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建青 張騫



摘要:本文基于“互聯網+大數據”背景下,對高校資金使用狀況及存在問題進行了分析,比較了傳統與“互聯網+大數據”模式對高校資金績效評價的不同影響。針對目前高校資金績效評價體系的構建,提出了將傳統流程與互聯網相結合,建立一個以云計算和大數據為依托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運用定量方法對高校資金使用情況進行科學精準分析,為提升高校資金績效管理和財務治理水平服務。
關鍵詞:“互聯網+大數據”;資金績效評價;指標與方法
互聯網誕生已近50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在2015年首次提出“互聯網+”,而“大數據”則源自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和肯尼斯·庫克耶所著《大數據時代》一書。“互聯網+”“大數據”等概念自提出之日起就在各行各業中被廣泛應用。基于這個宏觀背景,中國會計學會近年起圍繞會計信息、管理會計、財務報告等研究領域的創新展開了學術討論,理論界普遍認為“互聯網+大數據”時代大門的開啟將會給會計行業變革與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1]具體來講,“互聯網+大數據”思維強調互聯網技術與傳統會計工作相結合,利用新技術獲取更有價值數據資產,推動財務工作從會計核算向管理決策方向的轉變。其核心在于利用云計算與大數據,強調對海量數據管理分析能力提升,而非簡單的效率改進。
一、開展高校資金績效評價的現實困境
(一)軟件種類多,良莠不齊,缺乏行業通用標準。當前高校財務信息化建設發展存在著較大差異,財務軟件選擇也各行其是,有的是自己研發,有些則是向專業軟件商購買。不同軟件質量參差不齊,數據的收集、處理、分析能力也差別巨大。更為重要的是,因為數據口徑不統一,通過不同財務軟件處理加工得到的信息也很難被全面有效運用于分析決策領域。數據缺乏統一的標準,自然難以橫向比較,發現彼此內在差距。所以,基于數據庫中的財務數據用來評價高校資金績效,還需要樹立一個統一標準,使得匯總進入數據庫的財務數據一致可比,從而釋放出數據的內在價值,全面實現高校預算收支、資產采購和項目管理等的信息化、高效化和體系化。[2]
(二)信息反饋慢,傳遞不暢,缺乏部門溝通協同。資金績效評價體系的建立依賴于一個高效的財務系統。但是,對于已經擁有網上預約報賬、網上查詢、網上繳費等財務系統的高校來說,其運行效果大多仍然停留在簡化工作流程、提高人員效率的層面,很少有單位做到財務數據在各部門之間實時傳遞、即時共享,評價績效也就很難深入開展。[3]今后高校財務信息化應該是以財務部門為主導,教務、科研、人事、后勤等部門共同參與的完整管理體系。以科研經費為例,通過財務系統,科研部門及時了解科研經費使用狀況;財務部門能有效管理科研經費,規范資金使用;教務、人事部門更可以清晰地掌握科研人員業績考核數據。這種多部門間多向交叉反饋交流,有利于提高整體協同效率。
(三)數據能效低,價值不高,缺乏有效挖掘利用。高校信息化建設雖將財務人員從冗雜事務工作中解放出來,但是財務人員自身對數據運用分析能力的巨大差別,單純靠人力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根本無法挖掘出其真實價值。從財務系統角度來講,現階段主要功能在于會計數據采集、加工、存儲以及會計信息的輸入與輸出,少有軟件能對單位各階段會計信息進行系統、有效的綜合分析。海量數據綜合分析與處理能力的缺失,無疑是影響高校資金績效的重要因素,直接制約著高校資金績效評價體系的構建,更無法為高校管理和決策層提供多層次、多維度的宏觀服務。
二、“互聯網+大數據”是傳統財務信息化發展的必然趨向
(一)“互聯網+大數據”模式與傳統財務信息化的區別。傳統信息化在提升信息處理速度、加大信息儲存容量、提高信息使用頻率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其局限性也很突出:數據分析局限于靜態、原始數據獲取途徑單一、缺乏大規模社會化協調和智能化的思考。“互聯網+大數據”則在內涵上根本區別于傳統“信息化”,甚至重新定義了信息化。所謂“互聯網”是指以互聯網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術(包括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技術等)在經濟、社會生活各部門的擴散、應用過程。大數據則是指無法在一定時間范圍內用常規軟件工具進行捕捉、管理和處理的數據集合。通過“互聯網+大數據”技術的運用,財務信息可以在各單位、各管理層之間傳輸共享,大大提高了信息傳遞的及時性,通過更強的決策力、洞察發現力和流程優化能力獲取高價值信息數據。財務信息由傳統會計人員識別轉化為計算機智能識別,在云技術與大數據的配合下,依托自身強大的自動識別功能來提高信息的準確性和資金使用效率。其次,區別還體現在數據的計算處理能力與標準化上。新模式下以云平臺及大數據為支持,對不同口徑匯總數據進行統一口徑的標準化處理,實現了數據快速運算與比較,為高校財務信息快速處理與橫向比較提供了技術保障。第三,“互聯網”提供了數據智能化處理與高速傳遞功能。通過對用戶不同使用偏好的分析,可以及時向用戶推送其感興趣的內容,告別過往以被動搜索數據舊模式,實現智能化新升級。
(二)“互聯網+大數據”是傳統財務信息化的積淀與升華。“互聯網”“大數據”的廣泛應用離不開傳統信息化的普及,傳統財務信息系統基礎設施及客戶端的建立給新模式在會計信息化中的應用提供了先決條件。信息技術的不斷突破,逐漸打破傳統會計信息、資金信息與其他業務流程要素的緊耦合關系,增強了流動性,提升了信息使用范圍和價值。“互聯網+大數據”在高校信息系統中應用的本質是將傳統會計信息、業務信息經過互聯網改造后的標準化、數據化、智能化,其核心是:云計算和大數據。它在會計信息系統構建及提高資金績效方面有著重要影響:(1)其數據是“活”的數據,是聯動的數據,縮短了資金信息獲取的時間和提升資金信息的實用價值;(2)其將傳統信息化從工業經濟下“計算機+軟件”模式向信息經濟下“云計算+數據”模式轉變,將資金信息預先處理、歸集,降低使用資金的時間,提高資金決策的效率;(3)其出發點是以用戶、需求為導向,這也有別于傳統信息化條件下以生產者為導向。
三、高校資金績效評價指標與方法的優化選擇
高校資金績效評價系統是以云計算為基礎,通過高效利用內外大數據庫來實現資金績效的實時精準分析。在分析方法上,對于具體項目可以采用DEA法,運用C2R和C2GS2等模型對各項目投入與產出情況進行比較評價;對于高校全年、整體資金使用狀況可以采用BSC與AHP法進行綜合評價。在參考數及指標的選取上充分利用云計算以及大數據庫,做到實時、動態更新選取。接下來以就高校全年、整體資金使用狀況評價分析為例,簡單闡述其與“互聯網+大數據”的結合。
(一)確定評價高校資金績效的主要指標。在選擇過程中,運用BSC法區分不同維度來確定衡量指標。通過從指標庫中選取合適指標并運用“互聯網”下的大數據和云計算,來實現數據的精準分析以達到評價目標。文章以表1中的24項指標為例,以便直觀闡釋高校總體資金績效評價方法。[4]
(二)運用AHP法確定各項指標權重指數。具體步驟如下:
1.制定各指標之間的相對重要性并以一個比例標度將其量化。根據專家學者的意見與評分,運用該標度表對高校不同層次指標進行兩兩評價,確定其相應的初始權重。
2.以專家給出的初始權重為依據建立起各層次、各要素之間的兩兩對比矩陣。模式如表2所示:
由于不涉及具體實證研究數據,上述判斷矩陣中的數據均以Xij表示。表中的Xij即為通過向專家咨詢之后所得出的、層次分析中相關因素之間兩兩比較結果。由于矩陣的標度表進行了相應的賦值,其結果數值滿足以下三點:Xij>0,Xij=1/Xji,Xii=1。同理可得到B1-C、B2-C、B3-C、B4-C四個不同層次的判斷矩陣表。
3.根據判斷矩陣的數據,可以對各項指標基于總目標,即高校資金使用績效的影響權重進行分析與計算。首先,計算出各判斷矩陣的特征根(λmax)與特征向量(W=(w1,w2,…,wn)T),并檢驗其一致性。特征向量可以運用求根法或求和法得到,通過歸一化處理得到各判斷矩陣特征向量W=(w1,w2,…,wn)T;然后,運用公式求出各特征向量所對應最大特征值,并運用軟件對其一致性進行檢驗。當結果為CI<0.1、CR<0.1時,判斷矩陣一致性可以接受;最后,根據各層次重要程度計算排序,得出各項指標的權重,公式如下:
其中WCi即為指標Ci對于目標A的權重值;WCi·Bj表示指標Ci對于要素Bj的權重值;WBj·A表示要素Bj對于目標A的權重值。
(三)綜合評價分析高校資金績效情況
1.從云平臺獲取行業數據測定標準值,計算指標分值。以云端數據查詢的與自身規模水平相似的高校作為參考,計算出各項指標所對應行業的標準值,并根據指標實際值及其權重計算權重值。在計算各指標權重值時,要預設最高分與最低分,以避免某些指標異常所造成的不合理影響。一般上下限可各放寬0.5倍,總分值在50~150之間。若計算出權重值超出此范圍的,應該以上下限分作為取值標準。再根據公式:各項指標得分=(實際值/標準值)*權重值;資金績效總得分=∑各項指標得分,計算出高校各項指標的得分以及總體分值。
2.基于上述指標和分值,對高校資金績效情況進行總體評價。首先,對高校資金使用效率對比分析。將分析獲得數據與云平臺中行業數據橫向比較,運用本校歷史數據縱向比較,發現自身在資金使用效率方面的趨勢與規律;也可以利用外部大數據和云平臺,以與自身辦學規模和綜合排名相近的高校資金績效值以及行業標準值作為參考標準,通過橫向比較發現差距。接下來,對具體指標得分情況進行單項分析。通過與同等規模高校以及行業標桿行比較分析,得出自身資金績效存在問題結論以及優化措施。同樣還可以運用大數據進行橫向與縱向比較。例如,通過比較發現“教師人均科研經費”這一指標得分明顯低于行業均值或者同等院校水平的,則可在預算編制以及資金劃撥等方面向有誰傾斜。最后,根據上述計算數據,對高校資金績效進行綜合評價,使得資金真正流向需要的部門,優化資源配置,實現績效提升。
四、結語
“互聯網+大數據”應用在不斷擴大,高校利用新技術將績效評價嵌入現有財務信息系統中,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核心技術構建新模式下的財務共享中心,依托云平臺構建高校資金管理工作新機制,進而再造資金管理流程,提高資金總體績效;同時,運用高校體系內及云平臺中的大數據資源不斷完善資金績效評價體系,將各環節資金使用績效評價結果落實到實處,進而形成資金使用的良性循環。但也要認識到,實現新模式與高校資金管理的高效、有機結合,仍需加大對高校財務系統軟硬件設施的投入、提高對新模式建設重要性的認識,同時還需注重網絡安全保障的建設。只有多措并舉,才能在“互聯網+大數據”環境下構建起一個更加科學合理的高校資金績效評價指標和方法體系,不斷推進財務工作向治理現代化的轉型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林,丁鑫等.“互聯網+”時代會計改革與發展——中國會計學會2015年學術年會觀點綜述[J].會計研究,2015 (8).
[2]吳勝,蘇琴.高校云會計服務體系結構模型探微[J].財會月刊,2016 (36).
[3]秦書亞.基于數字校園的高校財務信息化建設研究[J].會計之友,2016 (18).
[4]陳麗敏,朱榮等.高校資金使用績效考量體系構建研究[J].會計之友,2013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