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磊
(遼寧省海城高中)
《國本課程校本化特色研究》課題在我校實施的一年中,作為化學學科的實驗教師,我以自己的任教班級為藍本,通過“導悟研評”教學模式的深入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學習模式的逐步形成,形成了適合自己教學風格和學生學習習慣的知識整合課型的模式,旨在以各種整合形式(包括綜合、滲透、重組、互補等)來挖掘、利用和綜合各科知識,善于挖掘課程資源,與社會、家長取得聯系,綜合全方向的多重教學資源,為化學教學服務。
在課題研討期間,學校斥資數萬元,組織參研教師到省課改的示范單位——沈陽20中學參加教學開放周的外出學習活動,通過對“兩動一主”和“兩綱一模”的現場學習,我自身的教育理念得到提升,回校后針對教學實錄談感想、寫心得《走出去的收獲》,模仿20中學的教學模式在校內上了一節示范課《離子晶體》,將新的教學理念向其他教師傳達,引發共鳴,形成共同參與并提高的局面。在暑期,學校又組織我們到北京參加《全國中小學名校有效教學與高效課堂經驗薈萃暨著名特級教師課堂教學現場指導活動》,讓新的理念在學習中得到內化,認識在研討中得到升華;在暑期中,我認真研讀和抄寫了學校下發的學習材料,《論教師的課程傳播意識》《九大范式教學》《引爆課堂“核聚變”》《探究,讓興趣更濃郁》《學習即墨28中好榜樣》《讓學生擺脫游離》《課究竟應該怎樣評》等前沿理念和一些課改成功的典范,加強教育教學理念的鞏固和提升。
通過學習我發現,有的學校是時事所迫而求變,有的是與時俱進而求變,我們學校目前是站在兩種情況的風口浪尖上——省廳規范辦學后的時間所限、同澤高中成為示范校對我校的沖擊、優秀學生外流的情勢,迫使我們不得不求變。求變首要完成的就是一場頭腦的風暴、理念的創新與突破,最終才能實現“破繭成蝶”的完美蛻變。
在本次課題研究中,本著將“導悟研評”教學模式的深入開展的目標,在每節課的設計中,我都將“導入境、悟出理、研出果、評出情”作為指針,開展教學,利用化學學科“以實驗為基礎”的特點,通過視頻,演示實驗,分組實驗等教學活動,促進學生動手做、動腦思、動眼看、動耳聽、動嘴議、動身演六個基本功的形成。
“導入境”——教學時從學生實際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一方面,在教學引導中要精心設計好問題,要根據教學的不同階段設計事實性、經驗性、創造性和評價性問題;另一方面,鼓勵學生大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最后自行解決問題。倡導無錯原則,即疑問無禁區、疑問無錯誤,告示學生珍惜并行使問題咨詢權。
“悟出理”——教學時要重視研究性學習和自主學習,即從重知識的把握轉變到更注重學習方法、研究能力的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充分的調動。
新課程增加了學生的生活知識、社會知識,加強了科學、技術與社會的聯系,增添了當今高新技術發展的前沿科學知識,這就為我的教學設計提出了一項挑戰:不再是將自己積累的知識搬進課堂,而是要千方百計的利用教材,不能受到教材條條框框的限制,要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啟發拓展教學,積極開發利用各種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學習素材。
“研出果”——課堂教學的氛圍更注重師生、生生的交流與互動,教師要改變“權威”,能走下講臺,走進學生的生活、學習之中,跟學生一道討論、探究、查閱資料、社會調查,作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與學生共同學習、共同提高。
“評出情”——體現在對學生尊重和關愛的基礎上,善于挖掘每一位學生的閃光點,對學生的進步、成功都要關注并及時給予鼓勵、評價、贊賞,通過評價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達到基礎教育培養目標的要求,發現學生的潛能和特長,幫助他們認識自我,建立自信。
新課改要求,強化“學權”,規范“教權”,確立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在本學期初,我校“小組合作學習”的高效課堂模式在全校范圍內大面積鋪開,擺脫了以往兩人一座的學習模式,改為9~10人一組,班級共分為六小組。在試行初期,我曾接到過家長及學生的電話,向我表達對此模式的不理解、不贊同,羅列了多種不利,諸如對身體發育的不良影響,自習紀律難以控制,教師的課堂掌控等,我都為其一一做了解釋;同時,我從學習和管理兩個方面,充分發揮小組的優勢,我采用“組內異制,組間同制”的分組方法,讓各組實力均衡,并將學習成績優異,自制力較強和個人衛生較好的三名學生,任命為學習、紀律和衛生負責人。學習負責人主要負責組內的答疑解惑,安排小組內測試和成績的統計,作業的收取等,紀律負責人主要負責自習課的組內學習紀律,杜絕閑言碎語、嬉笑打鬧的現象,衛生負責人主要負責組內衛生的檢查,特別是桌椅交匯處的藏污納垢。經過一段時間的管理,現在班級一切都已經上了軌道。
為了小組綜合成績的提升,各小組針對“學困生”的問題,都是有問必答,有兩個小組的成績一直呈上升趨勢。平時,要求學生在自主學習和上課有不同意見的,充分發揮小組討論的作用,在師生間、學生間相互探討、相互啟發、相互交流學習體會與經驗,相互幫助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困難。
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我一直堅持學案的整理和編寫,希望在結題的時候能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識鏈,供全體化學教師使用和參考。在整理和編寫的過程中,我注重以下幾個問題的處理:
學校有了文化,才能確保課改走向深化。文化不僅僅是一些概念和口號,文化更是一種行為模式,從學校廣大師生的日常行為習慣中自然流淌出來。因此,我在編寫學案的過程中,注重學校文化的滲透和培養,期望將來從海高走出去的學生都能有絲絲文化的素養,海高的風范。
在課題研究期間,我主要面對的是高三的復習課和習題課,這就要求學案的設計要兼顧:【考綱要求】使學生能了解高考的動向;【知識規律】幫助學生總結自己所學要點;【知識網絡】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鏈接和脈絡的梳理,整合教材內容,拓寬思維,搭建自己的知識金字塔;【限時訓練】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效率和加深知識點的鞏固;【課后作業】能夠幫助學生加深對課程內容的消化吸收,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夯實基礎。
在實施方案中,我曾經寫到:“針對化學課程的單一、重復、割裂等致命缺陷,我將以各種整合形式(包括綜合、滲透、重組、互補等)來挖掘和利用不同知識之間,知識、技能與能力之間的有機聯系,從而使它們形成為有機整體。”在復習過程中,我發現區別也是需要留意的,學生經常把學科間的知識混淆,張冠李戴,導致不必要的失分,這是需要盡力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