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緒
摘 要 本文站在社會與學校的角度,論述“互聯網+”的起源,并將其融入思政教育中,講述開展互聯網教育應遵循的原則,重點闡述構建“互聯網+”思政教育新模式的路徑,旨在開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
關鍵詞 “互聯網+” 思想政治教育 新模式
中圖分類號:G41?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x.2019.12.033
The New Mode of Internet +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IU Yangxu
(Chengdu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s, Chengdu, Sichuan 610401)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ety and school,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origin of Internet + and integrates it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describes the principles that should be followed in carrying out Internet education. It focuses on the way to build a new mode of Internet +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iming at creating a new situa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s Internet +;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ew mode
“互聯網+”教育模式建立在傳統教學理念上,將教學與信息技術結合,擴展教育新領域。基于此“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構建儼然成為當下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面對的重要課題。
1“互聯網+”的起源
2013年,馬云、馬化騰、馬云哲首次提出“互聯網+”概念,2014年我國開設的第一屆互聯網大會上,李克強總理提出互聯網可以當做大眾創業的新型工具,2015年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互聯網+”工作計劃,同年年末,習近平總書記通過微博向駐扎全國各地的解放軍以及預備役人員恭賀新春。從此以后,“互聯網+”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社會襲來,滲透到各行各業中。[1]實質上“互聯網+”就是將網絡中的成果與社會中多種領域的深度結合,以期促進企業的進步與效率的提升,進而加強其中生產力與創新力,建立更加廣泛的經濟社會發展形態。總的來說,“互聯網+”就是網絡技術與傳統行業的融合,借此提升其科技含量,加快改革腳步,擴寬出新的發展形態。
現階段“互聯網+”模式已經成為中國社會發展中爭議最高的問題之一,中國互聯網信息安全中心近期發布《第四十二次中國互聯網發展情況統計報告》中數據顯示,截止到2018年中旬,我國網民數量已經達到8億多,普及率已達一半以上。與此同時隨著我國互聯網基礎建設的完善,在教育、醫療、交通、金融、建設與環保等行業與互聯網的融合,呈現了其自動化與智慧化的特點。人們在互聯網環境中思維也發生了變化,也證明互聯網正改變著社會環境。
2“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遵循原則
2.1 虛擬與現實結合
互聯網時代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虛擬與現實結合也反映了社會發展下,人們道德品質發展的本質聯系,對思政教育有很大的意義,可促進其創新。思政教育也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這在“互聯網+”環境下建立全新的理論機制也成為教育界的重點工作。所以“互聯網+”思政教育不單單在虛擬空間中進行,可以在任意時間任意地點隨時開展思政的理論和實踐教育。可見虛擬與現實的結合不僅僅是互聯網運行的原則,更是當今思政教育新模式的主要原則。
2.2 技術與人本結合
大數據、物聯網與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產生標志著新型社會的到來,以互聯網為中心,在各行各業中的運用可促進社會進步。此趨勢下,思政與互聯網的結合已成必然。科技帶動教學,利用多樣化的網絡技術建立一套新的模式,這是現代教師與學生的需求。網絡技術與思政教育結合效果良好,需要教育工作者可熟練運用網絡技術,事半功倍。但是科技發展也不能離開人文蘊含,其包含在科技前進的每一個瞬間,因此在開展網絡教育的時候,還要將人的意愿放在第一位,讓教育不會過于機械化,使原有教學手段不被遺棄。因為現實才是產生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根源,教師要立足于實際,與學生進行面對面交流。在互聯網環境中,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教育,都不能離開人文關懷,讓“互聯網+”教育模式全面化,可培養全面發展型人才。
2.3 開放與引導結合
網絡信息的共享性與開放性為人們生活提供更新的觀點,當然,這也要建立在法治約束下,讓人們知道即使是網絡世界中也不能隨意暴露與泄露他人信息,使用網絡也要遵守行為規范。這為“互聯網+”思政教育提供了便利,也為思政教育工作者提出新的要求,即需要有敏銳的洞察力。[2]在教學過程中,不但要傳遞給學生正確和有用的信息,還要做好教學過程中的反饋,還要觀察學生思想上的問題,進而利用網絡開放性,有效解決教育問題,完成教學目標。
3“互聯網+”思政教育新模式構建路徑
3.1 開發思政教育網絡載體
在互聯網技術不斷進步條件下,產生很多網絡教育形式,課外輔導、職業教育與早期教育領域中都在網絡中招生,并利用網上教育手段,培育更多專業型人才。思想政治教育與互聯網結合也是新教學趨勢,利用信息技術實現教育智能化與現代化,促進多種優質教學資源開放,進而建立全新的教育模式,此處本文講述在線課堂與慕課兩種網絡教育模式:
(1)在線課堂。思政教育在線課堂是“互聯網+”教育中主要教學手段,也是思政教育與互聯網結合產生的新型教學形式,可以擴展信息傳播范圍與豐富傳播方法,讓思政教育從以往的單一灌輸式,變為更加生動與活潑的多元化模式,通過網絡中真實的事件,以視頻或者圖片的形式,將正確思想觀念傳遞給學生,為其構建學生主動學習的氛圍,其目的是不再局限于課本知識,更主要的是心靈的凈化與精神的升華,打破時間空間局限性,以更加適合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進而加強教育資源的共享性與公平性。
(2)慕課。慕課的產生也是思政教育的變革,第一,在思政課程實踐中獲取反饋,不斷更新教學觀念與方法,運用到在線課堂的慕課中去。第二,根據教學真實情況,確定思政課堂實際需求,多名教育專家合作,建設新的思政教學資源,令學生在自主學習時有足夠多的學習資源,如課前教師將導學視頻,利用客戶端傳給學生,學生登錄慕課平臺學習,并與同時觀看視頻的同學或者教師互動,提升師生之間的交流,這也是慕課平臺的優勢。因為課堂中的教學環節已經不只是傳統的傳道與授業模式,還需要學生發揮主體作用,在課堂中不斷提問與回答問題,加大課堂教學深度與學生思維廣度,進而提升教學效果。另外,學生體現在慕課平臺中開展導學活動,可以在課堂中有更多時間與教師討論深層次問題,通過小組或者個人的形式分析問題。總的來說,慕課為“互聯網+”思政教育為課程帶來新啟發,也是當代教育改革的關鍵。
3.2 優化思政教育隊伍結構
當前社會提倡全民教育,并在互聯網環境下,教育對象不斷發生變化,不再局限于學校之中,社會各界人士也通過互聯網獲取信息。所以需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令其重視“互聯網+”思政教育模式,正確引導受教育者,利用網絡拉近師生之間距離,進行平等對話。還通過網絡文化陣地,培育更多新思想、新觀念教育工作者,建設可以充分使用信息技術,并將其運用到傳統教學中的新型教師隊伍。除此之外教師還要掌握一定心理學知識,可根據受教育者心理情況,靈活使用互聯網,令其主動接受教育。
要想建立具有多種能力的復合型教育人才,發揮“互聯網+”思政教育意義,需要從多方面進行,培育出全面發展的人才,借此將教育的主動權牢牢抓到手中。
(1)由專職教師組建教育隊伍。此類型隊伍建設要從下面兩點入手:第一,結合現有學生情況,加強對教師網絡技術的培訓。就當下師生使用網絡的情況分析,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從整體上來說,還落后于學生,因此需要教師隊伍要樹立學習意識,不斷獲取新的技術與知識,主動探究網絡中需要的信息,科學評價篩選,并將收集到的信息運用到實際中,借此豐富“互聯網+”思政教育內容。第二,建立專門負責教師“互聯網+”思政教育工作的輔導團隊。可以挑選一些年齡小、創新能力強并有良好網絡理論與實踐能力的教師,或者利用一些有吸引力的條件,吸引技術人員到教師隊伍中,令其發揮較大作用。
(2)由學生骨干組建兼職隊伍。“互聯網+”思政教育新模式的建立,不但可以構建教師專業隊伍,還需由學生干部組成兼職團隊,要求其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與政治覺悟,可以根據學生個人情況平均分配,令其在良好的社交網絡中了解到其他同學所思所想。并在教師的輔助下,主動承擔網絡信息的收集、匯總與編輯的工作,還可進行網絡維護與網頁制作等基礎內容。例如在網絡中和其他同學交流,通過論壇評論與網絡交流的形式傳遞正能量,既教育別人又升華自己。并能在網絡平臺中出現錯誤輿論時,以同學的視角對其進行網絡引導,其信息更容易被接受。
3.3 提升思政教育隊伍業務能力
“互聯網+”思政教育人員工作環節復雜,所以需要深入了解此虛擬環境特點,建立完整教育機制,并塑造與以往不同的專業素質,進而提升教師業務能力,主要從兩方面做起:一方面,提升教師溝通能力。因為互聯網具有共享性與開放性,當下網民具有價值觀雙重性、政治激進性與文化叛逆性等特點。需要教師隊伍積極參與交互工作。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需要建立在高效溝通基礎上,所以教師隊伍要更加貼近學生網絡生活,把握其思想動態,投其所好,使用生動的網絡語言,有的放矢的靠開展思政教育。[3]另一方面,加強教師基礎智能素質。當代教師的基礎智能素質包括文化理論與網絡操作,教師要先熟練使用計算機,靈活運用多種形式傳播思想政治觀念,將嚴肅的思政內容以各種模式展示出來,更加貼近學生的喜好。另外網絡教學作為一種特殊的活動,“互聯網+”思政教育面對的受眾群體愈加復雜,不但需要教師掌握思政知識,還需有心理學與法學等多種理論知識,借此提升教師智能素質,精準開展網絡思政教育。
4結論
“互聯網+”行動計劃在教育界中的運用,大大提升了教學效率,教師也要順應時代潮流,開展“互聯網+”思政教育活動,幫助學生構建正確三觀,為國家培育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本文系成都文理學院“學生工作創新研究團隊”建設項目的研究成果,成都文理學院資助
參考文獻
[1] 方慶國,田永峰.著力完善“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J].軍隊政工理論研究,2016.17(04):114-116.
[2] 鄧欣欣.“互聯網+”時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常態及新模式探析[J].嶺南學刊,2016(03):40-45.
[3] 劉莉萍.“互聯網+”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研究[J].陜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6(02):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