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閱雨
摘 要:近年來,我國電視綜藝節目層出不窮,類別雖有所增多,但脫穎而出的節目卻很少。2015年,浙江衛視引進韓版綜藝節目《奔跑吧兄弟》(以下簡稱為《跑男》),掀起軒然大波。截至2018年,該檔節目已經播出到第六季,熱度依然不減。韓國綜藝節目的本土化,無疑是一種創新,浙江衛視吸取了該節目各種亮點,做出了自己的品牌特征。
關鍵詞:品牌;本土化;大眾娛樂;成功因素
1 中國電視娛樂節目的現狀
1.1 電視娛樂節目的大量繁殖
近幾年,我國電視娛樂節目的類型更為多樣。有數據顯示,截止到2014年12月,我國電視臺共有363家,電視頻道總數為1231個。而在2014~2015這一年的時間里,我國各電視臺制作的電視綜藝節目總量為10.25萬個小時,平均每天生產高達252個小時。
1.2 電視娛樂節目背后的創意缺乏
在國內,相似度極高的節目頻頻出現的例子已不占少數,總的來說,各個節目互相抄襲,節目內容毫無創新。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每年從海外引進約60~70檔娛樂類節目。如下圖所示,原創的電視娛樂節目已經寥寥無幾。
2 《我是歌手》節目發展的背景
2.1 “韓流”效應
上世紀90年代,“韓流”席卷而來。據資料記載,1993年韓國電視劇《嫉妒》在CCTV首播;1997年由李順載主演的家庭劇《愛情是什么》在央視熱播,標志著“韓流”的形成;20世紀以來,隨著《大長今》、《對不起我愛你》、《藍色生死戀》等劇在中國的播出,更是將韓流推向最高峰。
希杰娛樂公司的工作人員在一次采訪中表示:“節目模式版權的海外出售令我們感到驕傲,這意味著其他國家電視制作人對韓國PD們的高度認可,韓國文化內容的品牌化也是可能的?!?/p>
隨著“韓流”走向世界,“韓流”效應呈洶涌之勢向我們襲來。
2.2 收視群體的基本保障
自韓版《跑男》播出以來,在韓國的收視率平均每期高達20%左右,這在韓國這個小人口國家已經算是小有成績。且2014年優酷購買了韓版《跑男》的播放權,該綜藝的點擊量達到每期200萬左右。這為浙江衛視引進韓版奠定了群眾基礎。
由于第1季《跑男》的完美收官,隨后,第2季于同年緊鑼密鼓地開播,播出后請來的嘉賓皆是有話題、有流量的當紅明星,再次證明了《跑男》的火爆。
3 《我是歌手》本土化過程中的特點
此次浙江衛視引進韓版,實質上是將該檔電視節目作為商品買進,加工打造成具有中國本土氣息的、為中國人所接受的品牌。也就是說,浙江衛視對于韓版的運營,必須以遵循本土化的原則為前提,打造出具有中國本土特色的、符合中國觀眾審美的優秀節目。
我將以下三個方面來分析,浙江衛視將韓版《跑男》節目本土化過程中的顯著特點。
3.1 市場細分和品牌區隔的準確運用
就受眾市場而言,所謂“細分“,有地理細分、人口細分、心理細分、行為細分、受益細分等基本形式,這是一種廣義的市場細分。而狹義的市場細分,主要是根據電視綜藝節目類型的不同來劃分的,如選秀類節目、游戲類節目、征婚類節目、談話類節目等?!杜苣小穭t是在真人秀類節目這一總體概念下的細分類型。
所謂品牌區隔,就是精確地分析出主要競爭對手的所想要表達的產品、定位以及賣點等方面,與自己區別開來,制作出能夠體現自身獨特風格的品牌?!杜苣小饭澞績热莸亩ㄎ缓推渌娨暸_的戶外真人秀節目迥然不同,有自身的個性特點,很容易在這個細分的領域做到更精細,領先于其他競爭對手。
3.2 游戲競爭機制對節目積極的引導作用
競爭機制的顯著特征——優勝劣汰,而競爭機制得以發揮作用的前提便是節目的規則。《跑男》每一期都會由制作組發布各種各樣的游戲,將主持人和嘉賓分為幾組競爭,最后獲勝的一組得到獎勵,失敗的受到懲罰。其中,該節目最為突出的一個游戲就是“撕名牌”。
這種游戲機制很容易激發主持人和嘉賓們的勝負欲,他們不甘示弱,更不想受到懲罰。致使他們的游戲投入度高,讓觀眾看起來緊張刺激,欲罷不能。
3.3 創造明星與觀眾之間的良性互動
《跑男》呈現給觀眾的不僅是明星在戶外玩游戲,還有明星們的性格、舉止以及私下的一些面貌。除此之外,節目中明星們在互動的過程中會擦出不同的火花,也會散發自己的魅力。這些內容,都是受眾好奇的,所以受眾愛看這檔節目,不僅是因為里面有自己喜歡的明星,另一方面也滿足了大眾對明星的好奇。另外,《奔跑吧兄弟》里的很多游戲都是一些很普通且家喻戶曉的小游戲,這會讓受眾產生親切感,有一種“自己在玩游戲”的感覺。
4 韓國綜藝本土化背景下帶來的影響
4.1 巨額的經濟效益
《奔跑吧兄弟》能播出到至今的第六期,它的網絡點擊率、收視效益以及廣告收益是不容小覷的。
4.2 主持人、嘉賓的“流量”提升
幾乎參與過《奔跑吧兄弟》錄制的明星,節目播出后都會登上新浪微博的熱搜,且居高不下。這對明星本身是百利而無一害的,對于節目的發展更是大有益處。
參考文獻
[1]曾朝暉.《品牌運作潛規則》.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2]陸揚,王毅選編.大眾文化研究[M].上海三聯出版社,2001.
[3][美]斯蒂文·小約翰.《傳播理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4]韓青,鄭蔚.電視娛樂節目新論[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06.
[5][美]約翰·菲斯克.解讀大眾文化[M].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6]黃嘉濤,胡勁.基于品牌形象的品牌延伸[J].市場周刊(財經論壇版),2004.
[7]周亭.中國電視娛樂產業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8]戚琪然.韓國綜藝節目的探析與借鑒研究[D].揚州大學.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