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自1999年開始擴大高校招生規模,隨著擴招人數不斷增加,大學生難就業問題慢慢顯現出來。近幾年,隨著國家一系列措施的干預,這一問題有所緩解,不過依然有相當一部分畢業生不能如期找到自己中意的工作,這一問題值得我們認真研究。通過對大學生難就業問題的現狀進行分析,查找難就業問題的原因,提出難就業問題的相應解決策略。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 現狀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23-0175-02
大學生是國家最寶貴的人才資源,作為社會新技術、新思想的前沿群體、國家培養的高級專門專業人才,大學生代表著年輕有活力的一族,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棟梁之才。習近平總書記說:“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大學畢業生應當是青年群體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大學畢業生能否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不但關系到個人成長,也同時關系到國家的建設與社會的穩定。
一、大學生難就業問題的現狀
1.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畢業生就業競爭大
我國從1999年開始實施高校擴招的政策,從那時起高校學生的總量便開始急劇增長。1999年,我國的高校畢業生人數僅為101萬人,而到了2003年,也就是第一批享受國家擴招政策的大學生畢業時,這一數字變成了212萬人,比四年前增加了1倍還多。擴招十年后,2010年的大學生畢業生人數急劇增加到630萬。近幾年,隨著國家政策的調整,高校的擴招體量基本平穩,趨于平緩。2017年的大學畢業生人數為795萬人,2018年為820萬人,2019年為834萬人,雖然每年增加的畢業生人數和前幾年相比有所減少,不過體量依然龐大。每一個畢業季,加上往年沒有找到工作,或者找到工作并不如意想要更換的往屆畢業生,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可想而知。
2.高校畢業生就業專業難對口、崗位難稱心
應該說,大學生早已不是曾經的天之驕子,上了大學就意味著擁有滿意的工作,就意味著開啟燦爛職業生涯的觀念早已經被現實打破。但即使這樣,很多畢業生依然對自己的就業質量抱有很高的預期。但迫于激烈的競爭壓力,許多大學畢業生一時無法找到與自己專業相關的、薪資待遇和工作環境都如意的工作,只能選擇盡快地進入社會,試著先就業再擇業,先工作再嘗試去找其他專業對口、崗位稱心的工作,因此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畢業生在工作不滿一年的時間里便選擇了離職。這一現象不但造成了人力資源的浪費,對畢業生自身的職業發展也不利。這一現象在重點院校和就業比較好的專業中并不明顯,不過在一些非重點高校和相對冷門的專業中比較突出。
3.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意向區域不平均,導致了結構性的難就業
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經濟的發展還存在著許多不均衡的情況,內陸地區的發展相比沿海地區有著不小的差距,城鄉間的經濟發展也存在著一定的差距。許多高校畢業生的第一就業意愿都是到經濟發達的東部沿海區域,到國家一、二線城市,經濟較發達的地方就業。而現實是,這些地方雖有著優越的工作條件和發展空間,但人才早已趨于飽和,這就導致大量的大學畢業生在短時間內去競爭有限的就業崗位,造成了難就業的情況發生。
二、高校畢業生難就業問題的原因
1.一些大學畢業生對自身的定位不夠準確
大學生難就業問題包含著兩種情況:有業不就和無業可就。每一年學校、政府的相關部門通過各種渠道為在校學生提供了眾多優質的就業崗位,“無業可就”的情況是很少見的。現在的難就業問題更多的是大學畢業生“有業不就”。現實中,許多大學畢業生沒有確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對自身定位還不夠準確,眼高手低,不能理智評估自身的就業競爭力。因為來源于社會輿論等方面的一些片面信息的影響,一些大學生還抱著“天之驕子”的觀念,對自己的就業競爭力評價不是來源于自身的能力素質,而是自身的高校畢業生身份。在高校教育逐漸大眾化的今天,這種觀念顯然是不正確的,會導致有業不就的情況,從而造成高校畢業生難就業問題的出現。
2.一些高校的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方向與社會需求不匹配
一直以來,高校在大學生就業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普及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為畢業生作就業指導,邀請用人單位來校招聘人才,等等,可以說為畢業生提供了良好的就業環境。不過現實中一些高校還存著專業設置、教學環節設置等方面與社會需求不匹配等情況,在一定意義上導致了高校畢業生難就業問題。很多高校為了擴大自身的辦學規模,盲目地上馬了一批專業,這些專業的師資隊伍、硬件建設都有待于進一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得不到保證。大部分高校都在根據近年的招生和就業情況適當地調整增減專業,不過由于種種原因,這種調整很難及時落地,也就難以及時與社會的需求匹配。雖然一些學校用校企合作培養、與企業建立就業實訓基地等方式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其盡快地與社會接軌,從一定意義上達到了提升就業競爭力的目的,不過大部分高校依然過于重視理論學習,現有的實踐教學環節培養效果也無法達到用人單位的真正需求。
三、應對大學生難就業問題的策略
1.政府相關部門應加大對大學生就業的政策支持
在擴招政策實施不久,難就業問題就已經慢慢暴露出來了,政府相關部門通過及時、有效的干預措施,讓這一問題得到了全面緩解。當下,面對大學生難就業的現狀,政府應當進一步明確自身職能,制定行之有效的扶持政策,為高校畢業生營造優良的就業氛圍。首先,政府相關部門應當繼續控制高校的招生規模,鼓勵高校面向社會需求設置專業,不斷加大應用技術性人才的招生比例,加大對高校辦學質量的評估力度,對評估結果不合格的專業和長期就業不好的專業予以撤銷或減少招生數量。其次,政府相關部門應出臺相應政策,加大力度鼓勵大學畢業生積極投身基層,到經濟欠發達地區去工作,通過給予更多的人事編制,更優厚的薪資待遇和更明晰的發展前景,解決高校畢業生的后顧之憂。再次,政府相關部門應出臺政策鼓勵用人單位加大吸納人才的力度。通過給予用人大戶減稅;設立“大學畢業生最滿意的用人單位”等評選,提高企業的社會聲譽等形式,讓企業在錄用大學畢業生上得到實惠,嘗到甜頭,以鼓勵企業向更多的大學畢業生敞開錄用大門。最后,政府相關部門應出臺政策,要求各類宣傳媒體過濾影響大學生就業的不良信息,積極宣傳、正面引導正確的就業觀念,營造有利于大學生成功就業的社會輿論氛圍。
2.高校應進一步優化培養機制以適應社會需求
畢業生的就業質量關系到高校的社會聲譽,從而影響著高校的發展。一所高校辦得再好,學生無法找到自己滿意的工作,無論怎樣都是沒有說服力的。很多考生在填報志愿的時候都會參考填報高校的就業情況,因此,高校應當充分認識到提升就業質量對自身建設與發展的重要意義,不斷優化培養機制以適應社會需求。首先,高校應不斷優化學科設置,重點發展自己鮮明特色的,具有強有力競爭力的專業,而對于那些家家都辦的,千篇一律的專業給予適當整合。同時開展對現有專業的質量評估,對培養質量不高的、就業不理想的專業予以減招和撤銷。其次,高校應找準自身的定位,充分評估自身師資儲備、硬件建設、社會聲望等條件,確定適合自身的辦學定位,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與社會接軌,培養出更加符合社會需求,能夠高質量就業的大學畢業生。最后,高校應把實踐能力的培養融入培養人才的方方面面,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把所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具備更強的動手實踐能力,從而適應社會需求。
參考文獻:
[1]廖想想.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大學生就業問題與對策[J].勞動保障世界,2018(12).
[2]江丹.供給側改革背景下高校大學生就業問題與就業能力提升路徑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8(10).
[3]張恒.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6.
[4]王錦鵬.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分析與對策[J].農家參謀,2019(8).
[5]邱其霖,張輝華.95后“高校畢業生”慢就業“現象的心理探析與對策——以高校班主任視角[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19(7).
責任編輯:劉健
[作者簡介]劉曉欣,長春工業大學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