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摘要】目的 探討分析消化內鏡治療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取我院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106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為研究的對象,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3例。對照組選擇常規藥物對患者進行治療,觀察組采用內鏡下止血的方式對患者進行治療。結果 將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進行對比,觀察組所得數據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出血量少與對照組,兩組數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綜上所述,將消化內鏡應用到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治療中,能夠改善患者預后,治療效果好,安全性高,有非常高的應用價值,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關鍵詞】消化內鏡;上消化道出血;臨床治療效果
【中圖分類號】57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28..02
消化道出血在臨床當中十分常見,它屬于一種急癥消化系統疾病。其中,腸、胃以及食管為上消化道常見的出血部位。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十分復雜,并且發病突然,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隨著臨床內鏡技術的提高,內鏡治療有了較大的進步。本文將對消化內鏡治療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臨床效果進行分析和探討。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我院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106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為研究的對象,按照隨機分配的方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53例)和對照組(53例)。其中,觀察組男29例,女24例,年齡22~65歲,平均(42.6±5.3)歲;對照組男27例,女26例,年齡21~63歲,平均(44.6±4.5)歲。兩組在性別以及年齡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采用常規藥物治療
治療前,禁止患者進食,建立靜脈通路進行補液,在100 mL 0.9%氯化鈉注射液中加入40 mg奧美拉唑。在20 mL 0.9%氯化鈉注射液中加入100 μg醋酸奧曲肽注射液。藥液配制好后給患者進行靜脈滴注。每天滴注兩次,連續治療3天。
1.2.2 觀察組在內鏡下進行止血治療
(1)對患者進行減壓處理,減少胃腸道的壓強,確定出血部位以及出血情況。
(2)噴灑凝血酶在于出血部位,同時采用去甲腎上腺素進行止血。如果止血成功,可以取出消化內鏡。若依然出現出血情況,則加大凝血酶的劑量,劑量不超過2000 U[1]。
(3)若患者為胃黏膜糜爛性出血,則要進行高頻電凝止血,以冰水清洗胃部,注射1:10000的腎上腺素,出血停止后將注射針拔出。
1.3 觀察指標
顯效:患者接受治療后,大便隱血實驗陰性,無嘔血的現象出現,胃管內引流液清亮透明,患者未見低血壓癥狀。
有效:大便潛血有所改善,嘔血現象減少,胃管內引流液顏色變淡,患者仍出現低血壓癥狀。
無效:大便隱血實驗陽性,嘔血情況依然嚴重,甚至發生血液循環衰竭。
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利用統計學軟件SPSS 20.0對數據進行統計并加強分析,用(x±s)表示計量資料,組間差異用t進行檢驗,用(%)表示計數資料,組間比較用X2檢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
將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對比,對照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84.91%,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4.34%,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兩組數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情況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止血時間、退熱時間和出血量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的止血時間、退熱時間和出血量,觀察組的止血時間為(15.31±2.22)h,對照組的止血時間為(23.53±3.47),觀察組用時少于對照組。觀察組退熱時間為(23.53±5.49)h,對照組退熱時間為(31.54±6.37)h,觀察組用時少于對照組。觀察組的出血量(287.6±17.7)mL,對照組的出血量為(30.5±10.8)mL,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通過消化內鏡,能夠直觀地觀察到患者消化道上的出血點,從而可以針對不同的出血點選擇不同的方式進行處理,在進行治療后,通過內鏡觀察出血點已經停止出血,經確認后退鏡,能夠起到及時觀察止血效果,防止再次出血[2]。本次研究發現,將消化內鏡應用到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治療中,能夠減少患者的創傷,快速地對患者進行止血,減少退熱時間,提高上消化道出血治療效果,有利于患者恢復身體健康。
綜上所述,將消化內鏡應用到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治療中,能夠改善患者預后,治療效果好,安全性高,有非常高的應用價值,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張翠祿,周國永,陳橋清.消化內鏡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效果[J].中國當代醫藥,2017,6(2):107-109.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