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西真
最近,江蘇省教育廳的領導叫我把江蘇省獲得2018年國家教學成果獎(職業教育)的成果編輯出版,這件事情促使我思考教學成果來自何處,去向何方。
“教化之本,興于學校”。一直以來,教學始終是職業學校的核心工作,集中體現了制度化職業學校的價值和特征。教學工作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它承載了人類經驗代際傳承與發展的重要任務,間接乃至直接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在職業學校和工作場所里,學校教師和企業師傅通過課堂講授、問題啟發、榜樣示范、練習糾錯等方式協助學生掌握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改革開放以來,各級各類職業學校為產業輸送了大量合格的一線從業人員,其中的佼佼者還成長為技術骨干乃至大國工匠。這也是為什么職業學校的內涵式發展一定要以教學工作為切入點和抓手,從教學材料的設計與編寫,到教學過程的實施,再到教學效果的評價都要精心設計。從職業學校實際工作的開展情況來看,教學工作受到重視還因為它是職業學校各類資源的有效整合者。無論是師資隊伍的建設,還是實習實訓設施設備的完善,抑或是各類行政事務的推進,幾乎都與教學工作緊密結合。圍繞教學工作開展工作,有利于學校明確辦學方向、彰顯學校的特色。
在多年的教學探索、組織和實施過程中,一些學校注重對教學過程中的做法、經驗和成果進行提煉和總結,形成了基于豐富教學實踐的抽象成果。這些成果具有以下特點:(1) 成果擁有堅實的理論基礎。任何一項成果一定是基于已有研究和實踐的成果,是對已有理論和實踐的驗證、反駁或創新。所以理論是檢驗一個成果是否具有歷史性、科學性與前瞻性的重要指標。例如我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得2018年職業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的成果——《德知技融合、因類施策、多元發展——整體提高職業學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江蘇實踐》就充分借鑒了國內外技能學習的階段理論、技術技能人才的生涯發展理論等成果,并在此基礎上結合江蘇省職業學校的育人實踐,構建了技術工人技能成長的“二維時空交融”理論。(2)整體框架具有一定穩定結構。成果要有其內在的結構穩定性,即各種圍繞教學開展的工作能夠按照一定的框架統一起來。這個穩定框架的價值在于明晰成果內部工作的機理。例如2018年職業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省域中等職業教育專業教學標準體系建設的研究與實踐成果報告》中提到的“以推進復合型技能人才培養為價值追求的教學標準體系建設基本框架”“三層銜接、 六類貫通” 一體化的專業教學標準體系”“‘建用結合、點上試驗、面上推廣’教學標準實施路徑”等。(3)形成清晰完整的概念體系。概念體系是一項成果由經驗層面走向抽象層面的要素支撐,是一項成果發揮成效的關鍵變量。例如2018年職業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系統設計、三次優化、融玩于學:中職微型游戲項目教學的研究與實踐成果報告》中就貫穿著“項目教學”“微型游戲”“錯位教學”等核心概念,且部分概念在成果的語境下還被賦予了新的意涵。(4)具有明確的核心思想。核心思想的作用在于指導成果的設計與實施,并為成果實施效果的檢驗提供依據。例如2018年職業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傳承劉國鈞“懂技術會管理”用人觀,探索“雙核并重雙軌并進”人才培養模式》就始終圍繞劉國鈞的“懂技術、會管理”用人觀設計人才培養目標,開發人才培養方案,并據此構建了“課堂教學體系和實踐活動體系”雙軌并進的人才培養模式。以上四個特點是判斷一系列的教學經驗和做法是否能夠“進化為”系統性的教學成果的主要依據。
但成為教學成果,并不意味著它一定是行之有效的。即使是在一所學校行之有效,也并不能確保它具有推廣使用價值。所以判斷一項成果是否能夠在省級乃至國家級層面獲獎,成為其他地區學習和借鑒的“標桿”,就不僅要檢驗這項成果在本校的實施效果,還要檢驗這項成果在實施過程中對兄弟院校的教學工作、 地方企業參與育人的積極性和模式、教育行政部門的決策等方面產生的影響。只有在形式上符合了上述四個特點,并在實踐中具備了校內與校外的雙重正面應用效果,那么它才有可能成為獲獎教學成果。教學成果來自于教學,還要回到教學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