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言文在小學語文教科書中占據了四分之一的位置。從開始課程改革到現在,有些教師對文言文的教學缺乏創新,傳統教學方法讓學生對學習文言文失去了興趣,消磨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文章結合教學實例,從多種教學方法著手,讓文言文教學煥發新的活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文言文;教學策略
對于文言文的教學,教師只注重學生對文言文字面上的理解,文言文的理解也就成了古今翻譯,并且只要求學生會背詞語句子意思即可,導致了一種很極端化的現象:師生對于文言文中的人文觀的漠視,忽視了文言文中的文學所蘊含的內容。文言文的教學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語言訓詁,另一個是文學賞析。應試教育下的文言文教學側重于對語言的訓詁,而文學欣賞則是忽略不計。教好文言文不能只注重一方面,應該要兩者結合,同時教學策略也要有所調整。
一、 掌握方法,活背課文
積累文言文知識與學習方法的重要途徑之一便是背誦,為此,教師可以提供以下的一些更加簡便輕松的方法供學生選擇:
(一) 復原法。學生在不理解文章語意的情況下去背誦文言文,是無法感受到古文之美的,又加上文言文讀起來十分生澀,導致很多學生不愿學習背誦古文,甚至厭倦古文學習。面對如此窘境,教師可以將這拗口晦澀的文言文先翻譯成片段美文,再讓學生根據這美文復原成文言文的原句,如此循環反復,學生就容易在理解的基礎上熟記課文,而且也能很快地將文言文翻譯成優美的現代文,最終在古文中體會到不同于現代文的美。例如,《楊氏之子》教學中就可以用復原法,讓學生和學生之間相互古現文對譯,互為問答,經過幾次的反復便很快能將原文和翻譯爛熟于心。
(二) 提問式。顧名思義,教師可以通過設計幾個與文言文內容相關的問題,讓學生通過閱讀文言文后找出相關語句進行回答。例如,在教授《兩小兒辯日》一文時,可以設置這樣以下五個問題來幫助學生記誦課文:1. 孔子去哪里做什么?2. 路上遇到了什么事情?3. 兩個小孩在辯論什么?4. 兩個小孩辯論的內容是怎樣的?5. 辯論的最后結果誰贏了?用幾個緊扣文言文內容的小問題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將文章的大致內容也復述了一遍,讓學生在復述的同時不知不覺地將古文內容銘記于心了,同時也更加深入理解了古文所要表達的內容。
(三) 聯想式。聯想式的教學方法經常被用于古詩文的復習背誦階段,在教授新課時,可以采用這種方式復習導入,既讓學生復習了舊知,也在不知不覺中引入了新的內容。比如在教授《兩小兒辯日》時,可以復習孔子論語中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等。
在教學實踐中,作為教師不能只負責將內容強行無技巧地灌輸給學生,應該嘗試使用各種靈活簡單的記憶方法讓學生輕松地背下古文,在背誦中尋找到成就感,感受到學習文言文的樂趣,體悟到古代文學的魅力,而不再覺得文言文枯燥無味。
二、 多元教學,激活課堂
在文言文教學中,字詞的解釋和課文的理解采用的常見方法就是教師串講加上翻譯。其實,要上好文言文課,必須了解學生的學習興趣點,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學習文言文中,提高他們學習古文的興趣,讓學生自己主動嘗試,活躍課堂氛圍。
(一)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首先,適當引用動畫視頻,觸動學習興趣點。學習《兩小兒辯日》時,可以通過動畫片的視頻教學,小學生對于視頻資料是非常感興趣的,在觀看視頻動畫時注意力會格外集中,而此時的學習效果是最好的,因為這是小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點。其次,角色朗讀,也能提升學習興趣。學習《楊氏之子》時,可以讓學生帶入角色,模仿楊氏子與孔君平的對話;學習《兩小兒辯日》時,可以模仿孔子與兩個小孩兒的對話,反復轉換角色;《晏子使楚》這樣的文章,則需要眾多角色參與其中,更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二) 借助注釋,自主學習。在語文新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能夠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課文的注釋是學生自主學習乃至文言文教學的參考基礎之一,學生結合注釋或進行合作學習就能了解文章的大意,教師教學中應把注釋帶入原文原句中,并有所拓展。根據這些注釋,學生很容易明白本句的大意,學生能夠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自行解釋字詞和翻譯句子,教師就不用辛苦灌輸知識了,學生本身在主動求學中就有成就感了。
三、 古為今用,強化美育
(一) 引導學生體會精練、準確、傳神的語言之美。比如《伯牙絕弦》一文在語言的運用上就極為精練、傳神,不到百字,就將伯牙和鐘子期之間“士為知己者死”的一種真知己的境界表達出來了。這則古文確立了中華民族高尚人際關系與友情的標準。這樣的文章很值得教師認真引導學生去體會,這樣的寫法也很值得學生學習和借鑒。
(二) 理解作品體現的思想之美。文言文作為語文科目教學中重要的一部分,必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一部分,其思想內涵對于學生的正確三觀的養成大有裨益。《兩小兒辯日》告訴我們古人為了認識自然界、不斷探求客觀事理而進行獨立思考、大膽質疑、實事求是的精神;同時闡述了“學無止境,我們要不斷學習”的道理。《學奕》這則文言文通過弈秋教兩個人學下棋的事,說明了學習應專心致志,不可一心二用的道理?!恫澜^琴》告訴我們琴聲再美,沒有人能聽出其中真意,也不必再去彈奏了。在內心深處,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在這個世界上,能得到一個知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等。
四、 結論
小學文言文的教學改革仍在深入,作為一線教師,對小學語文文言文教學策略更應該積極探索,有所創新。小學文言文教學一方面要注重調動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興趣,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文言文學習中;另一方面更要深入挖掘文言文中的文學因素、文化因素、人文因素,學會挖掘古文中所蘊含的美以及它所體現的價值觀。只有這樣,文言文教學才能煥發出生命的活力,讓學生的“怕學”變“樂學”,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學習興趣,挖掘古代文人的語言智慧,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錢夢龍.文言文教學改革芻議[J].小學語文教學,1997(4).
[2]羅江琴,李曉蘭.小學文言文有效教學策略初探[J].教師博覽:科研版,2011.
[3]何建山.談談提高小學文言文課堂教學效率[J].小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4.
作者簡介:
江永清,福建省龍巖市,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城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