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磊
(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左翼中旗舍伯吐鎮第二小學)
在應試思維的影響下,小學生的學習任務較為繁重。數學作為義務教育的基礎學科,教師為了提升學生的數學成績,在布置作業中經常使用題海戰術,學生在大量的習題中苦不堪言,為了完成作業每天需要奮斗到半夜,不僅導致學生身體疲憊不堪,甚至容易激發學生對數學的抵觸情緒。在素質教育背景下,這種應試思維逐漸被擯棄,教師需要對數學作業進行反思和創新,以迎合素質教育和新課標的要求,實現學生綜合素質和數學能力的全面提升。
第一,作業量較大。當前,在應試思維的影響下,教師和家長更加關注學生數學成績,成績成為衡量學生學習的唯一標準,教師每天都布置大量的課后作業。
第二,作業缺乏探究性和實踐性。作業內容以邏輯問題和計算題為主,沒有體現數學學科的實踐性和探究性特點,學生運用固化的套路解決問題,沒有將實際生活與數學知識充分聯系,數學素養難以得到有效提升。
1.作業要貼近學生實際生活
根據新課改的要求,數學教學要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促使學生可以將所學知識靈活應用于現實生活中,因此,教師在布置作業中,需要提升作業的挑戰性、意義性、現實性以及生活性,以生動活潑、實實在在的生活背景為基礎,結合當代小學生的性格愛好和年齡特點,激發學生完成作業的熱情和積極性。同時,數學學科具有較強的思維性和邏輯性,對鍛煉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抽象思維和推理能力具有關鍵作用,教師在布置作業中,要適當的提升啟發性和創造性題目的比例,促使學生在完成作業中形成良好心態和創新意識。
例如,在學習長度單位“認識厘米和米”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在完成課堂教學后,在設計數學作業中,要將生活性問題融入其中,促使學生在作業中加強對長度單位的認識,即測量家中電視機、洗衣機、冰箱的高度,臥室的長度和寬度。通過這一具有創造性的數學題目,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直觀認識,體會到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進而端正自身的學習態度。
2.作業要具有較強的實踐價值
數學學科具有較強的應用性和實踐性,學以致用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目的,只有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社會和現實中,才能讓知識更加生動和鮮活,進而留給學生深刻的學習印象。因此,教師在布置數學作業中,要充分體現作業的實踐價值和應用價值,改變以往以理論知識為主的作業形式,促使學生在作業探究中思考、感受以及運用所學知識,進而完成數學知識體系構建。
例如,在學習“統計”這一知識點后,教師可以按照實踐性原則,為學生布置數學作業:我國班級上個學期的數學期末考試成績如下:83、73、72、79、92、93、71、87、52、99。請同學統計出:第一,班級數學成績平均分為多少?60以上及格率是多少?80分以上優秀率是多少?通過這種具有較強實踐價值的作業題目,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統計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在完成作業中消化和鞏固知識,鍛煉思維的深度和廣度,進而實現數學思維和實踐能力的均衡發展,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數學學習帶來的快樂。
3.作業要具備較強的探究性
探究性學習是新課標提倡的全新教學模式,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在更新和改革教學手段的同時,在布置作業中也要強調題目的探究性,促使學生在完成作業中掌握數學能力和數學知識。在作業設計中,教師要保留以往重現式作業形式,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理論知識,加深對語言材料的記憶和積累。同時,教師還要適當的增添一些探究性題目,幫助學生突破固化思維的限制和束縛,將解題過程作為擴展學生創新性思維的過程,促使學生形成發散式、靈活性以及多樣化的解題思路,進而培養其獨立思考的能力。
例如,在學習“測量”這一知識點的時候,教師在布置作業中,要將生活與題目充分結合,引導學生加深對毫米、分米、厘米和米等長度的認識,并且掌握基本的測量技能,要求學生利用生活中常見的工具或者事物,完成對校園長度和寬度的測量。這一題目具有較強的探究性,學生需要進行有效的思考才能賦予行動,并且在完成作業中形成解決問題的創新性思路。
4.發展和培養學生數學思維
小學數學的目的是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直觀體驗,形成一定的數學思維,為其未來的學習奠定基礎。因此,教師要結合素質教育和新課標的要求,改變以往固化的作業形式,提升作業的趣味性和多樣化,可以將一些有趣而生動的文章作為課后作業,如數學奇聞、名人軼事等,通過多元化的作業形式,促使學生加強對數學學科的感性認知,認識到人類發展和數學知識的聯系,發展和培養學生數學思維。
例如,布置作業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推薦《小學生數學期刊》等之類的數學書籍,并且將其作為課后作業,要求學生在看完一篇文章后寫下自己的感悟和體驗,啟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思考,進而形成數學思維,激發其對數學學科的興趣和熱情。
5.作業要體現分層原則
每個學生的資質天賦、學習能力、領悟能力和家庭環境不同,對數學知識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也存在差異,教師在布置作業中,要正視學生中存在的差異,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異,不能要求所有學生完成同一難度的作業,要體現分層原則,保證各個層次的學生通過作業都能夠得到數學能力的提升。首先,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對其進行分類,分為學優生、普通生和學困生,設計困難、普通和簡單三個層次的作業,難度較大的作業適用于學優生,起到提升能力的作用;普通作業適用于普通學生,起到鞏固知識的作用;簡單作業適用于學困生,起到夯實基礎的作用。同時作業分層可以滿足不同層級學生的需求,同時,教師還要以動態的眼光看待學生,當學困生獲得進步后,要適當調整其作業層次。
總而言之,數學作為義務教育的基礎學科,其教學與學生未來的學習與發展具有密切關系。作業作為數學教學的關鍵組成部分,其對學生的數學興趣和學習能力具有直接影響,因此,教師要結合新課標的要求,通過各種有效措施提升數學作業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促使學生在完成作業中掌握知識、鍛煉能力、發展思維,為其未來的數學學習夯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