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繼文
(山東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濟南 250358)
從實踐上說,新中國70年的歷史性變革,就是黨帶領人民開創、堅持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逐步實現國家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從新中國到新時代,70年的偉大實踐有明確的指導思想、奮斗目標和主題主線,有內在的發展邏輯,生動展現了中華民族從貧窮落后到繁榮富強的奮斗足跡。
自鴉片戰爭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世代中國人的夙愿,是中國歷史變革的總目標、總趨向。中國共產黨成立前,幾代仁人志士曾嘗試多種社會變革方案,都因沒有先進政黨領導和科學理論指導而失敗了。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指南,發動人民進行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徹底革命,揭開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篇章。
在黨的領導下,我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和成立新中國,確立社會主義制度和建設社會主義,實行改革開放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幾場先后相繼、具有內在聯系的偉大的歷史變革,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艱難歷程中的里程碑。新中國成立標志著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中國獲得獨立了,這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政治前提和政權保障。確立社會主義制度是實現現代化的制度保障,意味著中華民族要沿著社會主義方向實現偉大復興。而找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進入新時代,則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輝煌成就。
新中國底子薄、起點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極其艱難復雜的歷史大變革,面臨一系列矛盾和挑戰。從變革進程說,首先要擺脫貧困,逐步實現現代化、建設現代化強國,這是一個長期過程,必須有計劃、分步驟推進。從變革內容說,既要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使中華民族發展起來,又要參與世界現代化、全球化,妥善處理與世界的關系,應對外部環境影響。從變革途徑說,需要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復興道路,堅持和平發展,同時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70年來,中國共產黨人在不同階段提出奮斗目標和任務,制定正確路線和政策,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認識愈益深化,信心愈益堅定,行動愈益自覺。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開啟了中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征程。堅強有力的共產黨和人民軍隊的發展壯大,新型人民政權的建立,新民主主義經濟社會變革等,都是現代化的重要條件,是中國從傳統社會走向現代社會、追趕世界現代化潮流的強大力量。新中國成立前夕,深知“落后就要挨打”道理的毛澤東和黨中央就提出把黨的中心工作由革命轉向建設,將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1953年提出的過渡時期總路線,堅持將國家工業化與社會主義改造并舉的方針。1954年6月,毛澤東提出:“我們的總目標,是為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斗。”(1)《毛澤東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9頁。他也稱這是“我們的總任務”。(2)《毛澤東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0頁。1955年3月,他指出用幾個五年計劃在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社會,用50年時間把我國“建成為一個強大的高度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國家”。(3)《毛澤東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90頁。1956年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后,毛澤東提出要走一條具有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盡快改變國家“一窮二白”的面貌。1964年召開的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提出分兩步走實現現代化目標,“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的現代化的強國。”(4)《毛澤東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1頁。當時毛澤東和黨中央規劃的現代化藍圖主要是“四個現代化”,即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和科學技術現代化。這些思想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啟迪。盡管后來的建設和探索出現了失誤,但毛澤東帶領人民捍衛了國家獨立,發展了經濟、文化和軍事工業,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獲得了世界政治大國地位,為國家富強奠定了物質技術基礎,為后來的探索積累了經驗,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占重要地位。
實行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和黨中央帶領人民一心一意搞現代化建設,成功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使中華民族快步走向富強。1987年6月,鄧小平指出:“我們要趕上時代,這是改革要達到的目的。”(5)《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2頁。后來他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集中力量搞四個現代化,著眼于振興中華民族。沒有四個現代化,中國在世界上就沒有應有的地位。”(6)《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7頁。他確定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思想和奮斗目標,制定“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提出到21世紀中葉分三步走基本實現現代化的“三步走”戰略,科學回答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領導我國快速走向了世界、趕上了時代。黨的十五大,鑒于“三步走”戰略中的前兩步目標已提前實現,對原來設想的第三步戰略分三步做了新的規劃:“展望下世紀,我們的目標是,第一個十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二○○○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經過十年的努力,到建黨一百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紀中葉建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7)《江澤民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頁。在這次大會上,江澤民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論述黨的崇高歷史責任和改革開放的光明前途。他帶領黨和人民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和綱領,深化改革開放,實行科教興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依法治國方略等,成功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21世紀。黨的十六大宣布:“我國勝利實現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標,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8)《江澤民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42頁。大會提出21世紀頭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目標,強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十六大以后,為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要求,胡錦濤和黨中央提出和貫徹科學發展觀,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奮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好發展。
黨的十八大提出“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明確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新內涵,我國現代化建設進入新階段。十八大以后的一段時間,習近平總書記在一些重要講話中,系統提出和闡發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重大戰略思想。他深情回顧中國夢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總結中華民族尋夢、圓夢的經驗教訓,謳歌過去、展望未來;他透析中國夢的本質,把握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的內在一致性,引導人民獻身國家夢、民族夢,在奮斗中追求個人夢,展示個人價值;他強調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為人民造福;他還指出中國夢與世界各國的夢是相通的,需要與世界各國合作、互鑒來實現。(9)參見《習近平論治國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38-57頁。這些豐富深邃的思想,以中國話語、中國風格生動表達了中國人民的共同利益和美好向往,使中華民族的強烈愛國主義意識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鼓舞斗志、激發熱情,在國內外產生了熱烈贊揚。中國夢思想對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起到積極的感召和指引作用。十八大以后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我們越來越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黨的十九大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是堅持和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任務。大會提出依靠 “四個偉大”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還對實現偉大夢想的戰略步驟作出安排,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分兩步走到本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就更加緊密地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相貫通,將新時代黨和人民的長遠目標與眼前任務相結合,是對新中國成立以來黨關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戰略的新發展。
70年的歷史性變革和建設一脈相承、繼往開來,都是實現民族復興偉業的一部分。70年來,黨和人民從不動搖偉大夢想,又立足現實,先后完成階段性目標,一茬接著一茬干,根本改變了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命運。新中國成立前中華民族任人宰割,新中國成立時國家一窮二白。“現在,我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制造業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商品消費第二大國、外資流入第二大國,我國外匯儲備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國人民在富起來、強起來的征程上邁出了決定性的步伐!”(10)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1-12頁。經過幾十年奮進,中華民族昂首闊步走在世界民族之林,走近世界舞臺中央。
各國社會歷史條件和基本國情不同,實現現代化的道路就不同。世界上一些國家因為找不到正確道路,發展不起來,或在發展中陷入困境。新中國70年之所以能夠取得輝煌成就,根本原因是黨帶領人民經過艱辛探索,成功開創和堅持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黨和人民90多年奮斗所取得的根本成就,是改革開放40多年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因此也是新中國70年歷史性變革的主題。新中國70年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就是探索、發展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
中國共產黨成功開辟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領導艱苦卓絕的革命事業取得勝利;成功找到社會主義改造道路,為建設新制度、新社會、實現現代化創造了優越條件。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毛澤東開始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但在探索中受到重大挫折,使黨和國家事業受到嚴重損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帶領人民在改革開放中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使中華民族大踏步趕上了時代。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帶領人民堅持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開創新時代、奪取新勝利,中華民族從富起來走向強起來,我國成為引領時代的強大力量。事實充分證明,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僅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偉大實踐的產物,還與近代以來的歷史變革乃至整個中華文明歷史演變有密切關系。它是中華民族在長期求獨立、發展和復興進程中,付出沉重代價、經過反復比較后作出的鄭重選擇,是中國歷史發展進步的必由之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在改革開放30多年的偉大實踐中走出來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多年的持續探索中走出來的,是在對近代以來170多年中華民族發展歷程的深刻總結中走出來的,是在對中華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1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39-40頁。即是說,獨特的歷史和現實條件,決定了這條道路具有歷史必然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涵蓋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和方略,堅持“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依靠人民、團結奮斗,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等內容。這條道路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和社會主義發展方向,扎根中國大地、適合中國國情、順應時代要求,不斷改革創新,具有獨特優勢和強勁活力,有助于國家興旺發達和民族振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獨特優勢和生命力至少表現在如下方面:
第一,堅持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加強黨的先進性和執政能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12)《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0頁。中國共產黨是人民的先鋒隊、堅強領導核心,是中華民族的主心骨。在70年艱苦奮斗中,黨始終堅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保持嚴明紀律和優良作風,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克服一個個艱難險阻、創造一個個奇跡。在開創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上,中國共產黨始終是中流砥柱。面對紛繁復雜的國內外形勢和艱難建設任務,黨堅持將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有機結合,將推進自我革命和偉大社會革命有機結合,著力加強黨的先進性、純潔性和執政能力建設,把握黨的建設和執政規律,永葆旺盛戰斗力。在當代中國,黨所發揮的指引前進方向、凝聚黨內外力量、保持政治和社會穩定、推進改革開放等方面的作用,是任何其他力量取代不了的。這是實現國家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前提條件。“歷史已經并將繼續證明,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民族復興必然是空想。”(13)《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6頁。
第二,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依靠發展推動社會文明進步和現代化進程。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和黨中央一直強烈希望中國盡快發展起來,甩掉貧窮落后的帽子。這既是為了振興中華民族、造福中國人民,也是為了對人類做出更大貢獻。進行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的變革,提前向社會主義過渡,提出向科技進軍、實現現代化,以蘇為鑒、走自己的建設道路,都是為了加快發展步伐。甚至在突出階級斗爭的時候,毛澤東還強調抓革命、促生產。由于歷史的局限,毛澤東沒有找到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片面強調變革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突出階級斗爭,背離了發展規律。如鄧小平后來所說:“不是說他不想發展生產力,但方法不都是對頭的,例如搞‘大躍進’、人民公社,就沒有按照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辦事。”(14)《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6頁。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們黨總結歷史經驗,明確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和主要矛盾,牢固確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路線,把發展作為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尊重發展規律,正確處理有關改革的一系列重大關系,激發發展動力,完善發展布局。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貫徹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建立新經濟體系,提高創新發展能力,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益和更可持續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人民生活大幅度改善,社會安定團結,綜合國力和競爭力跨上新臺階。這為國家強盛奠定了堅實物質基礎和社會基礎。廣大人民從發展中得到實惠,自覺擁護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第三,尊重人民主體地位,依靠人民力量搞建設。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是中國共產黨的本質特征。我們黨歷來堅信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都要獨立自主,走自己的道路,依靠本國人民力量。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和法治,實行社會公平正義,說到底是為了反映人民意愿、維護人民利益。改革開放后,鄧小平一再指出,社會主義優越性的根本表現是大力發展生產力,不斷改善人民生活,最終達到人民富裕、國家富強。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貫徹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使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并把民生建設放到現代化建設的突出地位,使人民權益和利益得到切實滿足。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徹共享發展理念,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斷推進社會公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人民”一詞反復出現,足見我們黨對人民中心地位、人民主體、人民力量、人民民主、人民利益的高度重視,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的鮮明特點。堅持以人為本、以人民為中心,找到了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深厚力量源泉,是中國快速發展、國泰民安的秘訣之一。
第四,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堅定走科學發展、和平發展道路。鄧小平指出:“我們搞的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不斷發展社會生產力的社會主義,是主張和平的社會主義。只有不斷發展社會生產力,國家才能一步步富強起來,人民生活才能一步步改善。只有爭取到和平的環境,才能比較順利地發展。”(15)《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28頁。就是說,對內發展、對外和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主要目標追求。為了更好地發展起來,他帶領黨和人民在國內實行改革創新,對外實行開放,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他還強調,建設社會主義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黨的十六大以后,黨中央明確提出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對內走科學發展道路,對外走和平發展道路,與世界各國共享發展機遇、共同迎接挑戰,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全人類發展,建設普遍繁榮、和諧的世界。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一方面高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旗幟,建設現代化國家;另一方面提出建立新型國家關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內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為總依據,獨立選擇本國社會制度、發展模式和價值觀念,加快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建設創新型國家,同時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國家發展既有活力又穩定有序。對外我國不斷擴大開放,積極參與全球發展和全球治理,樹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16)《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6-47頁。堅持這樣的發展道路,使我們能夠充分利用本國資源和人力物力,集中力量發展自己,還能夠利用世界文明成果和有利條件加快發展,并為解決人類和平與發展問題貢獻中國力量、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依靠改革開放開創的,又是在深化改革開放中拓展的。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沒有中國富起來、強起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次偉大革命,正是這個偉大革命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飛躍!”(17)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4頁。“40年的實踐充分證明,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18)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9頁。
改革開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突出特征,其實質是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后,還要不斷變革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部分環節和方面,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恩格斯早就指出:“所謂‘社會主義社會’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應當和任何其他社會制度一樣,把它看成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1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3頁。當代社會主義實踐證明,改革開放是解決社會主義基本矛盾、煥發社會主義生機活力的必然選擇,是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偉大社會革命。只有通過不斷改革開放,各國社會主義事業才能找到正確發展道路和體制模式。在改革開放中,我們不斷深化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形成發展、不斷開創新局面。
上世紀50年代,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前后,毛澤東和黨中央就認識到改革的必要性。新中國成立后,由于缺乏經驗,我國學習蘇聯模式搞建設。當時,社會主義國家執政黨普遍認為,蘇聯模式是社會主義的樣板,各國要按照蘇聯經驗搞社會主義,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結果在建設中都出現一些矛盾和弊端。斯大林逝世后,尤其是蘇共二十大后,蘇聯開始改革在戰爭年代形成的高度集權的體制模式。在這種背景下,毛澤東提出以蘇為鑒,總結、汲取蘇聯的經驗教訓,摸清本國國情,制定我們的路線、方針和政策,“進行第二次結合,找到在中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正確道路。”(20)《毛澤東傳(1949-1976)》(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506頁。1956年4月,他在《論十大關系》中提出了關于正確處理我國建設中十大關系的著名論斷;同年9月召開的黨的八大,進一步提出一些閃光的建設思想。如在經濟上,正確處理工業、農業和輕工業的關系,堅持“三個主體、三個補充”的思想;在政治上,強調堅持黨的集體領導,走群眾路線,發展民主,反對突出個人作用;在文化上,堅持“雙百”方針和“二為”方向,繁榮科學和文藝事業。這是以蘇為鑒、獨立探索本國建設道路的重要成果,也是新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改革嘗試。更可貴的是,1957年2月,毛澤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中,創造性提出和闡發了社會主義基本矛盾理論以及兩類矛盾理論,初步科學揭示了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性質、特點和解決途徑,強調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是黨和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這是實行社會主義改革的重要理論依據,指明社會主義制度能夠依靠自身力量不斷解決矛盾、推動發展,在世界社會主義歷史上有開創意義。后來,在總結“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的教訓時,毛澤東在我國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社會主義所有制、分配制度、商品經濟等問題上又提出一些符合實際的思想。可惜,后來這些珍貴思想沒有堅持下來,黨在社會主義建設上犯了嚴重“左”的錯誤,不僅沒有突破蘇聯模式,還導致思想、體制僵化,經濟社會發展停滯,人民生活長期貧窮,國家封閉落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夕,鄧小平尖銳指出:“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21)《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0頁。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改革開放中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加快發展,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領導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總體思想,是當代中國的基本國策。在這個問題上,鄧小平的偉大創新是將社會主義制度與建設社會主義的具體做法區分開來,指出:“社會主義制度并不等于建設社會主義的具體做法。”(22)《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0頁。他將社會主義制度區分為基本制度和具體制度(體制),認識到在社會主義條件下還要改革各項具體制度,建立充滿生機活力的體制機制,為發展注入活力。這就為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大膽改革陳舊的計劃經濟體制和其他方面的體制,提供了思想依據。鄧小平提出了一系列改革開放的重要原則和思想,比如改革是一場深刻全面的社會變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又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改革開放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有利于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改革開放的目的是為現代化建設創造有利條件,各項改革開放都要有利于國家穩定和發展;改革也是開放,中國實行國內國際兩方面的開放;改革開放要從中國實際出發,堅持“三個有利于”標準。他帶領黨和人民實行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的全面改革,破除計劃經濟的弊端,形成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充滿強大生機活力。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出和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實行依法治國方略,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把我國改革開放推進到新階段。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進一步完善改革開放的措施。通過改革開放,我們革除了蘇聯模式帶來的弊病,建立起有中國特色、符合時代要求、有利于發展的嶄新體制,釋放出巨大發展活力,標志著當代社會主義發展到一個嶄新階段。特別是,徹底破除計劃經濟體制的嚴重束縛,將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體制結合起來,建立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社會主義,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創舉。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改革開放進入全面深化、制度定型的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23)《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512頁。全面深化改革的突出特點,是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在經濟體制改革中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在政治體制改革中全面從嚴治黨、依法加強對權力的監督和制約,在文化體制改革中處理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關系、繁榮社會主義文化,在社會體制改革中推進民生建設、維護社會公正正義,在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中加強生態保護力度、發展生態經濟。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同時,對外開放邁出新步伐,加大與國際、地區經濟貿易組織的合作,實施“一帶一路”倡議,推進自由貿易區建設,積極主動參與全球治理等。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中,黨中央提出一系列新思想,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尤其是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貫徹新發展理念,建立新經濟體系,加強黨的先進性、純潔性建設和執政能力建設等。更好地推進全面改革開放,也是十九大的主要精神。
改革開放是黨領導的新中國70年歷史性變革的精彩篇章,是為了完善社會主義制度,而不是為了削弱、否定社會主義制度。堅持社會主義原則和方向,又不斷深化改革開放,才賦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獨特優勢和強大活力。我們的改革開放是有界限、有定力的,是以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為前提的,“該改的、能改的我們堅決改,不該改的、不能改的堅決不改。”(24)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25頁。動搖了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就會走上邪路,更談不上發展。改革開放之所以能夠產生強大動力,是因為它解放思想、解放生產力,推進了理論和實踐創新,激發經濟社會的生機活力。改革開放的靈魂是創新,包括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等。創新是社會發展進步、國家強盛的不竭動力,是黨的先進性的重要表現。因循守舊、封閉保守,社會主義就沒有發展前途。通過不斷深化改革開放,我們立足中國國情,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把握時代發展大勢,吸取了人類文明成果,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
新中國70年歷史性變革的實踐不是自發的,而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偉大創造。“結合”原則是黨的思想路線的本質要求,也是貫穿這70年的基本經驗。在實現“結合”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創造性以馬克思主義解決中國問題,又以獨創性經驗和理論豐富發展馬克思主義,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因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是根植于中國大地、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的科學社會主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25)《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118頁。這一精辟論斷指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性和自覺自信,蘊含著新中國70年歷史性變革的內在邏輯。
在黨的歷史上,毛澤東首創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創造性解決中國革命問題。他糾正黨內長期盛行的本本主義、教條主義錯誤,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創造性運用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中,找到了正確的革命道路和理論,創立了毛澤東思想,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在新中國建設時期,他仍然強調堅持這一指導原則,但由于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實際的理解有片面性,沒有“結合”好,沒有找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理論,遭受了挫折。實行改革開放后,鄧小平繼續強調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堅持和運用毛澤東思想實事求是的精髓,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他從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科學理解馬克思主義,以新的觀點深刻揭示社會主義本質,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我國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新的理論指南。所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依據。(26)《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2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繼續推進理論和實踐創新,發展21世紀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他著眼于我國發展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方位,深刻解答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重大歷史課題,創立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形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又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和時代特色。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主要是指堅持了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社會主義價值目標,堅持了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堅持了馬克思主義對意識形態的指導,堅持了黨的領導和人民當家作主,堅持了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堅持了獨立自主的內政外交政策等。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不是別的什么主義。”(27)《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109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鮮明特色,主要是指立足中國情況、時代發展趨勢,將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與當代市場經濟、民主法治、先進科技文化、經濟全球化、中華優秀文化相結合,深化了對落后國家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形成了當代中國科學社會主義新形態,找到了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發展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現實路徑。從歷史到現在,中國有自己特殊的國情和發展基因。古代中國是世界文明大國,近代以來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沒有經歷資本主義獨立發展階段,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經過新民主主義走上社會主義道路。這就必然要將科學社會主義中國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是近現代中國歷史,尤其是新中國70年歷史發展的客觀要求。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使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煥發出蓬勃生機,證明馬克思主義依然是科學真理,社會主義是進步的社會制度、人類的光明前途。這是馬克思主義、世界社會主義在當代的新勝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具有與中國實際相適應、反映中國發展要求、總結中國發展經驗的特殊性,也有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反映社會主義發展共同規律、順應當代人類發展大勢的普遍性。它的成功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不為中國所獨有。中國共產黨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創新理論和成功經驗,賦予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以新的時代精神,為當今世界各國社會制度和發展戰略的選擇提供了有益借鑒。這是對中華民族、對世界社會主義、對全人類的偉大貢獻。
馬克思主義誕生以來,深刻改變了世界的面貌,根本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面貌。經過新中國70年的發展,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從根本上說,這應歸功于馬克思主義科學指導、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應歸功于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成功實踐,一方面說明中國必須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行動;另一方面說明馬克思主義與各國實際相結合、與時俱進才能發揮指導現實的作用。再奮斗幾十年,我國將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將夢想成真,世界也將發生新的變化,那將進一步證明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真理性和社會主義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