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擁軍
課改已經持續二十多年,但總給人感覺課改是轟轟烈烈,課堂卻波瀾不驚! 究其原因有二:一則是習慣性思維的頑固,二則是課改裹挾了太多的功利色彩。
這就使得不少基層教師對課改產生了質疑。歸結起來有這樣幾種典型看法:1.教無定法,任何教育方式都會出人才;2.中國傳統的教育方式就是“灌輸式”,我們不能一概否認;3.民主式教育模式不適合中國國情;4.課改只關注教學忽視教育,也即只關注學生的學業質量,忽視學生的德育素質;5.課改成功的案例都是在獨特時空條件下形成的個案,難以復制……
這些看法不能說毫無道理,事實上也反映了前段時間少數課改單位的急功近利的情況。好在課改倡導者對阻力有著清醒的認識,并且能夠及時修正課改推動的策略。近期不少課改方面的專家學者回應了反對者的質疑:1.教無定法是對的,但教學一定有法,“課改”就是要探尋更為高效的教育方法,且“課改”面向的是全體學生,只有整體素養的提高才能造就更多的精英;2.“灌輸式”教育固然有其值得肯定的地方,但一味的灌輸顯然是不正確的,“課改”就要推進教育方式的多元化;3.民主是人類共同追求的價值觀,不適用中國國情顯然是無稽之談;4.教學與教育是不可分開的,優良高效的教學課堂正是德育養成教育的主陣地;5.課改成功案例確有其自身獨特的時空背景,但他們的成功經驗和有效做法當然值得研究和推廣。
不管爭論如何激烈,課改的硬核應是“以學生為中心”,路徑應是“合作探究”,目的應是“自主學習”。因此在進行《壺口瀑布》的教學時,筆者就緊扣“限時授課、合作探究、踴躍展示”進行教學設計。
第一,設計了“自主合作學習學程單”,希望學生能全程記錄自己的學習過程。
“學程單”由“學習目標”“預習感知”“課堂學習”“學習所得”四個部分組成。“學習目標”要求學生根據自己實際情況從“知識”“能力”“情感”三個維度設定預期學習目標,試圖以此實現學生有目的的學。“預習感知”則是充分體現自主先學,從而實現學生能學會的堅決不教的要求。“課堂學習”則關注的是學生課堂學習活動過程。“學習所得”是讓學生總結學前目標達成度。
這一設計就由平時更關注教師的“教”轉向更多關注學生的“學”。
第二,在教學內容則是大膽的設計為兩大塊。
《壺口瀑布》是一篇游記散文,課文篇幅不長,主要寫了兩個部分。將略寫部分“雨季的壺口瀑布”作為示例,通過課前的預習、課上的討論給學生提供賞析散文的基本方法,即“寫景語句—描寫手法—景物特點—作者感受”。然后用這種方法再去賞析詳寫部分“枯水季的壺口瀑布”。
這樣的設計打破了日常教學中過多預設,牽著學生鼻子走的教學習慣,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可能。
第三,教學設計大量留白,不做過多限定。
全課只設定三個主問題,即“作者是如何描寫壺口瀑布雨季景象的?”“本文主要是描寫了枯水季的壺口瀑布,作者又是如何進行描寫的呢?”“作者想通過這篇游記表達怎樣的情思?”
三個問題的解決方法也各不相同。第一個問題采取課前自學、課上交流、教師引導的方法;第二個問題采取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班級展示的方法;第三個問題則由學生談個人體驗,不求一致。
這樣的設計極大地改變了教師主講、學生苦記的課堂生態。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該說較平時教學有了明顯的突破,學生也有所得。
第一個突破就是給予學生充分自主體驗的時間。
如在解決本課“本文主要是描寫了枯水季的壺口瀑布,作者又是如何進行描寫的呢?”這一主問題時,給了學生十分鐘左右自主學習時間。同時要求每個學生都要把自己的閱讀體驗記錄下來,并不斷自我修正。這種做法對于平時不愿表達或不會表達的學生來說是一個提升自己的機會。事實上,在課堂巡視時就發現有個別學生沒認真讀、寫,但在小組成員的不斷“逼迫”之下也能夠寫出自己的閱讀體驗。
第二個突破是給予學生充分討論展示的時空。
在認真完成自主學習的基礎上,讓小組成員互看自主學習成果,相互質疑、補充,選出能代表本組水平的探究成果,有一個學生到白板上展示出來。其他成員則可以協助該生或查看其他組的展示內容,提出質疑或補充,其間學生可在教室內自由觀看8個小組的展示。這一教學環節用時占了全課50%左右,學生的活動空間也突破了小組的范疇。這在平時教學中是很難做到的。
第三個突破是充分尊重學生的個人體驗。
語文教學的最大難點就在于每個人都會對文本有自己的閱讀體驗,此所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一方面要引導學生用準確的閱讀方法,另一方面又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人體驗 (只要價值觀沒問題)。
比如在討論“作者想通過這篇游記表達怎樣的情思”這一問題時,絕大多數學生都認為壺口瀑布形象象征的是一個人的精神。我并沒有硬拗到象征民族精神上去,而是充分肯定了他們的閱讀體驗。因為作者在文中明確地表達了“像一個人”的精神。于是我只是用一句“優秀的文學作品總會帶給讀者更多的思考”提示“也可以象征民族”。
第四個突破是給予學生自我糾錯的機會。
在日常教學中,只要學生答錯,就會立刻糾正,隨之大講相關知識。而在本堂課中我沒有這么做,而是讓學生自我糾錯。
如在課堂一開始讀詞語時,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將“漩渦”的“漩”讀成“xuàn”,而課件上顯示的是“xuán”。我并沒有立即糾正,而是說了一句“難道是老師錯了?也有這個可能!同學們課后去查一下告訴老師,好嗎?”因為“漩渦”這個詞有不同的寫法,又是易讀錯的,如果我直接告訴他們,印象不會深刻。只有自己動手了,尤其是期望揪出老師錯誤的時候,記憶就會更加深刻。
還有在展示賞析枯水季壺口瀑布語段時,有一組學生誤將比喻認為是側面描寫。我沒有說破,而是讓其他學生來點評時糾錯。一個女生發現并糾正了這個錯誤,得到了所有學生的認可。盡管這個學生表述并不十分嚴謹規范,但我沒有補充。學生通過這個糾錯過程明白了“比喻”和“側面描寫”基本內涵就夠了。
雖說這一節課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還是暴露出不少問題。在以下幾個方面還可以作出改變。如應關注到更多的學生,激發學習熱情;應使用更好的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效率;可以使用便攜式投影儀隨時隨地展示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如用交互式智慧課堂則更為高效;應減少學法灌輸,引導自我生成;應對學生活動作更嚴謹明確的要求,避免隨意感……
總之,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關鍵在于教師要勇于突破自己的教學習慣,真正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教”是為了“不教”,這不應只是一句口號,而應該成為每一個教師的行動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