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迪
(杭州青少年活動中心)
1.重視文化傳承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及其祖先創造的,為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內涵博大精深的文化。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币虼耍瑢τ谥袊鴥炐銈鹘y文化的學習成為了目前社會各階層共同的需求。
2.教學比重加大
先有繼承,方有發揚。在這樣的時代大背景下,承載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古詩文內容在中小學教材中的比重逐年遞增。目前,中學語文教材將古詩文比重從原來的25%提升到了35%,而整個小學六個年級十二冊課本中,古詩文占到了30%的比重。古詩文,成為莘莘學子們在書山之路上登攀的又一座高峰。
3.教學方法單一
雖然對于傳統文化的學習需求與日俱增,但對于小學古詩文教學的研究顯然并沒有跟上需求的步伐。目前有一部分小學開始重視古詩文教學,但教學方法較為單一,學生存在學習熱情低下和畏難情緒的問題,因此,對于古詩文教學策略與方法的研究顯得迫在眉睫。
比較是指對比集中同類事物的異同、高下。它是確定事物之間相同點和相異點的思維方法,為客觀全面地認識事物提供了一條重要途徑。在心理學上,比較被普遍認為是思維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比較能力的獲得是思維能力提高的表現。
閱讀中的比較是將兩件或兩件以上有共同基礎的文本進行對照、辨析,從而加深理解,提高讀寫能力的一種方法。周步新所編著《小學適性閱讀策略的學與教》中這樣總結道:對小學生來說,比較是這樣一種閱讀策略:把一篇或者多篇內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聯系的文本(包括篇、段、詞、字)集中起來,通過橫向比較或縱向比較,從內容、主題、表達等多個角度進行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的辨析,以明確表達的內容,理解表達的中心,掌握表達的方法,或揭示一般規律的一種閱讀方法。這樣的比較閱讀策略,不僅助力學生全面了解課文內容、理解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更重要的是能認識、理解、領會、運用甚至能夠評價所采用的表達方法,全面提高閱讀和表達的能力,同時,有效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為其終身發展創造條件。
小學古詩文閱讀教學中的比較閱讀法,是在比較閱讀策略的指導下,基于小學生的特點及古詩文教學的特殊性,用不同的比較法將古詩詞及古文中具有相關性的文本聯系起來,不光是橫向與縱向比較,還能從古今比較中進行辨析,明確文本表達的內容、中心、方法,認識、理解、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和思想感情,在提升小學生閱讀古詩文能力的同時,也為學生未來的古文表達能力提供鋪墊與助力。
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對于小學各學段古詩文閱讀教學目標的設定是這樣的:
第一學段(1~2年級):誦讀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
第二學段(3~4年級):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詩文大意。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
第三學段(5~6年級):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語調、韻律、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背誦優秀詩文60篇。
而在課程總體目標與內容中,與古詩文相關的部分有: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培育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顯文言文……
結合比較閱讀策略與方法,我們不難總結出,小學階段比較閱讀(古詩文)教學目標:通過比較閱讀,能感受古詩文中語言的優美,體會并更好地理解詩歌及古文的內容和意義,了解古代文辭與現代文辭不同的表達意味,體味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并認識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博大,培養文化自豪感。
1.品評字詞
比較文本中的字詞是古詩文閱讀教學中經常使用的一種方法。古詩或古文往往惜字如金,一個精彩字(詞)的使用,勝卻連篇贅語。在日常教學中,有相當多古詩作品中的字詞精準,值得細細品味。比如,“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原稿最先為“到”,然而王安石覺得并不好,繼續改為“過”,而后改為“入”,最后改為“滿”,大概嘗試了十幾次之后才定下最終的“綠”,在課堂上教學時,不妨也讓學生比較詩人用過的字,在比較的時候體會“綠”字的脫俗精妙,則更能感受作者遣詞造句的優美?;蛘咭部蛇x擇一首古詩或一篇簡短的古文,挖掉其中的某個字(詞),讓學生嘗試自己換字或者換詞,最后揭曉原文作者的用字(詞),用這樣的比較方式,來體會不同字眼在句子中產生的不同表達效果,也讓學生對古文中字詞的妙用有深刻的認識。
2.分析人物
在圍繞人物進行比較閱讀時,可以通過人物形象的比較來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可將同一個人物的不同側面進行比較,也可將不同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現進行比較。
3.揣摩寫法
在文本教學過程中,通過比較閱讀法,可讓學生對文章的寫作方法有更清晰的認識與了解。如《秋日之花》這一課,教學文本出自《民國老課本》。在教學時,可以分析文本分別抓住了花的什么特點來描寫。片段一寫的是桂花的花和葉的顏色、香味、用途;片段二寫的是菊花的顏色、形態、香味、生長季,并且用上了修辭手法來強調其獨特形態。兩個片段既有相似,又有不同,這樣一番比較之后,可令學生對古文中如何描寫花,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同時也可激發學生思考如何將這樣的寫作方法應用到自己的實踐中去。
1.同一作家同一主題的文本比較
這種比較方式可以視為縱向連結,同一作家在寫同一主題文本時,必然有其對所述主題的觀點一致性,但一定有內容、寫法、側重點的不同,比較這樣的異同,能對這一主題有不同角度深入的解讀。比如《歷史的聲音——三國詩》一課,教學內容為唐朝著名詩人杜甫的兩首關于諸葛亮的詩《八陣圖》和《蜀相》,這兩首詩同為杜甫的作品,寫的都是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諸葛亮,第一首詩是詩人初到夔州時所作,“八陣圖”是諸葛亮的一項創造,反映了他卓越的軍事才能。第二首詩是借游覽古跡,表達了詩人對蜀漢丞相諸葛亮雄才大略、輔佐兩朝、忠心報國的稱頌以及對他出師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第二首詩的格局明顯更大,對諸葛亮的一生有著自身深刻的解讀,情感內蘊也更豐厚……從這些不同方面來進行比較,即能讓學生有不同層面的收獲。
2.不同作家相同主題的文本比較
這是古詩文主題閱讀中占大比重的部分,以下選擇《四面楚歌》一課教學內容來進行分析?!端拿娉琛芬徽n的教學內容為《史記》中的一個片段,全文如下: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為了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全文,另外選擇了三首詩——杜牧的《題烏江亭》、王安石的《烏江亭》以及李清照的《夏日絕句》來輔助教學。
這是一節典型的運用比較閱讀策略來教學的古詩文主題閱讀課。項羽,是司馬遷筆下最典型的悲劇英雄代表,作為一個“失敗的英雄”,他的故事無數次地被搬上舞臺,后人既為他的英勇善戰,霸王之氣所折服,同時又為他的失敗命運而扼腕嘆息。司馬遷在這一片段中對項羽的悲劇命運進行了深度刻畫,渲染出一個末路英雄的悲涼。而王安石以一個政治家的氣度和卓識,對于項羽之死又提出了與眾不同的見解,那就是大局已定,民心已不在楚,百姓渴望天下太平,再加上項羽的個性導致了他的失敗不斷,已無東山再起可能。而李清照則從一個女性詞人的角度來談項羽,對他的英雄風骨大為贊嘆。從同主題不同文本的比較中,學生就能夠對項羽有多重角度的不同理解,對人物的理解也更透徹。
3.跨段落的文本比較
除了以上兩種比較的主題閱讀之外,還有一種跨段落的閱讀,即兩段文字雖描寫的主題內容不同,但有背景上的相似,對照來讀,可以加深對彼此文段的理解。以下兩段均選自《史記》,一為描寫項羽,一為描寫劉邦。
甲:秦始皇帝游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長八尺馀,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
乙:高祖常繇咸陽,觀秦皇帝,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單父人呂公善沛令,避仇從之客,因家沛焉。沛中豪桀吏聞令有重客,皆往賀。蕭何為主吏,主進,令諸大夫曰:“進不滿千錢,坐之堂下。”高祖為亭長,素易諸吏,乃紿為謁曰“賀錢萬”,實不持一錢。謁入,呂公大驚,起,迎之門。呂公者,好相人,見高祖狀貌,因重敬之,引入坐。
這兩段文本分別記述了項羽和劉邦微時的不同故事,學生從中可以發現他們的不同性格,特別是面對秦皇時二者的不同表現,已經奠定了未來各自的相異命運。這一番比較,既能引領讀者加深對文本的人物與情節的理解,還可以就其中的內蘊意義做更深刻的賞析與思索,甚至將這樣一種比較思路遷移到未來將會遇到的更多文本中去。
比較閱讀策略屬于較高層次的閱讀理解策略,它指導下的比較閱讀法需要從內容上進行理解和分析才能成就。對于小學生來說,古詩文與其長期接觸的現代文有較大差異,“長短相形,音聲相和”,若能恰當運用比較閱讀法,即能化難而簡,更透徹地理解各類文本,把握文本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