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鈺
摘 要:小學數學課程中,圖形與幾何教學是比較重要的一部分內容,通過圖形與幾何教學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形成數學思維,發展空間想象力和思維能力,構建空間模型,促其萌生愛學善思的探究萌芽,為后續的深入學習鋪路搭橋。
關鍵詞: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策略;思維;能力
小學數學與其他學科相比,更注重抽象思維,這對于處于感性認知階段的小學生來說,培養他們的數學思維和習慣至關重要。其所包含的幾何直觀、空間觀念、推理能力等是數學的核心理念。數學教學旨在培養學生的抽象和邏輯思維能力,作為培養學生數學思維和數學能力的初始階段,小學數學課堂上要展現教學智慧,通過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通過多元方法滲透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生對空間知識的認識,形成數學思維,發展空間想象力和思維能力,構建空間模型,促其萌生愛學善思的探究萌芽,為后續的深入學習鋪路搭橋。
一、智慧設計情境,營造良好教學氛圍
“我講你聽”的傳統教學模式已經一去不復返,新課改下,對于教學的有效性研究從未止步,教師的教學觀念也需要不斷緊跟發展步伐進行改變。在進行圖形與幾何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智慧體現在方方面面,不論是預習任務布置以及備教材、備學生,還是具體的上課環節,處處閃現的都是教師的教學智慧。
如,教學“圓的認識”一課,為了能夠讓學生集中注意力,順利進入到對新知的學習中,教師在導入環節創設情境時看到,上體育課的學生正在操場上打籃球,教師就地取材,“同學們看看窗外,二班男生打籃球打得多熱鬧呀。籃球是什么形狀的?有什么特點?生活中還有哪些圓形的物品?”學生紛紛伸著腦袋觀看窗外,一邊告訴教師“籃球是圓的”,一邊憑著自己的認識,說著圓的特點,教師根據學生對圓的認識,順勢又提出問題:“那么,你們會打籃球嗎?哪一位同學能給大家介紹一下籃球場中間的圓是做什么用的?”這一問題立刻吸引了學生,一些喜歡籃球運動的學生私底下悄悄交流起來。教師微笑著鼓勵其中一位給大家講一講,其他學生都很認真地聽這名學生講解籃球場中間的圓的作用……上課伊始,教師利用創設生活情境,學生調動已有生活經驗,看到“圓形”物品自然很熟悉,同時,層層遞進,在良好教學氛圍之中,引領學生認識圓的普遍存在性以及逐步引領學生層層深入更為全面地認識圓,如借助問題情境的創設,讓學生從基本特點認識到圓的各點的均勻性和廣泛對稱性等。學生在無形的牽引下,順利進入到教學情境之中,調動自我的數學思維,跟隨教師的指點,走進“圓”這一幾何圖形的認識世界中,主動建構圓的空間模型以及知識體系。
二、凸顯學生主體,提供充足探究空間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圖形與幾何教學中,教師除了利用智慧引領學生從易到難、由淺入深地觸摸到數學知識的“全貌”,還要給予學生充足的思考以及探究的空間和時間,讓學生通過自我思考以及獨立探究,體現個人學習的獨立性,強化數學思維,獲得數學技能。對這部分教學內容的學習,需要學生從感性認知到理性認知的轉變與過渡,從直觀感知到的圖形,上升到通過想象力抽象建構模型。這一過程是循序漸進的,要讓學生自覺主動地投入到對圖形與幾何知識點的理解“揭秘”中,才能夠逐漸形成一定的數學思維和邏輯能力,解決數學問題。基于學生的獨立思考結果,組織生生之間進行交流,表達自己解決問題的思路,進一步促進學生主動探索,從而不斷觸摸到教學真諦,掌握數學知識和基本技能。仍然以“圓的認識”為例,有教師引導學生利用提前準備的工具,動手操作創造圓,探索圓的特征。有的學生倒扣紙杯畫圓,有的用三角板的空心部分等,圓畫好后,按照教師的指導,剪下圓形,沿著不同方向反復對折,學生認真對折后,教師問“有什么發現嗎?”學生親手操作實踐,觀察到“所有的折痕都是相交于一點。”由此,教師告訴學生這就是圓點,一般用字母0表示,之后,教師讓學生自學課本,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學生先創造圓有了感性認識,又自學各部分,生生之間進行交流,從而漸次建立了正確而又完整的圓的概念。從實踐操作到自學課本指導交流以及小結匯報,都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空間,這期間,教師做到恰當點撥,大部分時間留給學生自由學習創造和思考問題,從而整理自我的認知,理清思路,最終形成抽象概念。
三、利用教學手段,降低學生認知難度
圖形與幾何教學作為數學課程中重要的一部分,因為比較抽象,學生學習起來比較困難,要將這些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為學生樂于理解的感性的、具體生動的、形象的知識,教師就需要多根據教學內容,采用適宜的教學手段,降低難度,引導學生更為容易地習得知識。圖形與幾何盡管表面看,學生對無論是正方形、長方形還是圓形都有所了解,但是涉及具體的概念和公式的理解就存在一定難度。如,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師制作了多媒體課件,通過長方體六個面的展開動態過程,使得學生建立的抽象思維過程被直觀地展現出來,通過課件,學生可以觀察各個面展開與立體圖形之間的相互聯系,能夠對展開各面面積和原來長方體的長、寬、高之間的聯系順利建模,長方體表面積概念從而可以清楚獲得。由抽象轉化為形象,再由形象轉化為抽象,這一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使得學生對圖形與幾何的知識理解更為透徹,并知曉概念、公式形成的來龍去脈。
可以說,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教學策略,是通過實際教學來檢驗其是否有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有效的教學與高效的課堂真正落實落地。
參考文獻:
[1]余淑文.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的有效教學策略[J].華夏教師,2018(6).
[2]廖雪花.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的有效教學策略分析[J].中國農村教育,2018(2).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