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海燕
摘 要 茶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際范圍內深受好評。我國作為茶葉的發源地,其悠久、厚重的茶葉文化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來了解中國茶葉。茶葉無論是作為一種日常食用的飲品還是作為一種文化象征,在21世紀的新時代煥發出不一樣的生機活力。但是近年來世界文化多元化的交流沖擊下,茶文化非物質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出現了許多問題,對于這種非物質文化的實際應用的經濟效能逐漸減小。基于這種情況文章分析了當前制約茶文化非物質文化發展的問題,為進一步強化茶文化的市場經濟效益提出相應建議。
關鍵詞 茶文化 傳承 問題 策略
中圖分類號:G123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s.2019.12.077
On the Inheritanc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Tea Culture
SUN Haiyan
(Hubei Three Gorges Polytechnic, Yichang, Hubei 443000)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tea culture is well received internationally. As the birthplace of tea, China's long and profound tea culture attracts more and more people to understand Chinese tea. Tea, no matter as a daily drink or as a cultural symbol, radiates different vitality in the new era of the 21st century. But in recent years, under the impact of the world cultural diversity,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e of tea culture, and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of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e is gradually reduced. Based on this situ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problems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ea culture and non-material culture,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rengthening the market economic benefits of tea culture.
Keywords tea culture; inheritance; problem; strategy
0 引言
茶文化是在人們飲茶交流活動中所逐漸形成的一種文化特征,它主要包括茶畫、茶道、茶藝、茶書等內容。[1]中國是世界茶文化的發源國,早在先漢時期我國便有了飲茶的記載,到隋朝將茶葉作為貢品用于宮廷宴飲,在唐宋時代茶葉進入全面興盛時期民間有“家家不可無茶”的俗語,明清時期茶葉全面普及在中華千年文明的發展中,茶文化在不斷的朝代更迭積累中逐漸形成了具有鮮明中國色彩的茶文化。圍繞茶葉所形成的茶文化是我國民族地域文化的重要代表,不同地區的茶文化又有著各自的地域色彩極大的促進了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近年來國家對茶文化的重視不斷提高,先后出臺多項政策保護茶文化在內的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因此當前深入研究茶文化的傳承、保護問題對激發傳統茶文化的文化屬性提高茶文化的社會經濟效能具有重要意義。[2]
1 茶文化傳承、保護和利用中的問題分析
1.1 茶文化的宣傳教育認識不足
茶文化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國向世界展示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銘牌。雖然現在茶葉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飲品,但是真正懂得茶文化的人卻寥寥無幾,歸根結底是對茶文化的認識不深。目前在我國對茶文化的宣傳教育,并沒有像武術、棋藝等非物質遺產那樣有著較為成熟的教育體系。茶文化的教育課程并沒有進入正式的學校課堂,現存的茶文化教育培訓大多是個人舉辦屬于小眾范圍內的認知教育。[3]因此茶文化的宣傳教育在當今社會仍然處于較低水平,這嚴重制約了我國青年人學習茶文化的途徑。中國茶文化常常與民族特色聯系在一起例如壯族的“甜茶”文化,甜茶已經逐漸成為壯族男女表達愛意的重要文化載體,當壯族男女在見面后女方如果遞給男方一杯放糖的茶,則是對男方有愛慕之意反之則是拒絕。茶文化的宣傳教育不僅可以對我國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深入傳承,同時也是對民族文化宣傳的促進。
1.2 茶文化缺少合理的傳承機制
文化的傳承并不是個人和組織可以完成的,這必須要有政府層面的全面支持。茶文化的社會效能雖然意義重大,但是茶文化的隱形屬性較強導致國家對茶文化的重視程度并沒有達到較高的程度。[4]對于茶文化合理的傳承機制并沒有建立起來,一些保護性的政策制度仍有欠缺,這就導致在以往的茶文化保護事件中無從下手。政府部門對于茶文化的保護的實際行動力不強,官方的茶文化宣傳活動沒有形成規模,茶文化相關的專業技術人才匱乏人才梯隊出現斷層現象。社會上真正懂茶的人較少,大多都是浮于表面的附庸風雅之輩,對茶文化的理解大多都是泛泛之談。所以茶文化的現狀一直是處于沒有政策保障的狀態,茶文化的傳承、保護形式一直都處于形式階段實際進展較差,嚴重影響了我國茶文化在現代社會的傳承與創新。
1.3 外來文化的沖擊影響
現在的世界是開放包容的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在國際發展的大浪潮下不斷進行融合。近年來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國際貿易的交流正在不斷深化,同時大量的國外文化不斷的涌進國內,這也對我國的傳統文化產生了較大的沖擊。現在國外的飲品深受青年人的喜愛,對于國外強調激情的文化表現出強烈的興趣,反觀國內的傳統文化則興趣欠缺。茶文化的精髓在于淡泊寧靜,通過泡茶飲茶的整個過程細細去品味,茶文化本身所帶有的民族傳統文化色彩以及對寧靜、祥和的心態的理解對現在浮躁的年輕人的吸引力不夠。因此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下對茶文化的傳承與保護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我們并不去否認外來文化,但是也同樣正視外來文化,怎樣可以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將外來文化的精華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在茶文化得到傳承與保護的基礎上實現傳統文化的創新與社會效益的轉換是當前我們必須要加緊解決的重大問題。
1.4 茶文化的傳承保護中資金缺乏
近年來包括茶文化在內的中國傳統文化逐漸被人們重視起來,人們大都意識到要大力傳承與發展茶文化。但是由于茶文化的發展離不開茶葉這個核心,茶文化最直接的體現便是在茶葉的沖泡之間。目前茶文化的傳承在一些較為高檔的茶館中還可以大致看到,在資本社會的運作下已經成為一種近似的奢侈品。在這種情況下大部分的民眾對茶文化的理解依然處于空白階段,所以茶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目前面臨的資金問題十分突出,個人與組織的力量遠遠達不到將傳統文化向社會傳播的程度,依然還是要借助財政資金的力量給予一定的幫助。
2茶文化傳承、保護和利用的政策建議
自2003年開始我國政府就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相應的保護,針對茶葉文化國家也曾經出臺過許多政策進行支持,當然傳承與發揚的道路依然任重道遠,文章結合上述問題的分析對今后茶文化的傳承、保護以及利用提出幾點意見與建議希望對今后茶文化的保護可以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也希望為今后的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理論借鑒。
2.1 強化制度保障,增加社會認識
建立完善的保障體系是傳承與保護茶文化的可靠保證,由政府牽頭建立專業的茶文化保護組織專門負責茶文化相關保護工作。特別是針對那些具有強烈地域特色的茶文化,應當做到完全的保護,當地政府部門可以在條件允許的范圍內制定相應的安全保護制度,同時還要建立完善的監督實施政策對相關保證制度進行同級監管,在約束與被約束之間保證制度真正起到作用。保證地方茶文化可以健康穩定的傳承下去,政府也可以借鑒社會力量引導公眾積極參與茶文化的宣傳交流活動當中去,通過一定的扶持政策提高茶文化對公眾的吸引力。除了政府的政策支持外,民眾的認可度也是傳承茶文化的重要保證,通過媒體等多方面的宣傳在社會范圍內樹立廣泛的正確認識。讓民眾真正的了解茶文化,增加社會認同感提高茶文化相關工作的吸引力,增強弘揚傳統中華茶文化的力度。
2.2 加強資金支持,完善社會資助體系
茶文化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決定了傳承與保護茶文化更多的是突出表現在它的社會公益性。所以茶文化的保護離不開政府財政的資金保障,財政支持可以建立多級保障制度中央財政進行基本保障,地方財政進行輔助保障同時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政府對相關茶文化產業進行獎勵補貼。財政支持固然重要,但是畢竟我國的茶文化涉及較廣人口眾多,所以所需的財政資金相當龐大。在積極爭取財政支持的基礎上還要重視社會資本的投入,積極引導相關企業家對有前途的茶文化項目進行投資,可以制定相關的稅收或獎勵政策幫助傳統文化企業做大做強,逐步成為保證茶文化傳承的一座高地。
2.3 增強專業人才培養,完善茶文化教育體系
任何一個行業的發展都離不開人才的支持,茶文化的發展同樣也離不開專業的技術人才。就現在看來涉及傳統文化相關的專業在全國各高校的設立較少,對于支撐茶文化傳承與保護的專業人才每年的培養數量與質量遠遠滿足不了產業的需求,國家教育部門可以根據國家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專業進行評估,將合適的專業進行調整認定為國家緊缺專業。通過政府牽頭組織將茶文化相關的行業專家、學者、技術能手召集起來組成專業指導委員會。制定完善的茶文化教育體系,編寫相關專業教材定向培養茶文化相關的專業技能人才。為茶文化非物質文化的保護傳承以及社會的開發利用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讓以前口口相傳的經驗式傳承轉變為有科學技術指導的規范化傳承,為茶文化的創新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2.4 尋找茶文化創新點,提高社會利用效益
茶文化的保護傳承并不是一味的單項投入,作為傳統非物質文化它本身就凝結著優秀中華民族精神。我國的茶文化體系組成較多,在眾多的地域茶文化中都帶有濃重的民族特色。茶文化的民族特色正式新時代茶文化創新的重要突破口,民族文化與經濟轉換之間必然會存在著一定的沖突,但是茶文化的進一步利用正是要借用這個沖突將茶文化與經濟效益結合在一起。一方面可以利用經濟轉化的效益來保證茶文化的傳承保護;另一方面茶文化的發展創新又可以在經濟轉化中快速實現,例如可以將茶文化與旅游產業結合在一起打造茶葉特色旅游,深入開發茶文化不斷增加公眾認同感。對于茶文化的市場經濟轉換要重點注意規模化、特色化針對區域特色明顯的地區可以進行劃片改造,讓區域特色的品牌效應最大化形成良好的社會知名度從而擴大茶文化的宣傳范圍。
3 結束語
茶文化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作為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今這個快速發展的經濟社會中,怎樣保證茶文化可以經久不息的傳承下去,并在傳承的過程中實現茶文化的創新是我們一直要思考的問題。結合文章的分析可以看出當前的茶文化傳承保護工作還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制度建設尚未明確。但是我們相信在國家大力發展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浪潮中,茶文化終會在新時代得到更好的保護。
參考文獻
[1] 龐琳.茶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策略研究[J].福建茶葉,2016.38(10):344-345.
[2] 羅麗.保護、傳承、發展、利用——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若干思考[J].南國紅豆,2008(03):13-16,20.
[3] 張運來,何勇.茶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策略探析[J].福建茶葉,2017.39(10):246.
[4] 劉明閣.論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和利用[J].江漢論壇,2012(10):119-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