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濱州濱城育英學園)
全面提高教師的素質已成為世界各國教育改革中共同的議題,成為提高教育質量、培養能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現代人的基本條件。幼兒教師中客觀存在著個體差異,如何針對實際差異,有的放矢地組織各類培訓活動,充分挖掘每個教師的潛能,提高青年教師的整體素質,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大課題。幾年來,我們在教師培訓活動中根據教師的最近發展區,堅持分層次指導、分層次要求、分層次培訓,促進了全園教師的專業成長。
心理學家提醒我們,人只有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才能增強信心。由此我們根據教師的年齡、學歷、業務水平、工作能力、實踐經驗等情況分成三個層次,通過開展各類教研活動,實施不同的培養目標,使教師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成功。
第一個層次是新教師。工作0-2年的青年教師及相當此水平的教師,通過一段時間的工作實踐,初步具備了從事幼兒教育的基本技能,但仍缺乏教育教學的實踐經驗,尤其缺乏對幼兒教育一般規律的認識。對于新教師的培養目標是:要求教師可以把學校里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結合起來,具有制定各類計劃的能力;具有創設環境、利用環境的能力;具有指導各類游戲的能力以及獨立組織幼兒一日活動的能力。
第二個層次是具有2年以上教齡的青年教師及相當此水平的教師。這些教師可以勝任幼兒園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對于這些教師的培養目標是:要求其熟悉教育教學規律,不斷更新觀念,具有面向全體、因人因材施教的能力;具有指導幼師實習生見習活動的能力;具有總結經驗和撰寫論文的能力;不斷加強“書本理論”學習和將書本理論轉化為“實踐理論”的學習能力。
第三層次是市、區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對這些教師的培養目標則是:具有獨立承擔市、區級以上公開教學的能力;具有指導其他教師教育教學的能力;能遵循幼兒教育規律,對幼兒教育進行有價值、有成效的實踐探索和理論研究的能力,創造性地開展、主持教科研活動的能力,使其成為市、區幼兒青年教師群體的中堅力量。
層次是動態發展的,有些新教師懷有強烈的事業心和刻苦的鉆研精神,在業務練兵、觀摩活動、公開教學中充分發揮自身的潛在才能,就能超越前一層次目標,向第二層次目標邁進。
畢業0-2年的教師按照常規工作要求按部就班的完成,養成良好的工作常規習慣。2~5年的教師在執行常規工作的過程中,開始創造性地完成工作要求。5年以上的教師創造性地完成工作,真正將一日生活即教育的理念落到實處。
0~2年的教師,活動方案的撰寫要詳細,活動后要寫出活動的全息性記錄,根據活動的內容選擇、目標確定、材料準備、知識準備、環節設計、方式方法的運用等方面反思自己的活動,然后寫出生成方案,以提高教育組織策略。2~5年的教師,活動方案的撰寫略詳細,在活動組織過程中,主要強調啟發性語言的運用,以“如何調動幼兒思維”為主深入展開。以個案觀察與記錄為主,捕捉每一個孩子身上的閃光點,總結教育規律,提高組織策略。5年以上的教師只寫活動方案的環節,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指導年輕教師的活動中。
要求每位教師每月至少聽4節課,年輕教師主要側重聽老教師的課,通過聽課、評課、參與觀摩、討論等形式,使用學前教育理念剖析教育實踐,使其理論與實踐盡快結合起來。老教師側重聽年輕教師的課,給年輕教師指出其活動過程中的不足及改進措施。
年輕教師主要針對常規工作中的不足與薄弱環節集體討論,制定整改措施。年長教師主要以科研課題為把手,將科研課題的成果落實到保教工作中,使課題研究真正成為促進保教工作的重要途徑。
年輕教師提出自己的目標與措施;年長教師繼續加強學術理論性知識的學習,使實踐性知識上升到理論地概括,寫出指導年輕教師的措施和目標,定期指導,每兩周一次,互相觀摩活動,手把手的傳幫帶。另外,每月開展一次全園的聽課、評課活動。老教師在幫助年輕教師備課的過程中,促進年輕教師集體教學組織策略的提高,同時也促進大家互相學習,共同提高。
家長在教師的評課過程中,了解了許多的學前教育理念、幼兒教育的目的與任務。老教師運用學前教育理論、先進的教育理念,深刻地剖析教育實踐的過程中,使家長不但知其然,同時也知其所以然。家長通過這一系列參與,開始逐漸意識到孩子學習、生活的情況以及他們取得的進步。這實際上為家長提供了一種高質量的信息,家長與孩子一起分享他們在幼兒園的實際經驗而不僅僅是他們的作品,從而悄無聲息卻又是實實在在地改變了他們原有的或高或低的期待與認識,家長重新認識了教師工作的價值,主動地配合幼兒園的工作,使家園教育形成合力。年輕教師也從中學習了與家長溝通、交流的語言策略。
教師和家長都是幼兒學習發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比如,職業學院的老師把一只活潑可愛的小山羊帶進了教室;教育學院藝術系的老師利用多媒體給孩子上了一節生動有趣的音樂課;交警叔叔則和孩子們一起組織了“我是小警察”活動。通過“學習共同體”,幼兒之間、幼兒與教師之間、教師與教師之間、幼兒與家長以及與社會有關人士之間,互相學習,分享經驗,分享智慧,共同提高。
人不僅有滿足衣食住行低層次的需求,而且有強烈的理想需要——實現自我社會價值的需要。年輕教師在工作中尊重教師自身的經驗和需要,允許其按自己的想法去實踐。通過教師職業道德演講會、評選“愛心媽媽”、爭當“形象大使”、學習先進人物等活動,引導教師的自我意識向健康的方面轉化發展,盡快進入穩定階段,使其樹立高度的責任感、職業認同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觀等。對于稍年長的教師,此時有一種職業倦怠感與麻木感,可以通過各種文體活動,幼兒園文化建設,創設一種向上、寬松、和諧的精神氛圍,使教師感受到融洽的人際關系,讓學習成為教師的一種生活方式,成為一種生活習慣,從而獲得先進的教育思想,滿足自我社會價值的需要。
耶魯大學的R.J.斯滕伯格提出了關于思維風格的概念和理論,針對教師不同的思維風格,采取不同的方式,揚長補短。如對于只考慮問題的局部細節、不能將事物聯系起來考慮整體的教師,隨時進行引導與幫助;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加德納倡導多元智能理論,因此每位教師都有其智能優勢與弱勢及差異性,根據教師的個體差異,制訂不同的培訓計劃,因材施教,促進每位教師的整體成長。如讓舞蹈優秀的教師培訓其他教師舞蹈等,各種不同內容、不同形式的培訓,促進了各層次教師的全面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