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鄉村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之一,也是民族歷史文化和人們精神情感之根。但是,由于城市化的快速發展,鄉村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受到嚴重挑戰。為了應對這種挑戰,黨和國家提出了眾多舉措,并在農村地區展開了“美麗鄉村”建設的具體實踐。美麗鄉村建設為鄉村傳統文化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契機、帶來了良好機遇,有利于喚起人們的鄉土意識和統籌城鄉發展。同樣,積極保護與傳承鄉村傳統文化,對守住文化之根、民族之魂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美麗鄉村;文化;傳承
我國在結構調整和社會轉型的過程中,城鄉差距進一步拉大,農村的生態環境和傳統文化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為了扭轉這種局面,我國提出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擺上重要位置,提出努力建設美麗中國的重大任務。美麗鄉村建設既是落實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又是美麗中國建設在農村地區的具體行動。美麗鄉村建設涵蓋了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生態等諸多方面,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龍頭工程。建設美麗鄉村可有效遏制城鄉差距拉大、統籌城鄉發展、構建新型城鄉關系。
一、美雨鄉村建設與文化傳承的關系
美麗鄉村建設是鄉村建設改造方式,也是促進鄉村文化發展的方式,其目的在于改善生態環境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既能讓鄉村居民享受到現代化物質文明,又能使底蘊深厚的鄉土文化得到保護與傳承。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作為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促進農村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的發展同樣具有重要意義。它們之間是互為依托、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關系。
美麗鄉村建設繼承和發展了新農村建設,延續和完善了相關的政策方針,也豐富和充實其內涵,主要體現在更加尊重事物內在發展的規律,更加關注生態環境的脆弱性,更加關注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更加關注改變落后農業發展方式,更加關注農村可持續發展,更加關注如何保護和發展農業文明。在城鎮化加速推進的今天,美麗鄉村建設對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是美麗鄉村建設的靈魂所在,也是美麗鄉村建設的基本特征和根本保證。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民族眾多,由于特殊的地理環境因素,促成了農業文明的發達,農業文明又深刻地影響了中國傳統文化(民俗民風)。至今,廣大農村地區仍保留著相對豐富的文化遺存和歷史記憶,保護與傳承好鄉村傳統文化,對美麗鄉村建設意義重大。
二、美麗鄉村建設中的文化傳承存在的主要問題
1.文化規劃體系不夠健全
美麗鄉村建設的目標之一是實現傳統文化保護與鄉村建設的相互協調,做到既符合現代生活需要,又保持其特色風貌,既發展鄉村經濟,又促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將山、水、民俗風情和歷史建筑等有機結合起來,使之從總體形象上突出鄉村文化的魅力與特色,而這一切都離不開有效的鄉村規劃。各級、各部口雖在鄉村建設規劃上做了很多實質性的工作,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規劃上面的問題也逐漸顯露,缺乏整體性、系統性、長遠性,而且許多規劃也脫離了實際情況,一旦涉及到拆遷、±地、資金等因素的制約,就成了“空劃”。
2.文化遺產遭遇“建設性”破壞
在當前的美麗鄉村建設中,還是非常重視鄉村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各級、各部口多次強調美麗鄉村建設要因地制宜,注重傳統文化和生態環境的保護,注重村莊的綠化美化。但是,由于種種原因,鄉村文化遺產保護還面臨著諸多挑戰。(1)傳統村落“老齡化”現象嚴重。大多數村落分布在比較偏遠、相對落后的地區,大量青年勞動力外出務工,有的老房子只剩年邁的老人居住,鄉村逐漸失去了日常維護的主體,加上歷史性老化導致許多建筑破敗不堪無法修復。(2)“建設性”破壞不斷蔓延。一些地方片面理解美麗鄉村建設的實質,認為搞建設,就是拆老房,蓋別墅,建新村,結果導致大量鄉土建筑遺產和歷史文化村鎮的消失和損毀。(3)旅游開發過度。一些地方由于過度追求經濟效益,對鄉村旅游資源實行掠奪式開發,導致許多鄉村優秀文化資源受到嚴重破壞。
3.農民主體作用發揮不足
受我國長期體制機制障礙因素的影響,農民在鄉村傳統文化保護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并未得到足夠尊重和重視,存在嚴重的保護主體錯位現象。近些年來,各級各部口圍繞鄉村文化遺產保護做了大量的工作,保護業績也是可圈可點。但從總體上來看,當前我國鄉村文化遺產保護的行政色彩過于濃重,民間力量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部分農民群眾認為,鄉村文化保護是政府的事。其主要癥結在于農民的積極性沒有調動起來,農民的主體作用沒有發揮出來。
三、美麗鄉村建設中的文化保護與傳承對策思考
1.制定科學規劃,加強頂層設計
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是美麗鄉村建設規劃的重要組成,應在統籌考慮鄉村規劃的基礎上制定文化方面的專項規劃,加強頂層設計,為文化發展預留空間。美麗鄉村的文化規劃,不僅是空間形式上的改造,而且是鄉村個性特征和人文精神的歷史延續,能有效保證美麗鄉村創建活動沿著正確的方向進行。
2.完善法律法規,健全體制機制
完善的法律法規和健全的體制機制是鄉村傳統文化得到保護傳承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國現有的法律法規中,雖有規定破壞文化遺產后應遭受的處罰,但范圍過于寬泛,對鄉村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發揮的作用十分有限。因此,必須制定與完善各項文化法律法規,優化各項文化政策,健全體制機制,為鄉村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創造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加快美麗鄉村建設。
3.加強政府引導,多元籌措資金
美麗鄉村建設中的文化保護與傳承是一項耗資巨大的系統工程,需要長期投入大量資金。但是許多地方都由于保護經費的匱乏,大量重要的鄉村文化遺產得不到及時的保護和搶救而處于一種瀕臨消亡的境地。為了解決鄉村傳統文化保護傳承中資金短缺的瓶頸問題,政府部口要加強宏觀引導,通過多渠道、多元化籌資,積極探索出解決送一問題的有效途徑。
4.創新保護手段,文化活態傳承
鄉村最吸引人的就是它的文化意境,包括建筑風格、自然生態、民俗風情、傳統技藝等。為了促進鄉村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保證鄉村可持續發展,為子孫后代創造一個更好的自然與人文生態環境,我們必須創新傳統文化的保護手段,從建立村落博物館、發展文化產業、加強宣傳教育、運用科技手段等方面入手,正視今日鄉村的變化,做到鄉村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
5.提高農民素質,發揮主體作用
農民既是鄉村傳統文化的創造者,又是鄉村傳統文化的傳承者,還是鄉村傳統文化資源的享有者,只有廣大農民參與到鄉村傳統文化的保護中,鄉村傳統文化才能得到有效的保護與傳承。因此,必須扶持培養文化傳承人和研究者等專業人才,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強化農民的主體性,充分發揮其能動性和創造性,保證他們在建設自己的家園時享有發言權和決定權。
【參考文獻】
[1]周軍.中國現代化與鄉村文化建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2]周瓊,曾玉榮.福建省美麗鄉村建設的現狀與對策建議[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
[3]孫雅坤.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研究——基于協同治理的視角[D].石家莊:河北經貿大學,2014.
作者簡介:陳龍國(1966-),男,漢族,山東濱州人,濰坊科技學院教師,副教授,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