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兆成 卞志強 翟世偉
在探索小學校園足球課程體系建設的實踐工作中,融入STEM教育,無疑是一種創新。教育只有注入思想才會熠熠生輝,才會實現價值。新時代對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必然會要求教育做出相應調整,要有新的符合時代實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在對教學實踐和研究工作的思考中,我們對于小學校園足球課程體系建設的認識更加全面深刻,對于時代背景下的主流教育思想和理念的認知也更加深入,甚至有些觀點走到了國內研究的前列。從STEM教育到STEAM教育,再到項目式學習和教育生態的研究,我們的教學研究從理念貫徹、方法探索,到理論研究,在一系列的思考和實踐之后再將研究鎖定到教育氛圍即教育生態的研究。
近三年的小學校園足球課程體系建設實踐與研究探索,我們對教育事業有了深刻的認識,現整理總結如下,與大家分享,以期為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和進一步深化教育改革貢獻微薄之力。
一切教育理念和思想都需要一定的教育生態,不可脫離,也脫離不了。教育生態學運用生態學方法研究教育與人的發展規律,其初衷是從社會的自然生態角度探討兒童行為的發生、發展特點與教育的關系問題。從STEM教育,到STEAM教育,再到PBL,然后到當前的STEM教育生態研究,這是我們做研究一步步逐漸清晰的研究歷程,而這又與當前教育理念的發展熱點相契合。任何教育理念和思想都要有符合其發展的教育生態,脫離了教育生態而單純地提往往會成為一個“口號”,落實到實踐中的工作也往往沒有明確目標,而導致難以持續,感覺什么熱就做什么,一個學校做,很多學校都會做,就像市場調控下的經濟生產一樣,失去了宏觀調控,資源總是流向熱點。而教育卻要十年耕耘,幾十年鑄劍,靜待花開,才會最終獲得真正有價值的成果和經驗,呈現教育價值,要知道教育是推動社會發展具有主導性和積極性的重要因素。小學校園足球課程體系建設同STEAM教育和PBL等都是一樣的,要系統思考整體的教育生態圈的頂層設計,關注點不應該僅局限在具體課程體系和教學范式上,更應該理性認知教育生態環境和教育生態學的基本原理(限制因子定律、耐度定律、最適應度原則、花盆效應等)在整個教育教學實踐中起到的重要意義,只有這樣才能使得所有教育理念和思想的實踐最高效地呈現其推動社會進步和促進人類發展的價值。
實事求是,活學活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才是認知世界最根本的方法論命題,教育尤甚。信息時代讓所有的創意和堅持都有了于大千世界綻放的機會,就像是金子總會發光一樣,教育需要一種執著的堅持,隨著歲月的洗禮,對教育的真誠和執著總會在大眾視野之下閃爍,讓人們為之驚嘆,但隨后“仿制創意”總會蜂擁而至。這讓思考和積淀的思維方式從當前教育研究方法中消失,很多教育教學活動流于形式,不求深入、但求豐富,人有我亦有、人專我更全,就像一位專家吐槽學校特色選修課似的,有一所小學介紹自己學校特色時介紹說自己學校開了300多門特色選修課,專家反問:“學校有多少老師,學生有多少節課,如何再不影響常規教學基礎上完成這300多節特色選修課呢?”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才是教育教學工作的根本,當今時代不乏創新創意,教育教學既要抬頭看精彩,又要低頭想自知,活學活用,厚積薄發才是教育事業最該有的工作方式。
教育要時刻保持導向敏銳性,不是隨波逐流,而是御勢而為。有了好的頂層設計,再有了完善的工作方法,就需要保持高度的教育導向敏銳性了,這種導向敏銳性不是對于教育理念和教學范式而言,而是人才培養標準的敏銳性,就如21世紀核心人才素養的提出就應該第一時間落實到教育教學實踐工作中。要明確時代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如何培養這樣的人才,這是教育教學的根本初衷。在小學校園足球課程體系建設實踐中,從一開始為國家培養足球精英的定位轉移到為了祖國培養足球人口,再到現在為未來發展培養健康的、具有完善人格、全面發展的小學生的認知,就是在保持教育教學工作高度導向敏銳性的基礎上做到的,教育教學絕對不能滯后于社會的需求、祖國的需要。教育是最廉價的國防,更是社會發展的人才永動機,唯有教育興盛、與時俱進才能保持祖國長盛不衰,永續發展,從這個角度而言教育才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硬核。
理論是一切實踐的動力源,而系統的一貫的全面的工作體系才是最該有的工作方式。小學教學最多的是實踐工作,而實踐與理論的關系到底是什么關系?很多小學教師做研究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們缺乏理論知識,在整個校園足球課程體系建設的三年研究周期中,明確了實踐和理論的關系,實踐是我這樣做了,而理論是為什么這樣做,這樣做會預見到什么。這就像一個系統,理論是整體框架和方向引領,就像水渠一樣,實踐就像水渠里的水,只有有了水渠,水才會流淌起來,才會知道流到哪里去。教育生態的思考正好佐證了這一點,整個三年的研究思維軌跡也同樣是最好的證明:從STEM教育理念和課程體系建設開始,深入研究后,發現STEM教育是最需要深入剖析的學習內容,然后再發現PBL,到最后的STEM教育生態。從實踐層面來看,從校隊建設工作,到選修課、普修課,再到主題定制課程,最后形成系統的F-GOE-C課程體系,再到現在的足球學院和家校共育共同體。正是理論學習的深入開拓了研究的思維深度和廣度,使教育教學實踐工作趨向系統化、全面化,而所有的工作系統化、全面化之后就會形成特色和品牌,最終形成一貫化的常規工作流程。
參考文獻:
[1]李娟,吳友良.“校園足球”背景下小學足球課程的設計研究[J].體育師友,2017,40(5):18-20.
[2]李剛,呂立杰.構建公平而有質量的STEM教育生態:《制定成功路線:美國的STEM教育戰略》解讀及啟示[J].中國電化教育.2019,7,(390):99-106.
[3]蔣家傅,張嘉敏,孔晶.我國STEM教育生態系統與發展路徑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7,27(12):31-37.
編輯 李博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