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摘 要:語文素養內容豐富、涵蓋面廣,從美育滲透的角度出發,闡述了通過讓學生感受祖國母語之美進而愛上語文、體驗語文、提升語文素養的一些有效做法,并在有滋味的教學活動中感受語文教與學的樂趣和幸福。
關鍵詞:語文素養;美育滲透;平臺互動;體驗歷練;習慣美;志趣美;文采美;內涵美
語文教學工作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當你靜下心來細細思忖,原來都是一些點點滴滴,這些點點滴滴帶著暖暖甜甜的味道,沁人心脾、耐人尋味……在點點滴滴中滲透語文素養,在點點滴滴中進行美育,讓祖國的花朵在語文的土壤中慢慢綻放,幸福的園丁,你怎能不留戀、欣賞、呵護、澆水、施肥……
一、習慣美——在預習中培養語文學習的習慣
好習慣、益終生。預習是個好習慣,但難在不能堅持。我用布置預習作業的方式,把預習固定下來,作為新授課前要完成的作業。預習作業的內容通常包括:自讀課文兩到三遍、標出生字詞或抄寫生字詞并注音、解詞組詞、了解課文大意等。預習可安排在家中進行,也可在課堂上進行,這樣就為學習新知識做好了鋪墊,圈定了重難點,使教學任務得到濃縮、教學活動有的放矢。
在我的教學實踐中,哪怕是新接手的一個沒有預習習慣的班級,只要重視預習并堅持指導預習、督促預習、檢測預習、評價預習,不出一學期學生就會形成預習的習慣,當預習變成一種自覺的意識時,說明學生已經愛上了預習。此時課堂教學就有充裕的時間集中在朗讀指導、詞句賞析、語感生成、情態體驗、精神洗禮、主題提煉、寫作技巧、運用積累等一些關鍵點上進行深層次的探究,使教學輕松而有實效。
二、志趣美——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讓學生對語文這門學科感興趣。首先就要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在課堂中,我只要一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就一定會抓住這個契機及時地對孩子進行表揚與鼓勵。其次,我們在課堂中與孩子交流的態度一定要親切真誠,讓孩子感受到老師的和藹可親從而親近老師,所謂“親其師,信其道”是也。第三,采用形象生動的直觀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使用電子白板開展互動教學,不僅老師教得輕松,學生也能輕而易舉地把握教學的重點,突破教學的難點。這就是直觀教學的優勢所在。當然,我們的工作是煩瑣的,精力是有限的,要靠我們每節課自己制作課件,那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我的課件主要來源于網上下載和電子白板中的資源庫,少數可以直接拿來用,多數要結合自己的設想做一些修改,有時也可以自己動手制作一些課件,實現資源的借鑒與共享。
三、文采美——在積累和嘗試中感受語文的魅力
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語文知識博大精深,包羅萬象,學好語文并非一日之功,只有通過長期的積累才能豐富自己的語文素養,只有不斷應用才能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水平。為此,我采用了以下幾種方法和學生一起品嘗語文的味道!
1.勤閱讀,摘抄好詞佳句
閱讀與寫作是密不可分的,強化閱讀訓練,提高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不但要重視課內,還要加強課外的閱讀指導。我要求每個學生每學期看兩本以上的課外書;要求每個學生的書包里準備一本課外書,以便閱讀課或早讀時間閱讀;要求學生每人準備一個筆記本,把所學課文及課外讀物中見到的好詞佳句摘錄下來,并利用早讀和晚上睡前的時間讀一讀。我經常指導學生認真完成課內外閱讀任務,獨立完成閱讀素材后面的練習。對于閱讀能力稍微差點的學生,我讀給他們聽、領著他們讀,讀出韻味、讀出感情,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積累。通過日積月累,不僅學生的筆記本越來越豐富,而且說起話來也能有滋有味。
2.常練筆,積累習作素材
一篇好的文章要有好的素材,好素材來源于生活。因此,我從低年級開始,就要求學生養成寫日記的習慣。首先我讓學生在日記本的第一頁寫上“日記日記,天天要記,一天不記,就會忘記。”的提示語,提醒自己每天寫日記。一開始,學生很有興趣,可時間一長,他們就開始記流水賬了,針對這一現象,我就指定一些內容讓他們寫。如:一年級第一學期寫一句話日記;第二學期寫一段話日記;二年級有時讓學生寫學習收獲,有時讓學生寫讀后感,有時寫觀察日記……有時讓學生隨意寫,想寫什么就寫什么。有些學生寫著寫著沒啥可寫了,我讓學生給老師寫一句話、寫一段話,把想對老師說的話寫下來直接交給老師或夾在作業本中交上來,也鼓勵學生給家長寫紙條,不會寫的字用拼音代替。有些小習作我提前布置下去讓學生觀察幾天或親自體驗一下然后再動筆,如我做的手工、我幫媽媽做家務、今天我值日等,有了體驗,學生便有話可說,有些寫話十分有趣,常常把老師也帶進了童真的世界。
3.建平臺,通過賽訓交流發展學生語感
我為學生創建了QQ交流群、微信誦讀群,鼓勵學生在平臺上曬美文、曬習作、曬自己錄制的朗讀語音,供師生借鑒互評、展開競賽。可以朗誦課內外讀物,還可以朗誦自己的小練筆;可以評價他人、評價自我,也可以評價老師;可以文字評價、語音評價,還可以幫助范讀正音、正調、正語氣,幫助修改習作、咬文嚼字、梳理結構。學生爭先恐后、積極活躍,在感受音韻美的同時,發展了語感、提高了表達和寫作的能力。
總之,形式多樣的閱讀積累成了學生學習語文的重要方法,寫日記、寫紙條、寫人記事等活動成了學生練筆的主要途徑,學生真正感受到了其中的快樂。學會欣賞美文,學會品讀美文,學會把自己的生活、學習和想法真實地記錄下來,不但積累了寫作素材、培養了興趣,還架起了學生和老師,學生和學生,學生和家長之間心靈溝通的橋梁。
四、內涵美——夯實基礎,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必須將基礎訓練落實到位。
1.抓字詞的過關,在生活中感受語文的價值
學習運用語文知識,字詞得先過關。小學階段的識字量非常大,為了幫助學生記憶,我總結了以下幾種識字方法:拼音識字,隨文識字,根據造字方法識字,拆字、猜字謎識字,形近字比較識字,在生活中識字等。特別是在生活中識字甚至比課內識字更生動、更有效,如讓學生輪流發作業,從中認識同學的名字;星期天讓父母帶著上街找漢字,收獲也不小;物品的包裝物上的漢字就更多了,如“蒙牛”“伊利”牛奶、“達利園、上好佳”餅干等。當學生能夠正確地認讀生活環境中的字時,你想象不到他有多么的興奮!我還號召學生在社會上尋找錯別字,收獲很大,而且更有意義,有同學發現某“廁所”寫成了“則所”,某烤餅店的“烤”下面多了一橫……甚至幾個同學一起跑到烤餅店找到老板為他糾錯,果然下午門牌就更換了,學生逢人便說,那份成就感是何等的享受……
學生在字詞數量增長的同時,感受到了成功的快樂,排除了識字阻力,發展了識字的技巧和能力。
2.抓課文的背誦,幫助學生培養語感
教材中所選的文章都是經典的范例,我常常指定背誦篇目、畫出優美句段,采用各種方法進行訂背并進行記錄評比,這是幫助學生提升語文綜合素養的有效途徑。讓學生在背誦、模仿中感受語文的魅力,產生親切感、調動表現欲、感受語文純正的味道。一開始,師生對文本進行解析之后,可能仍有學生似懂非懂,但隨著讀的次數多了就慢慢地體會到了其中的微妙之處,正如古人所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成誦的確是春風化雨般的浸潤和感染。
3.抓寫作方法的滲透,提升表達的藝術
在教學中要注意對文章結構、寫作方法、思想感情、文章主題、修辭手法、句式句型等知識進行滲透,鼓勵學生或口頭表達,或動筆仿寫,或發表自己稚嫩的見解,同時學會傾聽和評價別人的發言,在模仿、表達、交流、思考中慢慢成長。
4.落實課前三分鐘演講,在歷練中成長
每節課前,我都組織學生進行展示性訓練,如站在舞臺上講成語故事、進行主題小演講、朗誦自己的優秀作文等。鼓勵學生前一天晚上做好準備,第二天課堂上競相上臺表演,并將表演情況進行打分,計入學生量化考核表,裝進學生成長記錄袋。通過展示、激勵、再展示的反復歷練,學生從膽小、結巴到流利自如,再到能夠從容應對較大的場面。這便是孩子成長的印記,也是我們從教的旨趣所在。
一個有文化、有內涵、有修養、有情操的孩子誰會不喜歡?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討人喜歡?讓我們開發語文教學傳播美、滲透美、學習美、感悟美、表達美的功能,把語文學習的過程內化為美育教育的過程,在提升語文素養的同時追求真、善、美,抵制假、丑、惡,傳遞正能量……
參考文獻:
[1]康宏東.注重和諧教學 提升語文素養[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9(5).
[2]朱永新.發展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J].創新人才教育,2018(2).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