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美蘭
隨著現代產業結構逐漸升級為以知識為中心的產業結構,大學的本質性作用不僅局限于教育、研究和社會服務,還逐漸承擔大學企業化(Enterprise University)的角色和責任,越來越強調“學問的資本化(Academic Capitalism)”作用[1-2]。大學同企業之間合作(產學合作)關系越來越緊密、合作模式越來越豐富、合作效果越來越突出。從企業立場來看,產學合作可以節省人員培養及技術開發的時間和重復投資費用,并通過有效的資源分配來創造核心力量,增強企業的競爭力,促進地區經濟發展。從大學立場來看,產學合作對學生可以提高其職業素養和就業率,對教師可以通過共同研究提高研究能力,并能將大學研究成果有效的轉化成企業技術,增強大學的科學研究能力,促進相關學科的發展。
大學同社會建立有效的產學合作戰略,已然不是選擇項,而是一項必選項。韓國的產學合作與美國、 歐洲等發達國家自然發生的產學合作不同,它是以中央政府的主導方式發展起來。這與我國產學合作發展方式極其類似,因此本文首先基于時間序列闡述韓國大學和產業界合作的發展過程,并對韓國大學產學合作政策及戰略的特點以及今后的發展方向進行總結和概括,最后將提出對我國產學合作發展方向的啟示。
韓國以往將產學合作概念的重點放在大學和企業間的活動和企業的支援上,最近將產學合作概念進行延展和深化,開始強調開放與革新,指出產學合作的模式不僅是大學和企業間的活動,而且還包括非正式性合作(教育、研究和發展、技術轉移、共同利用等),其合作范圍得到了進一步的擴展。產學合作也被定義為教育及研究機構以及企業為了解決相互關心的問題而選擇的社會合作的一種方法[3]。韓國《產業教育振興及產學合作促進相關法律》(以下簡稱《產業促進法》)指出通過產學合作的活性化可以表明科學技術革新和國家經濟發展大方向。
韓國的產學合作始于1960年制定的相關法律[4]。根據韓國產業發展的脈絡,基于政府的政策和支援情況,以十年為一個期限對韓國產學合作進行劃分,分別為萌芽期、胎動期、發展期、發展擴大期和活性化時期。各時期中央政府政策導向,產業發展方向,市場的人才需求及研究開發特性均發生了相應改變。
該時期韓國主要以出口指向以輕工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該時期對專業技能工和熟練技術工的需求較大,而其相關技術主要是從國外轉移而來,韓國國內的自主研究開發處于空白時期。為滿足技能工人和熟練工人的市場需求,韓國實施了以政府為主導的以人力培養為目的的產學合作政策,主要是以高中和專業學校為中心為學生提供實用現場教育,使其畢業后可以直接進入企業工作以滿足企業人員需求。該時期是韓國技術人力供給擴大政策的重要環節,主要頒布1963年《產業教育振興法》、1967年《科學技術振興法》 和《職員培訓法》、1968年《KIST①育成法》等法律有效的推動了人力資源的企業供給。韓國1967年制定了“科學技術開發長期綜合規劃(1967年-1986年)”,并以此為基礎制定第三次科學技術振興五年計劃和第三次人力資源開發計劃,致力于培養技術人員和技術人才。同時,基于“產學共同合作研究”政策,在產業教育中通過現場實習、 實習費用補助以及教授增援等手段,培養具有現場經驗的技能工和熟練工,為70年代的產學共同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0 世紀70年代開始韓國的產業發展轉向重化工產業,該時期對技術工人的需求不斷增加。隨著產業結構的轉變,韓國為提高國家技術的競爭力,逐漸認識到產學合作的重要性,為增進合作頒布了多種政策[5]。該時期產學合作的重心為研究開發,政府出資成立研究所的中心任務便是技術開發。為提高產學合作的效率,該時期制定了產學合作的基本法律和制度[6]。在推進工業化的過程中,克服了產業技術的海外依賴性,并為了實施提高本國技術開發能力戰略,1972年制定了《技術開發促進法》。《技術開發促進法》構建了產學合作支援政策、技術開發準備金提高政策、產業技術研究組合設立制度等產學合作的基本法律框架。另外,1973年《產業教育振興法施行令》修改后新增了產學合作條款,“產學合作”概念首次出現在法律文件中[7]。在研究方面,1968年所成立KIST 的角色開始轉向開發研究,同時發揮企業薄弱技術供給主體的作用。在政策方面,增加技術開發準備金的使用范圍,使其可用于發放大學教授的協同研究費,以此激勵教授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設立了產業技術研究協會促進企業技術的開發。同時,通過促進產學合作的再教育項目,構筑了產學合作的基礎。具體包括制定《特定研究機構育成法》設立了五大國家研究所(研究機構),促進了政府和民間企業共同參與的產學合作研究,促進了戰略產業技術開發,并隨著企業的研發投資增加,企業也開始設立研究開發部門。
80年代韓國以重化學工業和部分尖端產業的發展為主,該時期的人力資源需求仍是技術人員,但其研究開發的特性發生了改變,該時期以具有創造性的研究開發為主要特性。為完成國家技術開發戰略,產學共同研究成為重要的政策課題,此時正式開啟了中央政府主導的產學合作機制[8]。1982年頒布《技術開發促進法》后,由政府主導、企業等相關出資機構與大學等共同開發的特定研究開發項目開始活躍起來。從具體情況看,掀起了民間企業建立研究所熱潮,其與專業大學、四年制本科大學和研究機構共同研究開發活動開始成為產學合作的中心。為支援聯合研究,1986年頒布《產業技術研究工會培育法》,標志著韓國產學合作研究的全面啟動。1987年在成立新企業或開展新研究時,為支持共同研究設置了“工業基礎技術開發項目”,所設立的企業/研究中約60%的企業/研究以產學共同研究的形式設立,進一步擴大了產學研究的社會影響。1989年頒布《基礎科學研究振興法》,激活基礎科學研究活動的同時,通過對KAIST②、浦項工科大學等科學技術中心/大學進行委托及支援形式開展豐富多樣的產學合作[9]。
90年代韓國尖端產業和網絡產業的全面發展,對創造性的技術人員和科技人員的需求大量增加,高等教育機關(如大學)的作用得到加強。一方面韓國政府鼓勵大學生接受職業教育,1996年調整了教育改革方案,將職業教育的目標設立為“終身教育體制”。另一方面,隨著大學研究力量的大幅增加,政府級優秀研究中心(SRC,ERC)、地區合作研究中心(RRC)、地區技術革新中心(TIC)、技術革新中心(TP)等機構的大量設立,構成了產學研合作研究的基礎平臺。20 世紀90年代初期,在修訂的《科學技術振興法》中最早對產學合作研究進行了界定和規定,之后1994年制定的《合作研究開發促進法》規定以“產學合作”主題為研究重心。20 世紀90年代中后期,隨著《中小企業創業支援法》的修訂,引進了創業保育中心的概念,并于1997年制定了《關于培養風險企業的特別措施法及職業教育訓練促進法》等,提出了為中小企業提供技術及研究開發的產學合作新模式。同時,這一時期是政府的產學合作支援制度的多樣性開始出現的時候。多樣性是指與之前的國家研究開發企業為主要研究協作機關為中心的模式不同,更多的是與大學建立合作研究趨勢的出現。例如,通過研究財團設立優秀的研究中心,企業資源部設立工業基礎技術開發事業等模式占韓國產學合作的比重越來越大。
2000年代開始韓國著力發展IT 產業,對創造性人才的需求極度擴大。該時期大學的作用不斷被強化,強調大學的作用不僅在教育,更重要的是對技術研究及其應用方面,大學研究開發成果的擴散和產學合作企業的技術轉移成了重要的焦點和主題。該時期是產學合作的鼎盛時期,以這一時期為起點,產學合作政策上有了很多變化和革新[10]。韓國推行了一系列戰略和計劃,主要包括2001年“國家人力資源開發基本計劃”、2002年 “產學研合作活性化綜合對策”、2003年 “參與政府新產學合作發展藍圖及推進戰略”。該時期培養主體也發生了變化,由原來以專業高中和專門大學為主,擴大到了4年制大學。產學合作所包含的內容也發生了改變,不僅包括培養人才,還包括技術開發、大學擁有技術的產業轉移等與R&D 相關的產業合作內容。產學合作的概念逐漸被產學研合作所替代。
該時期政府的支援也驟然增加,教育人力資源部、產業資源部、科學技術部等6 個部門均對大學的研究開發給予了極大的支援。“新產學合作”強調了以需求者為中心的實用化和商品化的研究和發展的產學合作,大部分是對大學的綜合支援。尤其在IMF 以后,以投入為中心的經濟增長模式不再有效,大大增加了以技術革新為主的產學合作的必要性。2003年考慮到時代變化的趨勢,修訂后的《產學合作促進法》允許在大學設立一個法人產學合作團,該機構可以履行合同簽訂、知識產權管理、技術轉讓等與產學合作相關的各種業務。在2003年設立了10 個產學合作團,2004年設立了128 個,2009年成立,在148 所大學設立了產學合作團。2008年開始大學可以設立了技術控股公司,并可以通過子公司直接進行了盈利活動。
2010年《產學合作先進化方案》、2011年《產業人力培養管理系統革新方案》及“產學合作重點教授制度”的頒布和設立,不僅擴大了產學合作的制度基礎,還增強了基礎設施的建設。產學教授的主要任務是使產學合作的“教育—創業—技術開發—后學培養—企業成長”閉環循環過程得以實現。另外,CEO 和企業干部出身的人士以企業經驗為基礎,對現場實務教育課程、創業、企業家精神等產業合作教育進行支援。最近對“產業合作中心大學培育事業”、“廣域經濟圈先導產業人才培養事業”、“地區據點研究事業”等制度進行了修訂,可以有效的提高大學教育的現場適應性和強化大學和地區的競爭力。“產學合作先導大學培育事業(2012-2016)LINC”開始實施。2017年“社會適應型產學合作先導培育事業(LINC+)”發表了對單一事業發展規模最大的大學進行財政支援的事業計劃,將大學定位為為產業友好型事業,這為構筑可持續的產學合作基礎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礎。
隨著對產學合作的重要性和對其影響力的了解日益增加,韓國政府各部門正在積極推進產學合作政策。但是,盡管政府和大學做出了努力,但韓國的產學合作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包括:第一,項目的相似性和重復性。在韓國政府各部門和大學內部獨立開展項目時會出現類似項目的重復建設情況,在項目的選擇和立項過程相對比較混亂,沒有進行統一的規劃,分散項目投資力度,嚴重耗損政府的預算[11]。第二,激勵和支援機制不健全。對于大學/科研機構研究人員的激勵不足,體現在知識產權的歸屬問題和個人經濟收入上。若科研人員的研發成果歸屬于大學/科研機構,但其經濟收入與技術投入產出的差距較大,這大大降低了研究人的積極性,使其喪失了主體認同感。第三,研究成果的轉化效率不高。由于大學體制問題,大學的科研成果僅僅作為研究成果陳列,無法應用于產業中產生經濟效益。產業與大學的合作的深入,大學不僅作為協助者為產業提供技術支持,更應該以參與者、合作者的身份參與到產業的經濟活動中,提高調動研究人員的主觀參與性,以增強產業的科研性。
1.大學和地區(或企業)通過改編大學體制等方式,構建不以政府支援為依靠的、具有自律性和可持續性的產學合作體系,提高以大學為中心的產學合作活動的持續可能性。為此,構建系統的教育體系是必要基礎。尤其是大學的課程中不僅要包括創業和就業教育,還要包括生涯管理指導方面的課程和教育。在韓國已經開設了專門的創業專業課程,主要是針對目前已經在職場就職人員通過考試擇優錄取,對其進行經營和技術方面的特別教育。然而,沒有開發對現有創業者、普通在職者等的教育體系。通過大學體制的改編,強化其與產業界的實質性聯系,構建社會人員的“終身”教育體系是提高產學合作的持續有效性。
2.將主要關注度集中在產學合作的主體人員上。在產學研合作中,人員交流是決定合作成敗的重要因素[12]。為推進中長期的產學性合作政策,韓國今后的產學合作要以有效的人力培養及人力交流的發展為最優先。然而,韓國的現實是高級科學技術人才(博士、教授等)多在大學,由于經濟、社會等各種原因,其流動性相對較低,通過制定經濟補給政策和支援政策使成熟的高級科學人才主動、積極的流動到產業中,著力打造一代科學-企業家培育事業。
3.根據大學的特點和地區條件,創新多種具有特色的大學產學合作新模式,構建系統的支援體系。在大學內部,應該將現有的獨立項目的支援方式轉換成綜合性、系統的一攬子援助模式,不僅針對某個項目進行支援,而是構建項目群進行集中方向的支援和援助。在大學外部,為加強地區企業界的參與,構建與其需求對應的產學合作項目,強化大學與地區企業界的聯系。同時,為創立多樣的、有特色的產學合作領先模式,要讓多種主體參與其中。將現有的分裂著的產學合作支援事業進行合并,增加支援內容的多樣化,同時保障大學的自主性和戰略性事業的推進,最終創新并推廣具有特色的產學合作模式。
4.探索產學合作所取得的共同研究成果合理分配的實用性方案。構建大學和研究院對中小企業進行技術傳授、咨詢支援等方面的獎勵制度,從而促進研究成果的快速轉化。與此同時,促進對合作研究比重相對比較小的大學和公共研究機構的合作,R&D 投資可以將一定比例的合作研究費直接進行分配,以制度的形式擴充合作基礎,以促進相對較小的大學和公共研究機關的合作。還涉及研究成果和知識產權的歸屬問題。目前產學合作的研究成果和知識產權歸屬于產學合作單位,不屬于大學中參與研究的研究員個人,這從一定程度上減弱了參與人員的積極性。為提高大學所屬研究院參與的積極性和大學優秀人才的活用化,尤其是對中小企業技術開發,需要對現行的知識產權歸屬問題進行修訂和更改,對研究員的工作進行一定程度的認證和認可。從海外事例來看,以色列為提高研究人員士氣實施“研究補償制度”,這樣既可以獲得更好的研究成果,還可以提高技術轉移率,從而可以得到更多的收益。
5.還需要對產學合作相關稅金的政策性考慮。如對通過產學合作的研究費可以通過具體的措施進行稅額減免優惠政策。加拿大對于科研人員給予25%至30%的研究費稅收減免優惠。最近在韓國,通過采取研究開發費的稅金扣除制度促進產學研合作。因此,在大學的產學合作單位中,通過產學合作事業獲得的收入作為資金來源,由產學合作單位自行進行技術開發或推進委托教育訓練項目,同時提高稅收減免待遇,進而提高了大學的競爭力。
李克強總理指出我國經濟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迫切需要培養大批技術技能人才,這與韓國80年代產學合作的發展期的需求一致。我國目前產學合作的重點放在職業技能人才的培養,然而隨著大學作用的不斷凸顯,結合韓國產學合作發展歷程,我國產學合作的發展不僅要考慮當前的社會發展需求,還要為今后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結合我國產學合作的實際和韓國產學合作的演化過程,為更好的發展我國產學合作提出以下四點建議。
我國目前還未出現關于產學合作的法律及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1996)是我國僅有的一項有關產學合作的法律規范[13],然而該部法律只是綱領性文件,主要是綱要、計劃、決定、意見等,并沒有對具體行為加以規范,容易導致執行偏差,缺乏實際操作性,且年代久遠,已不適應現行經濟社會發展。因此,構建以中央為主導的法律體系是我國產學合作發展的第一要務。只有堅實的法律才能保障我國產學合作的發展有法可依、 有制可循,在產學合作的發展過程中不偏離、不落空和不脫軌。
相比較韓國,我國的國土面積遼闊,全國共有2914 所高等院校,各高校的學科特點和發展基礎不同,容易形成產學合作的發展重點和規模不均衡的局面,尤其是其所在區域的地理位置也是影響產學合作的重要影響因素。因此在同一法律制度下構建具有各自特色的產學合作模式是必要的。對于“985”、“211”工程大學的產學合作模式應以為產業提供技術支持為主,普通本科及應用型本科的產學結合模式以為產業提供高素質技能人才為主,高職高專院校的產學結合模式以為產業提供一般技能人才為主。因此大學根據自身和地理優勢分類別分層次的為產業發展提供服務和支持是加快我國產學合作發展的重要途徑。
從韓國產學合作發展的歷程來看,產業和大學之間的人才流動是產學合作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產學合作的逐漸深入,大學的作用不僅是培養產業需求的各類人才,更是利用大學研究解決企業生產及技術問題。在我國從產業流動到大學的人員稱為“雙師型”教師,“雙師型”教師的加入有助于現場教學和實踐教學[14];從大學流入產業的人員多是科研技能人才,他們的加入有助于解決企業實際的技術問題,還有助于科研成果的企業轉化。目前很多大學對“雙師型”教師的頗為重視,而對于科研技能人員的產業流動則相對保守,既然產業和大學間的人力資源流動是產學深入合作的必經之路,那么及早構建流動機制將有利于產學合作的有序推進。
產學合作在韓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重要的支持和保障作用。我國也認識到產學合作的重要性,它是大學、產業和國家共贏的一項舉措,是推動產業升級的重要手段。因此,為保證產學合作的有序推進,構建保障機制是必要的,尤其是,大學/科研機構研究人員的經濟和社會保障。大學/科研機構教授知識產權的保障是推進技術進步的必要手段,經濟保障是其研究的基本保障,可以通過增加收入、減少稅收、利益分享等多種手段保障其經濟收入。通過構建產學合作的保障機制調動大學/科研機構教授研究的積極性和熱情度,更為主動的開展科學研究,更為有力的促進產業的科技發展,實現國家產業的轉型升級戰略。
注釋:
①KIST:Kore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
②KAIST: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韓國科學技術促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