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的教育形勢下,心理健康是實行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今后的全面發展,是一項不可或缺的教育內容。如何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新一代全面型人才是小學的教師需要思考和面臨的問題。本文就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提出個人的看法,為教育行業提供借鑒的依據。
關鍵詞: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與策略
小學階段是青少年獲得知識塑造人格的關鍵時期,作為學校除了重視學生們知識的傳授以外,還需要把心理健康作為日常教育的重點,積極地采用各種方法和策略讓學生們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增加內在的心理素質,保證小學生們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
一、?尊重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成長
師生之間融洽的關系,能夠把學生的個性發展到一個較高的層次。相反不和諧的師生關系往往就會阻礙學生的身心健康以及個性發展。因此在日常教育中,教師要把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作為教育中重要的環節,促進學生們的個性發展,構建和諧的課堂和校園。對于教師而言,師生關系是否和諧直接影響到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對于學生而言,這就是學生們一輩子的事情,而這一點比起成績來顯得更為重要。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必須尊重學生,學生才能夠真正地打開自己的心扉,教師對學生的心理教育才能夠起到作用。作為教師更應該明白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雖然只是角色上的不同,人格上完全是平等的。傳統的填鴨式教育在人格中不尊重學生的行為,在新時代的形勢下完全不能存在,一定要進行民主統治班級,平等尊重每一位學生。有時候教師評定學生自身的品行,往往就是學生是否尊重老師,可是有時候老師問過自己有沒有尊重過學生嗎?尊重學生,不僅僅是尊重學生的人格,同時還要尊重學生的勞動、成績和隱私等等方面,對于一些有心理障礙的學生,為什么他們感受不到自己的價值,往往是因為沒有人能接受他們,老師不尊重他們,他們更無法學會自尊自愛。對于這部分有心理障礙的學生,教師一定要正面地進行引導,不要當眾地批評。
二、?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營造良好的心理教育環境
對于小學生而言,老師對自身的關注就像陽光,老師只要對學生給予一點點的呵護,學生心里就會由衷的快樂。所以作為教師,不要吝嗇自身的愛,不斷地用自己的愛去點燃學生們的愛心,讓學生們學會愛他人,愛自己。有些班級中所謂的“學困生”就經常不得老師的喜愛,甚至會受到不公平的對待,如果老師經常性地對他們進行諷刺、打擊。不僅會增加學生的自卑心理,還會讓學生永遠的差下去。相反,老師對這類學生們進行關心呵護,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不僅有了動力,而且還會變得更加的自信。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里有愛迪生。”這句話也在告訴我們,每個人在說話做事的時候都要慎重,不能信口開河,尤其是教師,在學生心目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老師一句話,可能就會給幼小的學生造成心靈上的傷害,有時候還可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也有可能讓在迷途中的學生找到希望。在課堂中,教師們可以讓學生們充分地展示自我,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在學習中的興趣,還能加強學生內在的信心,培養了學生們相互協作,共同探究的精神。當學生的思維在不斷地開闊之后,就會慢慢地走近老師,并且樂意和老師成為朋友,這種方式也為學生的健全心理打下了基礎。相關心理研究表明,一個良好的課堂環境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保證。相反,過于緊張的課堂會大大的限制學生們學習的熱情。加大課堂的開放度,降低學生們在學習上的心理壓力,教師成為學生們學習過程中的引導者,組織者。讓學生們獲得一個最佳的心理體驗,消除學生在學校的課堂中的自卑、害怕、恐懼。
三、?開展多種形式的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學校中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正常的教育之外,還可以采取多種多樣的文體活動,讓學生們在課堂中存在的特殊情緒得到釋放,緩解學生內心存在的一些焦慮和不安。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教師可以輔導學生下棋、彈琴等等,通過這種活動對學生們的穩定心理進行訓練,同時也可以通過打球、田徑等活動來讓學生們轉移內在壓抑的情緒,及時地釋放自身的不適感。在日常學習中,教師們可以組織學生們進行演講比賽、書法以及繪畫展示,創造各種機會來幫助學生們發揮出自己的優勢,施展出自身的才華,增加學生們的自信。
學生們在參與文體活動時獲得的成績,老師一定要進行鼓勵和表揚,這樣才能夠提高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畢竟好孩子大多數都是夸出來的,在這樣一個夸獎的氛圍中,學生才能看到自身的長處,更加積極地參與日常的活動。
除了以上方式之外,教師可以經常地開展集體主義的活動或者教育,讓學生們知道了解集體榮譽感,師生和同學之間真正地做到團結友愛,讓學生們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幫助一些本身缺乏安全感的學生在集體中找到家的感覺,遠離不健康的心理。
每周一次的班會中,也可以開展“創大業?立大志”的主題,來消除某些學生存在的狂妄心理情緒,畢竟現在的學生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太過嬌慣,內心太過高傲和虛榮。通過這類班會活動的開展,讓學生們摒棄自身存在的不良心理情緒,提高這部分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四、?整合教育資源,共建和諧環境
學校教育只是影響學生心理發展的因素之一。家庭因素、社會環境等等方面都可能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影響,所以在進行小學生心理教育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整合教育的資源,注重學校、家長和社會三方面的合作,不斷地提高家長的素質,加強社會對兒童心理的關注。
首先,學校要保持和家長之間的溝通和聯系,定期對家長進行培訓,讓家長及時了解現如今的教育形式,讓其意識到知識不再是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良好的身心發展更對于小學生今后的發展有重要意義。在日后一定要積極地轉變傳統教育子女方式,真正地構建一個和諧民主的家庭環境,注重子女在家庭教育成長中的地位,增強父母對子女的責任感。
其次,學校可以用各種方式,來加強教師和家長之間的溝通,家長可以和教師及時反饋學生存在的問題,在學校的內部可以設置網絡信箱,開展一些活動,真正地實現家長和老師的零距離接觸。讓老師了解學生在家庭的表現,讓家長關注到學生在校的情況,為幫助小學生心理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避免小學生出現一系列的不良心理行為。
同時,社會對小學生的影響也不容小覷。由于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傳統的家庭結構受到了沖擊,現在有很多的兒童仍然是單親家庭,留守兒童,這些特殊群體內心大多會存在各種問題,需要社會群眾的關注。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多和這類學生談心,同時也可以和當地的社區進行聯系,發動社會的力量來關注這些弱勢群體,為這類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不僅要滿足這類學生的物質環境,同時也要在精神上給他們最好的呵護,讓這類學生能夠在關鍵的時期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
五、?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小學階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們健康成長的重要保證,學校必須根據小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開展心理健康活動,將心理教育貫徹到教學的每一個環節,真正地促進小學生全面和諧、健康地成長。
參考文獻:
[1]楊曉霞,張仁芳.建構農村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模式初探[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1(2).
[2]李緒臣.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小學德育教學中[J].教育教學論壇,2012(S4).
[3]周鷹鷹.城鄉結合地區小學高年級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影響因素初探[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3(7).
作者簡介:張世芳,甘肅省白銀市,甘肅省會寧縣河畔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