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昕
摘 要:打造農村民間金融發展的良好政策環境,完善農村民間金融監管機制,多方聯動拓寬農村民間金融融資渠道,是促進農村民間金融可持續助力精準扶貧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農村民間金融;精準扶貧;優勢;困境;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3.8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36-0084-01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背景下,探討農村民間金融是否有助于實現貧困地區精準脫貧,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一、國內研究回顧
國內學者從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方法論述了農村民間金融發展與貧困減緩之間的關系,雖未能繼續深入探討下去,但為探討農村民間金融發展在貧困減緩中的作用提供了理論分析框架和有益的啟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如何利用農村民間金融自身優勢積極參與農村精準扶貧是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
二、正規金融扶貧與精準扶貧之間的矛盾
推進精準扶貧,加大對困難群眾的幫扶力度,是消除貧困、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本質要求。做到精準扶貧,應該在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三個方面下功夫。我國金融扶貧的情況來看,雖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存在信息供需不對稱、扶貧成本高等問題,導致正規金融扶貧在一定程度上難以滿足“精準”的要求,使得扶貧效果大打折扣。
1.扶貧對象難精準。在正規金融參與扶貧過程中,金融機構在甄選幫扶對象的時候,首先要對其進行風險評估,多以“基于現有的財務情況”的風險評估方法和模型為主。作為扶貧金融借款人一方,一般都是貧困戶,他們大多難以提供金融機構所需要的上述信息,而他們所能提供的信息往往又沒有被納入風險評價模型的指標體系里,或者根本沒有能力提供對于金融機構有價值的信息。
2.扶貧效果難達到。正規金融扶貧采用的是一種自上而下的扶貧形式,一般是由政府制定政策,受委托的金融機構執行政策。作為扶貧政策的制定者,政府從全局出發,要統籌兼顧到各方利益。而受委托的金融機構,不僅是金融扶貧政策的主要實施者,更是具有“逐利性”的一般企業,因此更加關注自身利益的實現。
三、農村民間金融助力精準扶貧的可行性和優勢
1.農村民間金融精準扶貧的可行性分析。一是解決了農民生產過程中有無資金的問題。同樣具有逐利性質的農村民間金融為何會有利于精準扶貧?金融的本質是解決現金的流動性,是把未來的收入提前到當期使用,一般人不具備這個能力,因此它具有稀缺性。純粹的市場金融一定是逐利的,而且因為稀缺,它能追逐到高于平均利潤的利潤。二是農村民間金融的互助性使其具備扶貧功能。當農戶間不逐利的金融互助成為現實,它自然就具備了扶貧、緩貧功能,不過這里的“扶”,不是富對貧的扶,而是貧和貧之間的“互扶互助”。除此之外,農村民間金融的這種互助性質還可幫助解決普惠金融的信用難題。
2.農村民間金融精準扶貧的優勢。基于上述分析,依賴于血緣、親緣、地緣發展起來的農村民間金融在信息獲取、交易成本等方面具備了明顯優勢。首先,信息優勢。植根于農村生產生活中的“熟人信用”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傳統金融扶貧中信息不對稱問題,同時提升了對農村貧困群體的識別能力。基于親緣、血緣、地緣建立起來的“熟人信用”增強了借貸雙方的接觸頻率,貸款人可以更加直接、有效地監督借款人的貸款使用情況,并對可能出現的風險做出及時反應,降低貸損率的發生。其次,扶貧成本優勢。貧困地區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薄弱,貧困群體往往更難獲得金融服務。內生于貧困地區的農村民間金融因其成本相對較低而被農村居民所廣泛接受。農村民間金融的操作過程比較靈活,合同的內容簡單而實用,對于那些文化水平相對較低的農民來說更易于理解和掌握。基于“熟人信用”,農村民間金融在扶貧過程中的交易運轉的成本比較低,工作方式更靈活,對借款的期限、利率與還款的方式進行創新與變通。
四、農村民間金融助力精準扶貧的困境
1.農村人口流動性增強打破了原有的封閉式的社會關系網。農村民間金融可以實現精準扶貧,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賴于“熟人信用”的,而“熟人信用”則產生于農村居民依據血緣、親緣、地緣建立起來的、相對封閉的社會網絡中。但農村人口流動性增強,必然會導致原有社會關系網的缺失與重建,使得原本依賴于“熟人信用”而建立起來的信任機制和社會約束能力變得更加脆弱,加大了農村民間金融的運行風險。
2.農村資金短缺。農村民間金融參與精準扶貧,涵蓋了貧和貧之間的“互扶互助”。隨著農村人口流失以及農村社會資本的結構性改變,加之留守的農村居民自有資金數量的限制,導致農村民間金融市場上的資金出現短缺現象,使得這種以互助形式存在的農村民間金融在參與扶貧過程中成為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五、對策
促進農村民間金融精準扶貧優勢的有效發揮,概括起來,以下兩個問題值得深入思考,一是如何實現對農村民間金融的有效監管,二是如何擴大農村民間金融的資金來源。
1.打造農村民間金融發展的良好政策環境。無論是實現對農村民間金融的有效監管,還是擴大農村民間金融的資金來源,良好的政策環境都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地方政府部門應在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的基礎上,結合地區實際情況,做好頂層設計。特別是要對農村民間金融在交易形式、交易內容、交易程序等方面予以明確,同時從減免稅收、補償風險、財政補貼等方面加大對農村民間金融扶持政策的支持力度,以推動農村民間金融可持續地助力精準扶貧。
2.完善農村民間金融監管機制,切實防范風險發生。農村民間金融游離在國家金融監管范疇之外,增加了其在參與精準扶貧過程中發生金融風險的概率,農村民間金融一旦出現重大風險問題,必然會影響到整個農村金融體系。因此,加大農村民間金融監督力度,勢在必行。
3.拓寬農村民間金融資金渠道,破解扶貧資金短缺難題。扎根于農村生產生活環境之中,依賴于血緣、親緣、地緣發展起來的農村民間金融在扶貧助貧方面表現出了天然的優勢,但依然面臨著監管困境、融資困境、地域困境等一系列問題,農村民間金融助力精準扶貧,任重而道遠。如何促進農村民間金融規范化發展,提升其助力精準扶貧的效率和力度,是未來一段時期內需要持續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