不拘形式、自由表達,是提高口語交際能力的一個好辦法。好玩好動是孩子的天性,根據這個特點,把說話訓練通過玩玩演演的形式進行,讓妙趣橫生的課堂表演成為孩子們樂于說話的動力。可以讓孩子扮演課本中的人物,使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在輕松愉快、其樂融融的學習氛圍中,既理解了課本,又提高了學生的說話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我經常讓學生聯系生活進行口頭練習說話。如《小稻秧脫險記》中學習了“氣勢洶洶”這個詞后,我讓學生聯系生活,想象氣勢洶洶是什么樣子?學生暢所欲言,并紛紛表演或者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對這個詞語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礎鼓勵學生用這個詞說一句話嗎?這樣的訓練,學生不僅興致很高,而且組織語言的能力得到初步的培養,在說話過程中又加深了對這個詞的理解,可謂一舉多得。
利用每節課的前2分鐘對學生進行“每日一說”訓練。學生在說話的時候,要求其他學生認真傾聽,老師和同學都采取多表揚,少批評的評價方式,捕捉學生的優點和閃光點,及時給與表揚和獎勵,這樣極大保護和增進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調動學生的積極學習的情感。形成了一種寬松、和諧、積極的氛圍,使學生從不敢說——能說——樂說——會說,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都得到了鍛煉,從而為寫話打下基礎。
作為語文教師,如果能及時發現并抓住學生的興趣點,因勢利導,鼓勵學生細心體驗、觀察,再引導學生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就能使學生以十分自然的心態進入習作的天地。在寫作練習中,我們應創設條件讓學生時時摘取到不知名但頗為自豪的成功小花。對于那些寫作能力差的學生只要在作文中有一點點進步,教師應及時肯定,讓學生在享受被賞識的換歡樂中尋求對自己價值的積極認可。中年級學生剛剛接觸習作,為了消除學生今后對寫作的畏難情緒,提高寫作水平,我比較重視學生習作興趣的培養。如:對學生習作的評價多采用鼓勵性的語言,以贊賞的眼光來看學生的作品。盡量找出他們的優點,并大力鼓勵,對寫得好的大力表揚。比如:找出寫得好的地方,用波浪線標出,還經常用到這樣的評語:“你是一個善于觀察和想象的孩子。”“你運用了生動的詞語把小兔寫得非常可愛,有趣。”“你真棒,老師為你驕傲”……把寫得好的在班上及時表揚、評講,或請學生當眾朗讀,或教師朗讀,或在評比欄中展出,評選出小作家、作文擂主等稱號,以此不斷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吉姆·特利里斯指出:“如果你能引導孩子迷上讀書,那么你所影響的不僅是孩子的未來,而且直接影響著整個下一代孩子的未來。”學生通過讀書,可以間接地看到許多平時生活中未曾見到的事物,學到許多不曾學過的知識,并且提高了認識,陶冶了感情,豐富了語言,形成了語感,這些都是作文中必不可少的前期準備和積累。指導學生從閱讀中積累材料,我首先要讓學生讀懂課文,每讀一篇都要確有收獲,而且盡可能做到熟讀成誦,使課文中的詞語句式,精彩段落。
在開展課外讀書活動中,為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閱讀能力和良好的讀書習慣,我班開展了形式多樣的課外閱讀活動:創造條件,促進“讀”,在班級建立一個班級“圖書室”,在家中要求家長為學生創設優良的家庭讀書環境,做到三個“一”,每天陪學生讀一會兒書,為學生提供一個安靜的讀書環境,為學生挑選一批可讀性強的書。同時,減少書面練習,增加閱讀作業,為學生課外閱讀提供空間和時間。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課外閱讀指導,按時檢查,確保學生認真進行課外閱讀,達到一定量的積累,學生的語言就會有質的飛躍。古語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學生正是在群書中博讀,以“移花接木”之功,把書中的好詞好句靈活運用于寫作中,使文章語句生動許多,這是提高學生作文能力的一個有效途徑。如有的同學在寫《秋天的田野》一文時,很自然地將課文《北大荒的秋天》中寫美景的內容巧妙修改,運用到了自己的習作中,也有的同學很自然把課外閱讀到的一些名言,一些好詞語小典故運用到習作中,學生在讀書中積累的材料,為自己習作提供了參考和借鑒,使文章顯得優美而生動。
1.給孩子一片讀書的綠萌,積累語言。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那么,學生在習作中如何解決“無米之炊”呢?我覺得需要豐富積累,而積累的核心問題是培養學生閱讀的習慣,我在閱讀教學中指導學生體會、認識課文中語言表達出的規律、知識感情,引導學生把課文中的好詞佳句,優美片斷記在讀寫筆記上,并熟讀成誦,融會貫通。我還鼓勵學生多看課外書刊,廣泛涉獵多方面知識,開闊視野,增加新鮮詞匯。
2.給孩子一個豐富的天地,積累素材。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我要把學生引入生活的海洋,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用童心去感受生活,用童眸去觀察生活,用親身去體驗生活,豐富人生閱歷。
3.給孩子一個開放的舞臺,樂于寫作。時時處處為學生提供習作實踐,讓學生主動全面地挖掘潛能,展示習作的魅力。另外,我還制定一套比較完善的投稿機制,鼓勵學生積極向班級學校報刊及其他刊物投稿,激勵學生樂于習作。
總之,“聽、說、讀、寫”這四種基本訓練是一個有機整體,缺一不可,他們相互促進,相輔相成,是語文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只有抓住這四種基本能力的訓練,才能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以達到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