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根本目標及其辦學定位,即是為產業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應用型人才。無論是高職院校還是應用型本科高校,均須立足于地方產業的寬廣格局,且能為產業集群發展提供高素質人才,才能足以支撐區域經濟立體式創新發展所需要的人力和智力資源。泉州信息工程學院立足閩南區域經濟主要區塊之一的泉州市,面向福建全省產業經濟發展重點布局,輻射全國,在十多年的發展進程中,主要服務于裝備制造業、信息產業、現代服務業等產業的人才需求,完成了從高職院校升格到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深層次蛻變。
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要使命是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所需要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試想,如果一所高職院校培養出來的學生,若沒有行業、企業接納、不被社會認可,不僅給社會造成就業壓力,浪費學校辦學成本,而且更重要的是學校將失去生存發展的基礎,對高職院校和應用型本科高校而言,辦學實質上是“辦專業”,專業興,學校發展就旺。這就客觀要求學校必須了解、掌握區域經濟的發展現狀和行業、產業分布及結構,努力提高高職教育專業結構和產業結構的契合度。
契合度是指高職院校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匹配程度,也可理解為對應的程度。它是指專業結構的規模、比例、層次、質量等結構性要素與區域產業結構的契合程度。契合程度的高低直接反映了一所學校辦學水平和發展潛力。
區域產業布局和調整是提高高等教育專業布局契合度的基礎。高等學校的專業布局與改進只有緊貼區域經濟發展的這些戰略,聚焦區域支柱產業、新興培育產業、現代服務業和關、停、并、轉的企業發展方向和目標,適時做好專業設置的可行性、動態性和前瞻性分析,才能提高高等教育專業結構規劃契合度。
泉州信息工程學院在十多年的發展進程中,始終聚焦區域產業布局和結構調整,與之形成了良好的對接。
閩南金三角泉州、漳州、廈門的經濟總量規模,與環渤海灣、長三角、珠三角齊名,是改革開放40年來大陸沿海經濟最為開放活躍的地帶之一,也是福建全省經濟實力最為雄厚的高地,具有產業集聚、勞動力密集、產品研發與科技創新厚積薄發的優勢。其中泉州在閩南金三角當中,國民生產總值連續多年保持排名第一,2017年經濟體量是廈門和漳州的總和;漳州經濟雖然體量小,但經濟增長速度非常強勁,2017年同比增長8.5%,2013年迄今持續高位運行;廈門是最早的經濟特區之一,范圍擴大至島內外,全市積極謀劃培育十大千億產業鏈,現已成為海峽西岸強大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和最具競爭力的現代服務業集聚區。
廈門支柱產業電子通訊、機械制造、軟件信息、港口物流、旅游會展、跨境電商、文化創意等,其高科技創新態勢有增無減;漳州大力推行“一城多科技”的運作模式,主要發展以先進制造、生物制藥、電子信息及其高端研發、科技孵化等高新技術產業;泉州最負盛名的智能制造業、紡織服裝業、建筑材料業、食品飲料業、工藝美術業、電子通訊業等行業,不僅匯聚了一大批中外知名品牌企業,而且還是“中國制造2025”試點城市。類似于此種產業布局和極具特點的連片區域經濟,對勞動力結構、層次、素質必然有比較旺盛的需求。所以,無論閩南金三角地帶經濟社會發展如何,企業需要大批應用型人才是不爭的事實,這是高等職業(院校)生存發展之本源,關鍵看本地高校如何確定辦學定位與目標,主動務實對接產業、企業,校企聯姻、走校企合作之路。
泉州信息工程學院作為民辦高校建校以來,一直堅持面向產業、服務地方的辦學理念,牢牢鎖定“實基礎、強能力、能創新、高素質”的應用型、創新型專門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按照“貼近行業產業,加強重點建設,促進集群發展,實現整體提升”的辦學思路,構建了與區域產業鏈、技術鏈、創新鏈緊密結合的學科專業體系,現已開設24個專業,涉及工學、管理學、經濟學、藝術學四大學科門類,13個一級學科。形成了以工為主,經、管、藝多學科協調發展,與區域經濟發展高度契合的高質量、上規模、多元化辦學的格局,顯示出持續穩定發展的態勢。
泉州信息工程學院前身是2002年創辦的泉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經過十多年的跨躍式發展,2014年經教育部批準,由職業技術學院升格為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相繼取得了省內唯一的“全國職業教育先進單位”“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全國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試點單位”等榮譽;升格給學校增添了新動力,2016年被省教育廳確定為“福建省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試點項目”院校,并且成功入選教育部的“教育部—中興ICT產教融合創新基地第二批合作院?!?;2017年,又入選“福建省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截止目前,圍繞著區域產業學校已建成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互聯網、建筑工程、創意設計、現代服務6個專業集群,其中“高端裝備制造”“互聯網”兩個專業群已被確定為省級示范性應用型專業群,“機械工程”學科被正式立項建設省級應用型學科,“軟件工程”“應用經濟學”兩個學科被確定為培育學科;“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軟件工程專業”3個專業為省級服務產業特色專業。這種學科、專業群、專業緊扣地方經濟和骨干支撐產業發展脈搏的辦學韌勁,為學校的跨越式發展注入了活力。
盡管高等職業院校專業建設與應用型本科院校專業建設在人才培養定位和目標上不同,但為社會、行業、企業輸送高質量的合格人才這一點應該是一致的。如果說專業布局和專業設置是解決社會、行業、企業需要什么類型人才(或者能做什么工作)的話,那么,了解行業、企業的能力要求、生產技術標準,依據人才培養方案的組織實施,讓學生掌握專業理論和技術技能把工作做到什么程度,能夠得到社會、行業企業認可,向社會輸送高質量人才則是提高高校專業結構與產業布局契合度的關鍵。對企業而言,人才培養質量與企業的效益及培養成本直接掛鉤,影響著企業的生存、發展速度、質量和效率,人才培養質量與產業需求的契合度越高,人力、物力、財力成本越低。對學校而言,畢業生就是產品,能夠贏得行業、企業——用戶的肯定和贊譽,不僅帶來就業率、就業質量和生源質量的提升,更重要是可以提高學校在社會上的美譽度和影響力,為學校的進一步發展奠定基礎。
閩南金三角工商企業密集,且外向型企業、臺資企業較多,發達的經濟需要各層次的人才來支撐。2017年,泉州市有關部門曾針對17個重點產業開展人才隊伍調研,基本摸清了家底:全市人才總量77.1萬人,其中高層次人才約3.62萬人,僅占4.7%,高職稱、高技能的人才占比較低,總量偏少。特別是高端產業人才缺口較大,近3年,智能制造約需2.5萬人,集成電路和半導體產業約需2.4萬人,光電約需1.28萬人[1]。既然如此,誕生于泉州、發展于閩南金三角的泉州信息工程學院,緊緊盯住地方產業經濟布局,致力于為企業培養輸送亟需的本專科生人才,到目前,共為社會輸送了11屆畢業生將近2萬名,其中50%以上留在泉州,服務當地企業,為地方經濟發展貢獻著力量。
為了輸送社會認可、企業滿意的人才,學校瞄準行業企業需求,加大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力度,主動提升高校服務產業的適應度。
1.以國際工程教育認證為切入點。參照卓越工程師培養標準,引入國際比較先進的“CDIO”高等教育培養模式。工科類專業按照“CDIO”構思、設計、實施、運作的一整套開發流程要求,以項目為載體,在做中學、學中做,注重學生基礎知識能力、個人能力、人機團隊能力、專業系統能力的培養和訓練,督促學生主動學習、實踐與驗證成效;經管類專業則按照卓越文科人才培養標準,積極探索與實務單位聯合培養應用型文理科融會貫通人才的新機制。
2.重構課程體系。從人才培養的角度來看,專業在本質上是圍繞特定領域組織的知識能力結構,在形式上是課程的組合[2]。密切跟蹤泉州市產業結構調整、技術升級和新興產業培育,按照行業企業技術標準和學生職業生涯發展規律及終身學習要求,組織校企專家重新界定專業定位和培養目標,系統設計和構建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創新創業教育融合一體的課程體系,強化專業核心課程、整合優化一般課程、淘汰過時課程、增開人文美學選修課、開發專業發展前沿新型課程、以企業關鍵技術及其真實案例為樣本與企業共同開發實務新課程,促進學生人文修養提升,學生視野拓寬,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3.加大了教學體系、實踐教學體系的改革力度。針對當時職業院校普遍存在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兩張皮、平臺資源缺乏、內生動力不足等問題,結合本校實際,從2010年起實施了“12355”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方案,取得顯著成效,2017年該成果獲得福建省教學成果特等獎。2011年,學校敏銳地抓住實驗教學中普遍存在的系統性不足、綜合性不強、創新性不夠問題,將本校機電學院列為教改特區,開展“小范圍、大幅度”改革,確立了“五化融合”實踐教學綜合改革項目并付予實施,取得了良好效果,并在省內外產生較大影響,2018年該項成果被評為福建省職業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
4.依托閩臺優勢。借鑒中國臺灣高校的“實務專題”課程教學模式,聘請中國臺灣高校教授來校組織諸如“專利研發和申請”等實務課程,現場分組操作流程,使學生盡快進入創意創新境界。指導教師一方面幫助學生群體詳盡明了具體的任務目標,提前進入模擬研發角色;另一方面適時評價程序問題,糾正認識誤區,綜合評價動手技能。實踐表明,這種更加直觀地觀察問題、研判問題,進而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法,更能讓學生體驗自主研發成功的喜悅與成就感,有利于激發學生內生動力,促進對專業深入感知和學習。
善思考,會動手,認識和感知能力強,能夠適應外界變化,這類應用型人才正是企業生產亟需的,頗受企業搶手的同時,亦為人才培養搖籃的地方高校帶來社會正面辦學效益,注入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從而形成良性循環態勢。
高等學校和用人單位是專業布局與區域經濟發展契合的最直接參與主體。要推動專業結構和產業結構的有效契合,必須充分調動兩個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質量和效能。
在校企合作“學校熱、企業冷”狀況沒有明顯改變的情況下,一是需要雙方的上級主管部門、地方政府和行業協會第三方機構等積極發揮作用,特別是地方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在《高等教育法》《職業教育法》《勞動法》等法律法規修訂完善中,要以剛性條款和鼓勵政策確定校企合作雙方的權利義務、合作方式、利益分配原則等,促使在“強制”與“扶持”中促進兩個主體契合。二是把握校企合作中兩個主體的利益追求,剖析企業缺乏校企合作的“內驅力”的原因,政府要為健全校企合作利益共享與保護機制提供相關的法律法規提依據,促使校企雙主體在“共育”與“雙贏”中強化契合深度。三是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要在保證各自利益最大化的基礎上,充分發揮雙方場地、設備技術、人力資源及各類技術服務平臺資源共享、協同優勢,創新“廠中?!薄靶V袕S”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和推動專業教師與企業共同開展技術創新、工藝創新、生產組織形式創新,“協同”與“創新”中推動契合廣度。
事實證明,哪家高校對接企業做的功課早、做的實,誰就能脫穎而出,保持招生和就業雙曲線上揚良好勢頭。泉州信息工程學院重視密切校企合作,推動了校中廠、廠中校、園中校、孵化器等四軸聯動,不僅夯實實踐教學環節,而且已經成功孵化創業企業28家,在孵企業20家,獲批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60項,其中的20項獲得教育部立項。目前校企、校政、校所共建平臺有:中央財政支持實訓基地4個,省財政支持實訓基地2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3個,省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1個,省級高校重點實驗室3個,省級高??蒲袆撔缕脚_3個;教育部·中興通訊ICT產教融合創新基地,泉州市智能制造公共實訓基地。所擁有的大小近20家規模實訓基地、實驗室,支撐起了一家以工科類專業為主民辦本科高校實訓研發平臺,奠定了深化轉型應用型高校的教育資源和資本。
泉州作為制造業大市,產業門類多,規??偭枯^大,是中國工程院把泉州市作為“中國制造2025”實施“數控一代”示范工程唯一地方樣版和實踐范例的理想之地。目前,泉州借鑒德國工業4.0版,已經初步鎖定“泉州制造2025”規劃三大重點:智能制造;質量品牌提升;服務型制造,這無疑成為了本地高校辦學的“風向標”。泉州信息工程學院抓住歷史機遇,主動融入區域經濟創新體系,零距離貼身國家產業發展戰略方向。第一時間整合已經立項的省級高校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等,搭建應用技術研究院,迅速組建科研團隊,加大科研創新平臺投入力度,并積極申請省級以上科研經費支持。僅在2017年,即有4個項目獲得省科技廳合作開放專項資金立項資助,年度科研經費達到近千萬元。
一片區域經濟產業布局固然需要人力智力支撐,就算不單純依靠地方高校輸送,仍能從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內招聘人才。而地方高校則不然,若與區域產業缺乏契合度,無異于自生自滅,必定長久不了。泉州信息工程學院抓住歷史發展契機,順勢而發,迎難而上,無縫對接泉州乃至閩南金三角產業布局,且以承載著泉州的發展使命觀為己任,立足泉州這片成熟的經濟文化沃土,以更加開放辦學的新姿態,迎接更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