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職業教育作為扶貧開發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提升人力資本素質、提高貧困者的可行能力方面具有全局性、基礎性、先導性、根本性、可持續性等獨特價值。職業教育與精準扶貧相結合,既是精準扶貧實施的重要路徑,也是職業教育獨特功能與優勢的彰顯。它在新時代里被提出,反映了“國家對職業教育的新認識,肯定了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效能,賦予了職業教育新使命,也體現了職業教育發展的新趨勢”。[1]為此,開展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研究就顯得尤為必要和迫切。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研究是由實然、必然和應然構成一個完整的體系,需要運用科學的方法和嚴密的邏輯,了解實然狀態,把握必然狀態,推導應然狀態。在實然狀態方面,研究職業教育精準扶貧,需要深刻理解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時代背景,全面把握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研究現狀,這是研究的邏輯起點;在必然狀態方面,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研究建立在客觀事實和現實需求上,提出職業教育服務精準扶貧的要求,包括目的、理想,以及與此相關的計劃和方案,即集人力資源開發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一體,這是研究的立足點;在應然狀態方面,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研究蘊含著對特定社會價值的追求,即分析存在問題的深層次原因,探討其背后的本質與規律,這是研究的旨歸。
“實然”即“事實如此”,是指實際地進入主體活動范圍的一切對象性存在。[2]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研究要從國家戰略實施要求出發,關注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現實需求;也要從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研究現狀出發,關注學界的研究動態。因此,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研究的實然狀態,主要指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時代背景和研究現狀,這是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研究的邏輯起點。
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時代背景是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國家戰略實施的時代背景下,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現實問題。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精準扶貧”后,扶貧開發工作被納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布局?!蛾P于創新機制扎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意見》明確要求建立精準扶貧工作機制。隨后,《扶貧開發建檔立卡工作方案》和《建立精準扶貧工作機制實施方案》的出臺,標志著我國建立精準扶貧工作機制正式實施。[3]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六個精準”為精準扶貧指明了方向,“五個一批”的脫貧措施被寫入《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中,成為精準扶貧脫貧的基本方略。《“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是指導各地脫貧攻堅工作的行動指南,也是各有關方制定扶貧專項規劃的重要依據。黨的十九大報告把打贏脫貧攻堅戰、區域協同發展、鄉村振興等列入國家戰略。與此同時,教育領域采取行動,積極響應黨和國家戰略實施的號召,《關于實施教育扶貧工程的意見》要求充分發揮教育在扶貧開發中的重要作用,提高職業教育促進脫貧致富的能力?!督逃撠毠浴笆濉币巹潯分赋觥耙龑髽I扶貧與職業教育相結合”,鼓勵職業院校為貧困家庭開展職業教育和技術技能培訓?!秶医逃聵I發展“十三五”規劃》強調,要加大職業教育扶貧脫貧的力度,讓貧困地區的勞動者能接受就業創業需要的職業教育和技術技能培訓。無疑,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努力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奮斗目標和終極追求,體現了黨和國家戰略實施的意志和決心。
當前,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仍有14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12.8萬個貧困村,4335萬貧困人口,使得我國長期以政策支持來推動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的區域開發扶貧模式下,始終未能獲益。[4]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尤其是深度貧困地區。我國扶貧開發工作早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階段,所面對的都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從我國目前的貧困狀況來看,貧困人口不僅貧困程度深、個人發展能力弱,而且減貧成本高,脫貧難度大;[5]加上固有的思想觀念保守、內生動力不足,一些貧困戶仍存在較為突出的“等靠要”思想,不配合脫貧甚至抗拒脫貧的現象難以根除。[6]無疑,封閉、落后、愚昧的依賴心理,以及“精神貧困”成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隱形”障礙。同時,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能力“短板”突出,縣級財力薄弱,產業結構單一,加上貧困人口勞動技能不足、身體素質差、勞動力不足、就業渠道狹窄等。[7]在貧困地區扶貧部門分工明確、任務精細的情況下,職業教育貧困對象的識別仍然存在精英俘獲的現象,[8]導致扶貧資金使用不當,減弱了扶貧邊際效應,一定程度上背離了職業教育扶貧的宗旨。
因此,把握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研究的現實背景,需要重視幾個問題:一是地方政府對職業教育的投入、職業學校的硬件和軟件建設,以及為貧困地方提供技術技能人才支撐不夠;[9][10]二是針對職業教育貧困對象識別不強,建立“一對一”或“多對一”的職業教育幫扶機制;[11]三是貧困人口專業技能缺少,可持續發展能力不足;四是扶貧政策受限,扶貧資源邊際效應遞減;五是貧困人口的脆弱性特征,需補齊精神短板。
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研究背景主要是指全面系統地把握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研究的總體狀況。當前,學者對職業教育精準扶貧主要聚焦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提升技能、增強就業能力等方面,但對貧困地區精準招生,精準幫扶脫貧研究不夠深入。[12]國外相關研究側重強調知識經濟、職業教育對社會經濟發展和個人脫貧致富的論述,對教育如何提升綜合素質缺乏分析。[13]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研究主要集中政策保障、基本理論、具體實踐、實效性等方面。
需要指出的是,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研究有必要從六方面進行加強:一是提高貧困程度的區分,以及真實性、精準性的同時,增強研究的系統性和理論深度;二是加強貧困地區精準招生、精準幫扶等的研究,提高職業院校主動對接、服務和引領貧困地區產業的能力;三是平衡扶貧培訓項目資金分配與部門垂直下撥的關系,提高資金使用的實效性;四是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和中高職銜接機制,增強貧困地區職業教育的吸引力;五是加強職業教育精準扶貧開發模式和保障機制的研究;六是加大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實證研究,重視扶貧客體的微觀關照,以及經濟投入、生態環境因素等變量的影響。[14][15]
因此,了解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實然狀態,尊重客觀基本事實,發揮主觀能動性,掌握其與貧困地區經濟社會和貧困人口的聯系和發展的總體事實,無疑是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研究的邏輯起點:首先,熟悉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研究的時代背景和研究背景;其次,理解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現實困境和影響因素,以及這些因素之間的關系;接著,明晰這些影響因素產生的時代背景和現實條件;再次,研究這些因素在職業教育精準扶貧實踐中的發展變化;最后,在分析的基礎上進行綜合概括,得出相應的結論,并揭示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相關規律。由于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研究的復雜性、特殊性,以及變化發展的無限性,所以要把握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總體現實,突破原有認識經驗的局限,從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現象深入到其本質和規律,掌握職業教育精準扶貧事實“是如此”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其“為何如此”“必定如此”,這便需要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研究從實然狀態過渡到必然狀態。
“必然”是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即事物之間的內部聯系,它在事物千變萬化的現象中決定事物存在和發展過程中確定不移、必定如此的趨向。[16]“必然”是“實然”通往“應然”的載體,是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研究承上啟下的立足點。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研究的必然狀態,是指從職業教育服務精準扶貧的本質和規律中,探索具有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特色的模式和路徑。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研究是否能達到較為理想的“必然狀態”,需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币罢娣鲐殹薄胺稣尕殹薄罢婷撠殹保紫纫翱凑尕殹薄白R真貧”。無疑,實地調研是“看真貧”“察真情”的重要途徑。只有“踏破鐵鞋無覓處”,才有可能“得來全不費工夫”。扶貧需要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干勁,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研究也需要切實做到“看真貧”的精神。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的扶貧足跡遍布眾多貧困地區。他強調到貧困地區調研的目的就是“看真貧”“真扶貧”“扶真貧”,了解農村、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才真正了解中國,才能更好治理好中國。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研究的有效途徑就是深入貧困地區調研,了解貧困地區自然資源、環境條件、歷史文化、經濟發展、產業結構、技術技能型人才需求,以及貧困人口致貧原因、返貧現象、脫貧動機、就業愿望、創業意愿等具體情況。這樣才能夠對癥下藥,靶向治療,按照“六個精準”的要求,堅持分類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廣泛動員并鼓勵全社會力量采取多種形式參與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確保職業教育與技術技能培訓符合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的要求,滿足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迫切需求。
因此,“看真貧”“察真情”必須建立在貧困地區的實際、貧困人口的需求,以及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具體實踐等基礎上,因為源自生動具體的感性活動即實踐,為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以及準確把握事物的本質規律提供真實的、可靠的、立體的和接地氣的充足材料。如果僅僅從精準扶貧、教育扶貧、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等文獻資料中獲得的感性認識,可能與實踐有較大差距,這無疑是超然于職業教育精準扶貧之外的“靜觀”,這種“書齋式”的研究形成的相關結論或提出的對策建議,很可能是片面的、偏頗的,也缺乏解釋力和說服力,難以真正把握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本質規律。
在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研究中,材料選擇不當、抽象不足或抽象過度是導致研究者認識偏頗的常見原因?!翱凑尕殹薄安煺媲椤笔茄芯空呱钊胴毨У貐^,體驗貧困人口的生活,了解他們的需要和期待,目的是避免認識的失真。無疑,通過訪談、問卷、觀察和體驗收集的資料,是最關鍵和最新的資料。[17]對職業教育精準扶貧材料的收集整理,是尋求問題和探索路徑的過程,通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材料的對比分析,可以判斷貧困地區能否有效利用地方資源優勢,來實現真正的脫貧;分析職業教育精準扶貧存在的困境,其實就是認識從事物表面深入到底層,從而抓住本質的過程。研究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現實困境、貧困地區多維貧困的成因、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模式與路徑、職業教育助推精準扶貧的戰略選擇等方面,都離不開材料的整理和再分析。
需要注意的是,思維抽象是對職業教育精準扶貧感性材料揚棄的過程,擯棄分離的、易變的、表面的感性材料,抽取具有一般屬性和本質屬性的感性材料。在此基礎上,運用具體的概念進行抽象概括,并準確地把具體內容表達出來。它不但保持感性材料的實在性,而且因循對職業教育精準扶貧本質的把握,進而揭示其內在的規律性。在研究的過程中,不應把抽象思維簡單地看成是拋棄感性材料,其實在性不會因抽象思維而遭受任何損失,但抽象思維卻是揚棄感性材料,并把這種簡單現象歸結為只在概念中顯現的本質的東西。[18]因此,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研究對現象材料進行思維加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里,盡力避免思維抽象不足或抽象過度,在認識職業教育精準扶貧中分析和揚棄材料,獲得其本質的規律性認識。這無疑是從大量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質的飛躍,是“求是”的關鍵環節。
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出了許多新思想、新要求、新論斷。其中,“精準扶貧”便是我國新時期扶貧開發工作的重要理論創新。職業教育精準扶貧作為“五個一批”中“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落實“六個精準”的重要措施。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概念,是其本質的體現。它是基于“扶真貧”的理念,追求高效的職業教育扶貧目標,利用科學有效的程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滴灌式”職業教育治貧方式。[19]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本質是其發展過程中固有的必然聯系,即通過“看真貧”“識真貧”,從傳統“漫灌式”“輸血式”的扶貧方式到新時代“滴灌式”“造血式”的治貧方式,借助職業教育與技術技能培訓達到“扶真貧”,使貧困人口獲得可持續發展的“真脫貧”能力,更好地擺脫貧困,如期共同進入小康社會。
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研究涉及到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等領域,這本身就是一個混沌的整體性存在。為了更好地把握職業教育精準扶貧本質,首先要把這個混沌的整體分解為不同的方面、不同的部分和不同的層次,從中抽取職業教育精準扶貧本質的規定性,以及揭示其規定性的內在聯系,并綜合為一個整體。這樣,才能更充分地說明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豐富性和多樣性,進而把握其事實的總和。因為把握了客觀事實的整體本質,就是把握了必然,認識了客觀規律,說明客觀事實為何如此和必定如此。[20]職業教育精準扶貧通過對貧困地區農村勞動力進行技術技能教育與培訓,提升其綜合素養和職業技能,有助于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縮小地區之間的差距。[21]因為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研究旨在尋求職業教育服務精準扶貧必然趨勢,使職業教育精準扶貧更好地滿足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的生存和發展需要。所以,不能僅僅滿足于認識職業教育精準扶貧“是如何”“為何如此”“必定如此”,還必須在此基礎上,設法通過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實踐活動,提升貧困人口的技術技能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從而幫助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擺脫貧困,實現小康致富,這就需要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研究從必然狀態過渡到應然狀態。
“應然”即“應當如此”,它植根于人與世界的實踐關系?!皩嵢弧笔侨说膶嵺`的惟一對象,“應然”必須從“實然”出發,旨在否定和超越“實然”,“應然”源于且高于“實然”,它更加符合人的需要。[22]“應然”是對“必然”的運用,其根據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需要,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研究就是探索和構建職業教育精準扶貧開發模式,滿足貧困地區、貧困人口對物質生活、精神生活以及可持續發展的需要。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研究的“實然狀態”和“必然狀態”是對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事實觀念或理論的掌握,而“應然狀態”是實現對客體的實踐的掌握,使主觀的東西客觀化。因此,在“實然”和“必然”的基礎上,推導“應然”是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研究的旨歸。
黨的十八大以來,“精準扶貧”是我國扶貧開發的總體要求,能確保扶貧對象落實到“村”“戶”“人”,體現新時期我國扶貧開發工作的新思維和新思路。其中,教育扶貧包括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目的,就是通過發展好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教育事業,從而更好地實現減貧脫貧的戰略目標,其本質體現了社會公平正義的價值追求。[23]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目的是確定“應然”的主要依據。
根據不同貧困地區的貧困程度和貧困人口數量不同的情況,從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目標來說,提高貧困地區經濟社會和貧困人口的發展能力,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近期目標;鞏固已取得的脫貧成果,防止貧困人口的返貧現象,是“后小康社會”時代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中期目標;職業教育融入終身教育理念,更好地服務于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可持續發展,是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長期目標。從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價值來說,增強貧困人口擺脫貧困的內生動力、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盤活貧困地區村域經濟、提高貧困人口的就業質量是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價值所在。[24]職業教育精準扶貧不僅是貧困人口的教育投資,也是勞動價值提升和實現人生價值的重要途徑。從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追求來說,致力于解決新時代的主要矛盾,改善區域發展不協調不充分的境況,讓貧困地區、貧困人口過上美好生活是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永恒追求。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實現貧困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黨的初心和使命。[25]因此,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目的是非常具體和現實的,它集目標、價值、追求等為一體,是“應然”的主要依據。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目的的現實性,體現在貧困人口平等地享有接受職業教育的機會和權利,獲得生存和發展所需要的技術技能,擁有同等的發展機會,從而有效地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這是職業教育精準扶貧從理論到目的的轉化,是理論的具體化,是“應然”的可操作化。
職業教育與其他教育類型相比,盡管職業教育在精準扶貧中具有獨特的優勢,但相對產業扶貧、金融扶貧等扶貧方式而言,職業教育精準扶貧自身也存在不足和局限。職業教育精準扶貧既要符合精準扶貧的總體方向和大扶貧的格局,切合貧困地區經濟社會、文化傳統和貧困人口的現實情況,也要遵循教育,尤其是職業教育自身的辦學規律。職業教育精準扶貧遵循特定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外部”規律和職業教育發展的“內部”規律,不斷健全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長效體制機制,才能更好地助推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脫貧致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職業教育服務精準扶貧的“外部”與“內部”規律是確定應然狀態的前提條件。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產業轉型升級優化,以及貧困人口技術技能的提升都離不開職業教育與職業培訓。職業教育作為針對貧困適齡勞動力人口的內在升級活動,是實現全面小康社會、激活區域經濟活力及推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是服務精準扶貧的現實需求。[26]因此,貧困地區的職業院校應從宣傳好扶貧政策、調查好貧困家庭、服務好扶貧對象、管理好貧困學生、傳授好實用技術、引導好貧困生就業創業這些方面入手,[27]充分發揮職業教育在“造血式”智力扶貧、針對性扶助、時效性強的技能性扶貧中的重要作用,使職業教育成為精準扶貧的“造血器”和“輸氧機”。[28]此外,推進職業教育體制機制的深化改革、落實創新創業政策、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營造重視職業教育的社會氛圍、增強職業教育的吸引力等措施,發揮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作用,是把握職業教育精扶貧必然狀態,使“應然”可操作化的重要途徑?!氨厝弧敝允恰氨厝弧?,在于它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趨勢,只有把握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必然狀態,才能實現“必然”。“必然”并不是一種簡單的線性因果關系,而是對立統一的矛盾體,從而呈現出多種可能性的一種趨勢,即可能性空間。[29]在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多種可能性中,符合其規律的便被確定為“應然”。
《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將六盤山區等11個連片特困地區以及西藏、四省藏區和新疆南疆三地共14個片區,確定為扶貧攻堅的主戰場。據統計,截止2017年,西藏、甘肅、新疆、貴州和云南的貧困發生率超過10%,說明少數民族地區和中西部連片特困區的貧困問題還未解決。[30]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僅要通過改變生存環境、提高生活水平、提高生產能力來實現脫貧致富,還要有后續的計劃、措施、保障來鞏固脫貧的成果。
打好打勝脫貧攻堅戰,著眼于國家發展現實問題和長遠布局,做出重大歷史性決策,是向“第一個百年目標”沖刺的總號令。[31]打贏脫貧攻堅戰分兩個階段實施:第一階段,在剩下的兩年多時間里,解決我國長期以來絕對貧困的歷史性問題,讓貧困人口在現行貧困標準下與全國人民一起共同邁入小康社會。主要措施包括:一是實行最嚴格的考核評估制度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保障;二是按照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具體情況,實施“五個一批”工程,解決好“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如何退”的問題;三是精確識別扶貧對象、明確扶貧目標、落實扶貧措施、提倡科學創新扶貧;四是發揮辦學優勢,改革和完善校內辦學制度和校外幫扶制度,全方位參與到精準扶貧當中。[32]第二階段,消滅絕對貧困,進入“后小康社會時代”,鞏固扶貧脫貧成效,防止返貧現象。主要措施包括:一是繼續發揮職業培養、就業培訓和創業指導的功能優勢;[33]二是建立精準扶貧多元治理的體系,完善職業教育精準扶貧方案;[34]三是建立健全穩定脫貧長效機制,堅決抵制扶貧工作中的形式主義。
在我國現行貧困標準下,確保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如期脫貧致富,并實現可持續發展是職業教育肩負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使命。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有效實施,是發揮職業教育在扶貧脫貧、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鞏固扶貧脫貧成效、防止返貧以及提高人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途徑。實現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新使命,可以看作是向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實然”回歸,但并不是簡單的回到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研究原初的邏輯起點,而是在更高層次上的回歸。
綜上所述,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研究是由實然狀態、必然狀態和應然狀態共同構成的完整體系。其中,實然狀態是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研究的時代背景和研究狀況,是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研究的邏輯起點,從總體上把握職業教育精準扶貧存在的問題,即從實然狀態過渡到必然狀態。實然狀態和必然狀態表明職業教育精準扶貧“是如何”和“為何如此”,掌握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理念,便需要從必然狀態過渡到應然狀態。其核心在于規定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事實“應當如何”并通過具體實踐來實現。因此,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研究的應然狀態是一個非常理想化的價值目標,具有終極關懷的意義,它是一個永無止境的漸進過程。事實上,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研究的實然狀態和應然狀態,它們是相互依存和相互推進的對立統一關系,離開應然狀態去把握職業教育精準扶貧,難免缺乏前瞻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