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是提升高職院校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要素,承擔著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隨著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和《中國制造2025》的頒布,大批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已成為社會最緊迫的需求。高等職業院校在迎來前所未有的大好機遇的同時,仍然面臨著“雙師型”教師培養的發展瓶頸。2019年初,國務院發布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多措并舉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到2022年,“‘雙師型’教師(同時具備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能力的教師)占專業課教師總數超過一半,分專業建設一批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的目標要求。因此,加強“雙師型”師資培養,是高職院校戰略機遇期的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
我國目前現有高等職業院校1400多所,加上100余所轉型發展的應用型本科高校,在校生1000多萬名。截止2017年,我國高職院校中“雙師型”教師占比在70%以上的405所,占比29%;“雙師型”教師占比60%~70%的學校243所,占比17.5%;“雙師型”教師占比40%以下的學校290所,占比20.9%[1]。到2018年,全國職業院校教師總數約為133.2萬人,“雙師型”教師數量為45.56萬人,占比約為34.25%,其中,高職專任教師49.8萬人,“雙師型”教師約19.14萬人,占比39.70%[2]。目前,我國獨立設置的職業技術師范院校僅有8所,占普通師范院校的6%左右。其中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廣東技術師范大學、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等院校辦學歷史較長,規模相對穩定,兼具人才培養、職教研究、信息交流、服務咨詢四大功能。此外,一些綜合性大學中存在的職業技術教育學院,承擔本科、研究生層次的師資培養。這兩類院校構成了職業院校師資的主要來源,其培養職教師資的專業數和本科在校生人數根本無法滿足現有高職院校對“雙師型”教師的需求。
近年來,教育部先后出臺了多項制度和文件,著力提高職教師資培養質量:支持全國重點建設職教師資培養培訓基地中的本科院校成立職業技術教育(師范)學院,每年培養職業技術教育師范生2.4萬人;由同濟大學等高校牽頭,實施10個卓越中職教師培養綜合改革項目,建設23門職業教育特色的教師教育精品課程資源;支持北京理工大學等50多所高校開展“職業技術教育領域”教育碩士培養試點工作;實施新一周期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2017-2018年中央財政計劃投入13.5億元,設置300多個專業培訓項目,累計組織14.4萬專業骨干教師參加國家級培訓和企業實踐。
目前,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數量不足,職業技術師范生的規模和數量無法滿足現實的需求,“雙師型”教師培養體系還尚未真正建立,校企合作不夠深入,校企人才交流渠道不暢通等問題嚴重制約了高職院校持續健康發展。具體表現在:
《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到2022年,“雙師型”教師占專業課教師總數超過一半的目標。但從現有的“雙師型”教師數量來看,要實現這個目標,至少還需要提高十六個百分點,“雙師型”教師缺口達20多萬。而目前現有的職業技術師范院校培養的“雙師型”師范生嚴重不足。更為嚴峻的是,現有的職業技術師范生到職業院校就職任教的比例很低,大部分的職業技術師范生不能去、不愿去、沒有去職業院校任教。與此同時,國內部分工科大學和綜合性大學設立的培養職教師資的學科專業很多已經退出了職教師范生的培養,情況不容樂觀。同時,由于現有的職業及師范院校與行業企業以及高職院校的合作交流欠缺,因而,在職教師資人才培養質量上與高職院校對“雙師型”教師的實際需要還存在一定差距,實踐能力不足,專業技能不強等問題仍然普遍存在[3]。
高職“雙師型”教師的后期培養是“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體系的一個重要環節,但由于缺乏系統的培養機制,致使很多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存在數量不足、整體素質偏低的現象。而現有的職業師范院校和高職院校與行業企業的合作缺乏深度,使得大批專業教師實踐操作能力欠缺,對行業企業的最新發展態勢缺乏認知,致使教育教學質量不高。部分從企業轉崗的技術人才又因缺乏教育教學的職業能力,難以勝任教育教學工作,使得作用發揮不充分,而影響了教學質量和效果。因此,“雙師型”教師培養機制不健全,培養力度不夠等因素嚴重影響了高職院校的內涵發展。
目前,校企合作不深入,機制不健全,校企人才互通渠道不暢通是阻礙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主要因素,校企共建“雙師型”教師培養基地尚未真正落到實處。一方面,高職院校教師深入企業實踐還未形成長效機制;另一方面,企業技術骨干、生產一線的能工巧匠進入高職院校任教也存在諸多障礙。由于目前學校的待遇和企業相比不具備競爭優勢,加之學校的課程設計相對比較固定,在學校和企業工作的時間和其他方面的矛盾,致使企業技術人員不愿意到學校任教。打通校企人才互通渠道,建立和完善校企人才動態雙向交流機制依然是當前最緊迫的問題。
“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是高職院校培養更多適應社會發展和企業轉型升級所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應用型人才的重要保障,不應成為高職院校一家的“獨角戲”,而應成為教育行政部門、行業企業、職業院校和職教師資培養院校“四位一體”,協同創新,共同建設的“大合唱”。只有全面拓展“雙師型”教師的源地,科學構建“雙師型”教師培養體系,積極深化校企合作,大力加強“雙師型”教師培養基地建設,進一步完善校企人才動態雙向交流機制,才能更好地為發展優質的高職教育提供有力的師資支撐。
目前,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主要來源于普通本科高校、企業退休或轉崗職工以及高職院校自主培養等幾個方面。因此,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必然需要教育行政部門與培養職教師資的高校、行業企業和高職院校的協同創新,統籌規劃,共同開發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的“源頭活水”。
1.《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加強職業技術師范院校建設,優化結構布局,引導一批高水平工科學校舉辦職業技術師范教育。”這一政策的提出,也正是為了從源頭入手解決職業教育專業師資不足的困境。因此,這就勢必需要解決三個方面的主要問題:一是要整體規劃布局職業技術師范院校建設。重視職業技術師范院校發展,加大對職業技術師范院校的投入,根據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結構需要以及高職院校對職教師資的實際需求,科學合理地規劃建設一批質量水平較高的職業技術師范院校,為高職院校的發展提供穩定、可靠的師資來源。二是要積極支持工科大學和綜合性本科高校舉辦職業技術師范教育。尤其要充分發揮部分地方轉型發展的應用型本科高校原有的師范教育和專業教育雙重優勢,重點扶持一批轉型發展職業技術師范教育。三是要不斷增強對職教師資培養的政策扶持。積極探索對口招收免費職教師范生的培養模式,在就業崗位、學歷提升和社會福利待遇等方面給與一定的政策鼓勵。
2.職業技術師范院校和培養職教師資的綜合性院校是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最穩定、最規范、最重要的源地,在培養“雙師型”教師過程中理應發揮其重要的支撐作用。在保證數量的同時,更要積極主動適應高職院校的現實需求,著力提高職教師資的培養質量。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這是由行業企業發展和高職院校的內在需求所決定的。因此,作為培養職教師資的綜合性院校和職業技術師范院校要積極加強與行業企業的深度合作交流,努力實施產教融合,校企“雙元”培養,重點加強“雙師型”師范生的師范性、專業性和職業性教育。有針對性采取有效措施,選擇不同的側重點,補齊不同生源類型學生的“雙師型”綜合素質“短板”,努力培養同時具備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能力的合格職教師資,為高職院校提供師資的精準供給。
3.全面深化人才培養體系改革。逐步建立從本科到碩士再到博士的“雙師型”教師的培養體系。積極探索3+0.5(企業實踐)+0.5(職業院校實習)的本科和4+1(企業實踐)+1(職業院校實習)的碩士研究生“雙師型”人才培養模式[4]。與此同時,培養職教師資的高校還要加強招生制度的改革,積極鼓勵具備相應學歷的企業工程技術人員攻讀本科或碩士研究生層次的職教師范專業。招收“三校生”和高職院校優秀畢業生進入職教師范專業本科或碩士研究生階段學習,提前對學生進行企業實踐等方面的學習規劃設計,有目標地進行教導和培養,著力提升“雙師型”師范生的培養質量。
“雙師型”教師的職后培訓同樣是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環節。伴隨著時代的發展、技術的革新和培養對象的日趨多元化,“雙師型”教師的協同培訓體系建設也要不斷加強和完善,促成教育行政部門、高職院校和行業企業共同協作。在多方協作培養的過程中,高職院校要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教育行政部門要強化引導協調,行業企業更要以積極主動地參與作為重要保障。只有在三方聯動,共謀共建的基礎上,“雙師型”教師的培訓機制才能得以有效實施。合作共建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的“充電樁”,保障“雙師型”教師按時“充電”,及時“補能”。
2018年1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提出要“加強職業技術師范院校建設,支持高水平學校和大中型企業共建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建立高等學校、行業企業聯合培養雙師型教師的機制”。因此,“雙師型”師資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革新和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雙師型”教師僅依賴于工作前的學習積累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隨時研習,及時“充電”,不斷了解和掌握新知識、新工藝、新技能以及教育教學的新方法和新模式。要嚴格制定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培訓長遠規劃,積極加強校級“雙師型”教師培訓基地建設,實施分師資來源類別的“雙師型”教師培訓計劃,對培訓時間、內容和方式進行系統安排。一是要不斷加強專業理論的培訓。二是要強化實踐動手能力的培訓。三是要開展教育教學能力的培訓。積極為“雙師型”教師的成長創造條件。
2016年10月,國家教育部、財政部聯合印發了 《關于實施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2017—2020年)的意見》,隨后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先后制訂本地區年度項目實施方案。但“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僅僅依靠教育行政部門來實施顯然還遠遠不夠,需要建立一整套以國家級培訓為引領,省級培訓為示范,以校級常態化的培訓為主導,對接需求、協同創新、確保質量,以造就一支師德高尚、素質優良、技藝精湛、結構合理、專兼結合的高素質專業化“雙師型”教師隊伍為總體目標的全方位、立體化的培養體系。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實施方案》明確規定:從2019年起,專業教師原則上從具有3年以上企業工作經歷并具有高職以上學歷的人員中公開招聘。因此,積極推動職業院校和行業企業形成命運共同體,合作共建“雙師型”教師培養基地,努力搭建校企人才動態雙向交流橋梁,推動企業工程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和職業院校教師“雙向流動”,完善企業經營管理和技術人員與學校領導、骨干教師相互“兼職兼薪”制度是新時期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5]。
一方面,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培養離不開與行業企業的深度合作交流。《實施方案》從時間上規定了專業教師每年一個月在企業或實訓基地實訓,5年一周期進行全員輪訓。為強化“雙師型”教師實踐能力提升,積極組織職業院校專業課教師努力參加企業實踐,不斷提升“雙師型”教師專業實踐能力提供了具體操作指南。高職院校專業教師必須通過技能培訓、企業兼職、頂崗實踐、參與產品技術研發等形式,學習掌握前沿技術研發、關鍵技能應用,推進企業實踐成果向教學資源轉化,結合實踐改進教學方法和途徑,更好地發掘學校技術服務企業發展的方式和途徑[6]。另一方面,企業也應該充分認識到在與高職院校合作交流過程中的巨大經濟和社會效應,敞開企業的大門,迎接高職院校專業教師“走進來”,鼓勵企業高級技術人員“走出去”。積極加強與高職院校的合作交流,合作共建“雙師型”教師培養基地,共同培養“雙師型”教師,為企業發展提供創新思路、創新產品和創新動力。同時,企業也要主動承擔起培養技能人才和“雙師型”教師的社會責任,積極為高職院校專業教師提供技能實踐平臺和新技術、新工藝的科技資源。保障高職院校教師可以到企業深入實踐鍛煉,企業技術人員能夠到高職院校參加實踐教學[7]。校企深度融合,人才雙向交流,學校和企業必將獲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從而形成校企“雙贏”的長效機制。
綜上所述,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需要高職院校培養大批高素質技能型應用型人才作為支撐,而“雙師型”教師培養又是最重要的保障。“雙師型”教師培養不能僅僅依靠高職院校單方面的力量,必須在學校與教育行政部門、行業企業協同機制下,積極開發“源頭活水”,保障“雙師型”教師的穩定來源;建立健全“雙師型”教師的培養體系,協同推進系統培訓工程;深化校企合作,積極完善校企人才動態雙向交流機制,極力滿足高職院校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外在需求和 “雙師型”教師自身發展的內在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