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鑫
摘 要:一堂成功的語文課教學是一個多元體,其教學節奏具有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諸如抑揚頓挫、起承轉合、輕重緩急、強弱快慢、高低起伏等。它體現在語文教學語言、教學方式、教學內容、教學過程中,而這些節奏因素的靈活運用與處理才提人心神,才給語文課堂注入了新鮮活力。調控課堂教學節奏就成了教師教學的一種藝術表現。
關鍵詞:語文;課堂;教學;節奏
一、教學節奏的基本內涵
所謂節奏,就是客觀事物運動的重要屬性,是一種合規律的周期性變化的運動形式。我國古代的《禮樂記》中說:“節奏,謂或作或止。作則奏之,止則節之。”后來節奏逐漸被沿用到舞蹈、繪畫、書法等方面代指有秩序、有規則、有節拍的合乎規律和富有美感的變化和運動。
語文課堂教學的節奏藝術,關鍵是節奏的調控。要根據學生身心特點、教學實際,對教學語言、教學方式、教學內容、教學過程等進行調控,達到抑揚頓挫、起承轉合、輕重緩急、強弱快慢的節奏效果。因此,調控課堂教學節奏就成了教師教學藝術能力的一種表現。那么,如何實現這種節奏藝術呢?
二、語文課堂教學節奏的表現及實現
1.語文課堂教學語言的抑揚頓挫、起伏有致
一般說,若講解重難點內容,語速要慢,聲音加重。若講解淺顯易懂的內容,則應語速加快,咬字要輕。如有篇文章寫錢塘潮,在“漲潮”部分,用快節奏、高音調,表現驚心動魄的壯美,而“落潮”部分則需用慢節奏、低音調,表現溫柔寧靜之美。又如《十里長街送總理》當人們靜靜佇立在暮色里等待靈車時,用低沉、緩慢、低調的語言,表達了哀痛之情,對學生產生了潛移默化的情感熏陶。
另外,課堂評價學生時要注意方式,多表揚少批評。例如:《再見了,親人》一課,學生聲音洪亮,但缺少感情,教師隨機評說:“讀得真好聽,老師要感謝你的爸爸媽媽給了你一副好嗓子,不過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加能傳情達意了,不信,你試一試!”學生聽了后,感情很是投入。
2.語文課堂教學方式上應動靜結合、靈活多變
教學方式上的“動”是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表現自己”的機會。“靜”是教師有意安排短時間的寧靜狀態,以便讓學生積極動腦,思考問題。
在電影《馮志遠》中,馮老師講《海燕》一文時,他一邊深情朗讀課文,一邊讓學生將教室的窗簾拉平,幾個小組圍成了一個大圈,并且有節奏地大幅度上下晃動窗簾,表示大海上波濤洶涌。另外一些同學則隨之將手中的鐵皮不斷扇動發出刺耳的聲響,表示雷鳴電閃。在這些學生中間一名學生伸開雙臂,上下“扇動”雙臂,彎下或直立身子,隨意跑動,表示海燕在惡劣的環境中不屈不撓,英勇搏擊。使教學雙方在生動的情景中,深刻領悟了海燕的形象。
3.語文課堂教學內容安排應扎實有序、張弛有度
古人云:“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如果進度過快,學生的心理之弦,長時間繃緊,容易疲勞;如果進度過慢,學生思維長時間松弛,會厭倦無聊;如果進度平穩,學生注意力就難以集中,漫不經心。一般說開端應歡快、簡潔,為激發興趣作好準備。
如《食物從何處來》一文,老師從一次早餐導入:“今早我吃了一個燒餅、兩根油條,喝了一杯涼水,后來又吃了一個雞蛋和一個蘋果。”幾句如拉家常的話,使學生心理放松。接著提問:“我吃的都是食物嗎?”懸念的設置,能給學生造成一種緊張心理,此時學生的思維最為活躍,學習興趣濃烈,為下文的學習做好了充分準備。正像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所說,教學的藝術在于激勵、喚醒、鼓舞。
4.語文課堂教學過程的環環相扣、波瀾起伏
在教學過程中,忌“滿堂灌”, 忌“平分秋色”,必須尊重教育規律,處理好師生教學關系,注意行進快慢,強度大的思維訓練,要放在學生最積極的時間進行。如教學《皇帝的新裝》一課時,在學生充分預習的基礎上,可提煉一個問題作為分析的主線:“一個
的皇帝”,就能觸及皇帝的靈魂深處。教學中設計一個關乎全文主旨的話題,能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
教學內容的設置還要注意階段性、層次性,波浪式地向前推進。如《沁園春·雪》一詞的教學,先讀詞,交代詞的創作背景,進行準確客觀的介紹,且要放慢節奏,講深講透,達到短文長教的目的。再明晰詞的主線,狀景、論人、抒懷。接著研讀全詞,評析關鍵句段。發揮聯想與想象,學生完全動了起來。然后深挖主題,進入了重難點。這樣環環相扣、輕重交叉推進,學生不畏難,有興趣。可見,只要教者精心布局,確定鋪墊的、高潮的、提升的部分,才能增強課堂教學的藝術效果。
總之,把握語文課堂教學節奏藝術是教者綜合素質的體現,需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實際,不拘一格,靈活運用,創設情景,激發興趣,運用得當,課堂將充滿精彩。所以,我們應把語文課堂教學節奏看成一門藝術,并切實發揮其在教學中不可忽視的作用。
編輯 李博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