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 冰
(山東省寧陽第四中學)
生物學是一門從微觀方面來探究生命存在的本質的科學,而且它是一門處于正在發展中的科學,這就需要我們用更多的邏輯思維和分析判斷能力去進行知識的學習。在生物學學習的過程之中,會出現一種情況是很多同學對它的學習提不起太大的興趣,覺得生物很難學,探究其主要原因是學生們的觀察水平主要是停留在宏觀的觀察水平之上的;但是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講,很多學生又對現實生活中的一些生命現象以及一些科學發現很感興趣,這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學生們的這個特點,引導學生們的思維發散,慢慢上升到自己的教學中來,這對教師來說其實也是一個挑戰,教師必須擁有一定的知識承載量以及要對教學活動有較好的調節控制能力。
傳統的教學理念大多都是以“應試教育”為主的,而“應試教育”是一種“重結論輕過程”的教育方式,即是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時只關注教學之中得到的關于知識的結論,而忽略了知識如何得來的過程,讓學生對知識進行機械的記憶,記住考試當中所要求的“標準答案”;而在新課程改革之中的新理念則是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之中把教學的重心放在教學的過程和知識如何得來的過程之中,注重放在揭示知識是如何形成的過程規律之上,讓學生通過“感知一概括6用”的過程去發現真理,掌握規律,學會用發散的眼光去面對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這樣的話就可以培養并提高學生的生物學學習的素養。在這個基礎之下,就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之中應該以學生這個學習的主體的發展為中心,在教學方式上要以教師與學生雙方的互動為主,而不是像傳統教育那樣注重知識的傳播,否定了學生是學習中主體這個位置。教師作為教學活動中的“導演”,想要上好課的條件是:首先,要在上課之前精心設計好問題的情境,然后,創設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學習思維,最后,利用情境、協作以及討論等學習環境的各個要素來充分調動學生們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以及積極性,培養他們的創造精神,這可以引導學生們對所學習的知識進行質疑、探究以及發現問題等。我們要讓學生們不僅僅局限在所學的課本之中,還要讓學生們學會走出課堂,有更多的實踐機會去進行學習問題的探索,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精神,引導學生們善于發現生活和社會中的問題并且去解決問題,這樣學生才會將所學的知識進行回饋,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生物學中的很多現象的分析以及對物質的鑒別都是不能離開實驗的教學活動的,生物實驗能夠更加直接的向學生們展示生物學中的一些現象,所以這就要求教師在生物教學的過程中,應當倡導學生們進行探究性學習,要試圖去改變學生們傳統的學習方式,慢慢引導學生們樹立一種主動參與、勤于動手以及樂于探究的學習精神,慢慢培養學生們收集資料以及處理、分析資料的能力;將學生們被動的接受知識慢慢轉變為主動參與課堂學習和研究,只有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之中來,才能使學生的個體精神得到充分的發揮和發展。有相關的實踐結果證明,影響課堂的教學的積極性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是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廣度與深度。單純的個體學習轉變為小組的合作學習,可以通過學生的發言、質疑、聆聽以及積極的探討來完成。不僅如此,在小組學習的過程之中,成功的合作學習能夠幫助學生培養其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還能夠然后學生在這個過程之中學會與他人進行交流、討論、交換意見,學會尊重他人的看法,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在實驗課當中,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對實驗的過程進行改造,利用實驗活動課來激發和鍛煉學生的在實驗課中的創造性思維。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應該學會打破課堂內外對學生的約束,學會靈活安排教學的內容和時間。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課堂中所扮演的角色只是組織者和參與者,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教學的地點不應該僅僅局限在教室之中,還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來進行合適的教學地點選擇。如果有條件的話還可以將教學的地點設立在教室以外,這樣的話可以增加學生學習的樂趣性,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在教學上,教師也應該是使用教材而不是單純的教教材,要對教學的內容增加趣味性,與學生進行良好的溝通交流與課堂討論,互相發表以及交流進行教學。生物學是一門重視實驗的自然科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之中不僅要在生物課堂之上做好生動的演示,還應該為學生們提供相關的實驗教學,促進學生們一些生物知識的理解。
每個學生都是單獨的個體,學生之間是存在一定的差異性的,那么在教學之中如何來面向全體學生又進行因材施教,促使每個學生的能力能夠得到最大的發揮呢?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學會進行分層教學。但是如果進行太明顯的分層又會出現很多不好的結果,比如說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讓部分學生產生自卑以及厭學的心理等,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只能夠進行隱性分層教學。在生物學的教學過程之中,我們也可以將這種教學方式慢慢引進教學活動之中,很多同學對于各個概念的理解能力不同就會出現不同的學習效果,這時就可以針對學習效果不佳的同學進行有組織的實驗教學,幫助他們更好的理解知識,幫助他們學會記憶知識;因為在生物學中還是有很多需要記憶的知識的;有的同學把生物比作理科中的文科,就是因為生物中需要記憶的東西有很多,一些學生在記憶上會有問題,出現難以記住一些重要知識點的現象,這就需要教師幫助他們進行理解記憶;例如在學習細胞增殖時,我們就可以把有絲分裂的各個時期的特點變成順口溜,這樣就可以方便學生們進行記憶了。
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之中,如果教師只是一味的對課本進行講解,不做習題的話,就好比是在進行紙上談兵,學生們沒有實戰的經驗。教育的目的主要就是要讓學生學會解決問題,當然了,在練習的過程當中,也要對練習題進行一定的挑選,練習的題目應有難易之分;太簡單的題目起不到知識轉化的作用,太難的題目又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教師在選擇題目時應注意難易結合,選擇適當的習題來對學生進行考察。
綜上所述,教師在教學的工程中的教學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只有教師的整體素質得以提升,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的提高才算邁出最堅實的一步。所以,要想讓生物教學更加的豐富多彩,讓學生們對生物科學的興趣更加濃厚,還需要教師們在日后的教學中不斷的進行探索與改進才能完成這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