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珊
(廣州美術學院嶺南畫派紀念館)
由于近代技術的快速發展,導致全球的交流與融合更進一步,這樣的現實情況決定了民國時期中國畫的改革是在一個“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中進行的,而且這將是當時社會長期存在的一種趨勢。在中西文化與古今文化共存的民國時期,由于中國畫的改革是在這樣的文化多樣性中進行,所以從地域、形式以及觀念等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變革。文化多元性的發展,不僅表現在中國畫早期流行的“寫實”風格之中,還表現在后來材料多元化的使用上。這極大地豐富了中國畫的內涵,但中國畫變革后的形態面貌,被認為逐漸改變了傳統中國畫作為一種民族獨立畫的形態,中國畫作為中國的一門文化科學,從古至今積淀了獨特的中華民族文化傳統,在此基礎上不斷發展,成就了諸多高藝術價值的作品,但民國時期中國畫改革也是以這種獨特“民族性”為代價的革新。
1.以傳教為主要途徑的民國繪畫藝術改革
民國時期西方美術在國內比較流行,傳教士的傳播作用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明清時期眾多傳教士中,利瑪竇和郎世寧的傳教作用相當突出,在繪畫上主要有素描、油畫和銅版畫等形式的西方繪畫進入中國,但當時國內并不愿意接納外來文化和繪畫的思想,還相對比較排斥對國外的學習。直到近代的鴉片戰爭之后,國人開始學習西方的文化知識,通過傳教士的傳教與辦學,國人開始吸收大量的西方藝術方面的知識,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被徐悲鴻稱之為“中國西洋畫搖籃”的土山灣工藝所。傳教士在民國畫改革中為趨向于寫實性提供了一定的基礎。
2.以辦學為主要途徑的民國畫改革
民國時期在國內推行美術業向西方學習,主要是通過辦學的形式來完成。對于當時的學校來講,傳播西方先進的文化知識是一項重要的任務,尤其是從國外留學回來的青年知識分子,在學校中成了主要的傳播者,新思想也體現在對中國畫的革新中,以學校為主的教育形式開始體現出多元化的思維模式,改變了之前單一的師徒傳遞模式,成為當時教學的一種主導方向。隨著學校的這種模式的不斷展開,西方文化對民國時期的中國畫改革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當時的學校中,西方繪畫的課程占有主要地位,而傳統的中國畫課程則排在次要地位,認為西方文化先進、中學思想腐朽,學校均以學習西方文化知識為主要教學內容。在興辦的學校之外,還存在一些繪畫社團組織,民國時期的這些繪畫社團常常是以現代油畫與國畫的形式進行交流,不僅是文人畫家娛樂交流的地方,也是一個“志趣相同”的畫家共同體,反映中國畫改革的一種或幾種發展趨勢。
民國畫改革大多以傳教為主要途徑。民國時期國內主要以西方美術盛行,在傳播方面傳教士有功不可沒的作用。利瑪竇和郎世寧是明清時期傳教士中作用比較大的兩個人,中國出現了以素描、油畫和銅版畫為代表的西方繪畫,那個時候的國人囿于現實條件與視野的局限,對于外來的文化和思想,還不能夠更好的接納。鴉片戰爭之后,我國逐漸接納外來的文化,開始嘗試學習外來文化,傳教士通過傳教和辦學的方法在國內進行文化傳播,在西方的藝術方面,國人大量的學習吸取外國文化好的東西,特別是“博物學”等對事物寫實性的研究。另一方面,通過辦學進行民國畫改革,以辦學的形式向西方學習美術是民國時期國內主要推行的學習方式。在當時,學習和傳播西方先進的文化知識是學校課程設置的主要內容,主要的傳播者是那些在國外留學回來的青年知識分子,在對中國畫的改革上面,也可以體現出了新思想,多元化的思維模式在教育的方法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以學校教育為主,取代了之前師徒傳遞的模式,成為了當時的主流方向。由于這種傳播模式不斷在學校中使用,民國時期的中國畫改革深受西方文化影響。西方繪畫課程占據了當時學校的主要課程,傳統的中國畫課程也被排在了西方繪畫課程之后,學校的教學內容主要都是學習西方的文化知識,因為那時的他們認為西方的文化先進,而中學思想比較腐朽。除了興辦的學校以外,一些以現代油畫和國畫形式為主要交流方式的繪畫社團組織出現了,這里聚集了一些“志趣相同”的畫家,同時也成為了文人畫家娛樂交流的“場所”,體現了中國畫改革的方向和發展趨勢。20世紀初在廣東乃至上海風靡一時的“嶺南畫派”便是最好的例子,以辛亥革命思想為指導,畫派創始人高劍父,聚集了陳樹人、高奇峰、何香凝等一批志同道合的藝術家,共同以“折衷中西,融匯古今”為宗旨,進行藝術革新道路的探索,先后開辦春睡畫院、南中美術院、廣州市立藝術專門學校等,取得了中國畫藝術改革的一定突破與影響。
加快了中國畫與西方畫藝術的融合。中國畫與西方畫在表現手法,以及產生的畫面整體感上都有很大的差別。由于中國畫與西方畫最本質的區別在于畫材上,因此,一般中國畫表現清透細膩比較多一些,而西方畫則比較厚重低沉。在民國時期的中國畫改革中,可以說是一種“中西融合”的混搭模式,能夠豐富這兩種風格融合的效果,在整幅畫面中,既可以看到使用國畫材料表現細膩清透的部分,也能看到使用油畫材料表現水墨厚重之感,這樣中西結合的繪畫在整體性上的表現力更加突出,也走出了同種畫材單一的表現手法,是中國畫改革的必然趨勢,也是中國文化不斷發展、前進的必然結果。民國時期中國畫的成長是在一系列社會思潮高漲這樣的環境中不斷改革、發展,能夠將中西方繪畫進行融合的嘗試也是有很大原因的;一方面,社會文化總體向西方潮流學習,繪畫也受到相應的影響,而藝術家群體的存在,是積極主動的創作者,為國畫革新做出了諸多嘗試。另一方面,當時的日本已經成為內外融合的成功典型,這就為民國時期中國畫的融合提供了一定的參照,使一些先進學者與藝術家敢于嘗試。我國眾多的畫家都在積極探尋適合當時社會的中國畫發展趨勢,如林風眠在表現手法上探索以意象為主的形式、徐悲鴻以素描造型為基本手法尋求改良的方法等,這都是在當時的大思想的變化之下,藝術家以自身理解的思維模式而進行的一種探索創作,依據自己所吸納的藝術形式和自身的藝術功底,將傳統中國畫與西方畫進行融合,形成自己的獨特畫風與創作。因此,在中國畫改革上,無論是支持西方畫派的,還是支持傳統畫派的,都認為中國畫改革是社會文化發展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