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元慶
(西南政法大學 法學院,重慶 401120;阜陽師范大學 政法學院,安徽 阜陽 236037)
兩年來,立案登記制改革實踐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立案數量明顯增加。學界在肯定立案登記制保護訴權等正向功能的基礎上,也指出了一些不足,如民事強制執行案件不宜實行立案登記制度(1)張寶成:《民事強制執行案件不宜實行立案登記制度》,《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3期。歐洲難民危機背景下西班牙難民政策及其評估 等。有學者認為,當前所實施的立案登記制是對特定司法政策的實踐表達,而非實質的登記制立案(2)唐力:《民事訴訟立審程序結構再認識——基于立案登記制改革下的思考》,《法學評論》2017年第3期。。出現這一問題的重要原因在于,我國民事訴訟立法未將作為本案判決前提條件的訴訟要件與訴訟成立要件相區分,而是共同作為起訴條件,導致起訴門檻過高?!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下文簡稱《民訴解釋》)第208條明確要求人民法院在立案時,應依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第119條和第124條所規定的立案條件進行審查。該立案條件既包含了當事人適格、訴的利益等諸多實質要件,又涵括無仲裁協議等抗辯事項。這些訴訟要件被整體納入到起訴條件中接受審查,導致了審理程序的重復設置、程序構造功能的重疊以及起訴門檻被拔高,阻礙了訴權行使。
為切實貫徹立案登記制,降低起訴門檻,保障訴權,并承擔一定的案件過濾程序功能,需要對起訴條件中訴訟要件的審理進行改造。本文依據訴訟構造相關法理、民事訴訟要件性質及立案受理程序功能,立足當前我國司法生態,試圖對起訴條件中訴訟要件審理進行本土化可行性重構。
所謂訴訟要件是法院在審理及判斷是否認可原告針對被告提出的權利主張時必備的事項,其不是訴訟成立要件,而是做出本案判決的要件(3)[日]新堂幸司:《新民事訴訟法》,林劍鋒譯,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70-171頁。。由于我國立法并未明確規定訴訟要件制度,更未將其從起訴條件中剝離,所以給立案登記制度實踐和訴訟要件審理帶來了一定影響。具體而言,其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民事訴訟是一個按階段循序漸進的動態過程,自啟動審判程序到最終獲得法院支持一般需要經歷成立、合法及有理三階段,分別對應起訴要件、訴訟要件與本案要件三個評價對象(4)[日]中村英郎:《新民事訴訟法》,陳剛等譯,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52-153頁。。于是,在起訴階段只能評價訴的成立,不可進行訴的合法性與有理性評價。立法將訴訟要件置于起訴條件之中,則在法院立案前就應當對訴訟要件進行審查,糾紛只有具備訴訟要件才能進入訴訟系屬狀態。換言之,對訴訟要件的審查在起訴立案階段就應當完成。但在我國訴訟實踐中,又允許雙方當事人在訴訟系屬后仍可以就訴訟要件提出異議,法院須就此爭議進行裁判,這不免導致相關程序功能重疊,并對訴訟要件進行重復審理。《民訴解釋》第208條第3款明確規定,在立案后,如果發現起訴屬于《民事訴訟法》第124條規定情形以及不符合起訴條件的,應裁定駁回起訴。可見,民事訴訟法將訴訟要件納入到起訴要件,并因此規定訴訟系屬后的審判過程中,對欠缺訴訟要件情形的,裁定駁回起訴。但令人不解的是,既然案件已經訴訟系屬,何來駁回起訴呢?這種將訴的成立與訴的合法混為一談的評價模式,存在明顯的邏輯混亂(5)段文波:《起訴程序的理論基礎與制度前景》,《中外法學》2015年第4期。。
程序保障是訴訟裁判正當性的來源,也是現代訴訟的重要原則。對訴訟要件的審理同樣需要充分的程序保障。民事訴訟以當事人雙方的對抗性辯論作為基本程序結構,而兩造對等而積極的攻擊防御是該程序的實質性內容(6)[日]谷口安平:《程序的正義與訴訟》,王亞新、劉榮軍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1頁。。辯論主義要求貫徹口頭辯論原則,進而要求作為裁判基礎的訴訟資料必須經過充分的口頭辯論(7)[日]林屋禮二、小野寺規夫:《民事訴訟法辭典》,信山社2000年版,第320頁。。因此,當事人向法院提交的訴訟資料,一般只有經過口頭辯論程序才能被法庭考慮。而當前我國的民事訴訟實踐中,立案庭一般僅憑原告的書面材料就作出立案與否的裁判。對于起訴資料,特別是涉及訴的利益、當事人適格等訴訟要件的審理時雙方當事人并未展開“口頭辯論”。這樣最終導致在審理程序上,將本應適用辯論主義審理的訴訟要件前置,剝奪了當事人對訴訟要件進行口頭辯論的機會。
由于不同具體訴訟要件所關涉的公益性強弱不同,與當事人實體權益關聯程度各異,各要件裁判的難易程度有別,所以對各要件進行審理所適用的方式也應有所區分。而民事訴訟法將所有訴訟要件全部置于起訴受理階段,由立案庭僅憑書面起訴材料直接進行裁決,顯然不甚合理。如當事人存在及當事人訴訟能力等訴訟要件,因具有形式性和直觀性特征,對其較易作出成立與否的判斷,這些訴訟要件宜置于起訴受理階段通過職權探知方式查明(8)唐力、高翔:《我國民事訴訟程序事項二階化審理構造論——兼論民事立案登記制的中國化改革》,《法律科學》2016年第5期。。而與當事人私益保護聯系緊密的如訴的利益和當事人適格等訴訟要件,因程序保障要求相對較高,則應在訴訟系屬后采辯論主義方式審理。另外,訴訟要件關涉到訴適法問題,系對訴訟請求是否有理進行審理的基礎前提。大陸法系主要國家的訴訟審理主要進行的是訴適法的審理,對訴不適法情形采用訴訟判決方式予以駁回。而在我國對訴訟要件的所有裁判都以裁定形式作出,特別是在案件審理階段對訴訟要件的審理也以裁定方式作出,在性質上難以同起訴受理階段的裁定以及案件審理階段的判決進行有效區分。
“德日學理上幾乎都是基于特定的審理構造來認識訴訟要件的本質,即在一體化復式平行審理訴訟結構下,視其為本案判決的前提要件;或在單層階段訴訟結構下,視之為本案審理的前提要件?!?9)段文波:《起訴條件前置審理論》,《法學研究》2016年第6期。從法系意識視角來看,我國民事訴訟審理構造與德日較為相近,因此,通過深化對大陸法系審理構造的認識來探究我國訴訟要件的審理,無疑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從民事訴訟程序審理構造的歷史流變來看,其肇始于羅馬法法律訴訟時期,將最終定型的程式訴訟程序分為法庭程序和審判程序兩個階段。在法庭程序階段,法務官對該案件能否進入本案程序、是否具備程序合法要件、適用何實體法來裁判以及審判組織形式等事項進行審查判斷,并確定審判程序的審理流程。而在審判程序階段,主要進行證據調查等實體審理并作出判決。在法律訴訟時期,程序審理與實體審理分置,其中的程序審理階段是實體審理階段的前提基礎。非常訴訟時期重新采用二階段審理構造,分為第一訴訟和法庭訴訟兩階段,分別審查訴合法與爭點決定乃至形成本案判決,因訴訟要件置于第一階段審查,相應地這一時期將訴訟要件性質定位為程序合法性要件??梢哉f,在整個羅馬法時期人們特別重視程序的合法性,因此訴訟要件誕生之初就具有合法性要件屬性(10)[日]柏木邦良:《訴訟要件研究》,日本林包有限會社1994年版,第49-55頁。。
羅馬法二階段審理構造在德意志普通法時期得到繼受,其第一階段確定爭點和裁判對象,第二階段裁決爭議的權利存在與否。在普通法末期,訴訟要件性質的程序合法性要件說為訴訟成立要件說所取代。在統一民事訴訟法時期,集中的口頭辯論原則得到有效貫徹。其在訴訟程序上表現為由單層階段向復式平行結構過渡的特定審理構造形態,但從總體上看,其仍然主要體現為單層階段審理構造特征。對訴訟要件性質的認識也由訴訟成立要件說轉向本案審理要件說。而后,在訴訟實踐中妨訴抗辯一般應在本案辯論之前提出和審理,并且可以通過中間判決來駁回妨訴抗辯,也可在不服該判決時進行獨立控訴。特別是《德國民事訴訟法》第274條規定,對非因過失未在本案辯論前主張不能放棄的妨訴抗辯進行疏明時,允許被告在本案審理開始后主張該抗辯。因此,準確地說,這一時期訴訟構造實質是以單層階段為主兼具復式平行的特定構造??梢姡瑹o論是訴訟實踐還是立法,都從實質上否定了訴訟要件的本案審理要件說,并與該階段特定審理構造一起契合了訴訟要件的本案判決要件說性質要求(11)閆賓:《民事訴訟要件論》,西南政法大學2012年博士學位論文,第13-23頁。。
1890年《日本民事訴訟法》全面沿襲了《德國民事訴訟法》,雖然該法對“妨訴抗辯”制度也有明確規定,但是“訴訟要件與本案要件并行審理”的觀點一直處于主導地位。立法差異造成兩國本案判決要件說在構成上存有明顯區別(12)[日]柏木邦良:《訴訟要件研究》,日本林包有限會社1994年版,第49-55頁。?!兜聡袷略V訟法》規定訴訟要件須優先于本案要件進行審理,而日本則要求其應與本案要件并行審理。
深入分析上述訴訟審理構造的流變歷史,我們可見:首先,審理構造與訴訟要件性質關聯緊密?;谠V的取效性訴訟行為性質要求,開啟訴訟程序并獲法院最終的勝訴判決應具備相應條件。這些條件主要由訴成立、訴合法與訴有理三個方面組成,與之相應,對訴的評價也須逐步經過成立、合法和有理三個階段,各階段相應地分別以起訴要件、訴訟要件和本案要件為評價對象。從訴訟程序逐漸展開的外觀形式看,“完整地包括了起訴和受理→準備或準備程序→口頭辯論期日或主要期日的開庭審理→判決宣告等不同要素”(13)王亞新:《對抗與判定:日本民事訴訟的基本結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57頁。。其中,針對民事訴訟程序事項的審理涵括了訴是否成立與訴是否合法兩類要求,并分別對應起訴受理和訴訟審理兩程序階段。判斷訴是否成立就是審查該起訴行為是否符合相應起訴要件。如果起訴要件具備則訴訟程序正式啟動,并產生訴訟系屬效果,其后,便進入訴是否合法評價階段。訴合法評價主要審查當事人要求法院進行的審理行為是否符合法律要求,即通過審查訴訟要件來判斷訴的合法性問題。至此形成合法之訴程序事項審理的二階段構造。所以,審理構造深刻影響著訴訟要件的性質,如在德國統一民事訴訟法時期,訴訟程序構造由單層階段轉變為一體化復式平行審理構造,相應地對訴訟要件性質的定位也由本案審理要件變為本案判決要件。
其次,訴訟要件的審理一般都在案件系屬后的訴訟審理階段進行。大陸法系國家民事訴訟審理程序大都經歷了從二階段訴訟構造到當前的一體化復式平行審理構造的演變過程。與我國不同的是,由于沒有明顯的立案階段和相應程序設置,所以,對訴訟要件和本案要件的審理都集中于案件系屬后的審理階段。而從訴訟要件性質的認知及審理程序構造來看,將訴訟要件作為本案要件裁判前提條件的意圖明顯。相較于大陸法系主要國家的民事訴訟程序構造,我國司法實踐中實行的是不完全立審分離程序構造,立案受理程序顯然超過了立法所規定的“立案受理”范圍。原告的“訴”與被告的“答”分別置于“起訴受理”和“審理前準備”兩個特定程序進行。所以,我國民事訴訟中并沒有設置相對獨立的訴答程序和審前程序,而是兩程序相互交錯在一起(14)傅郁林:《再論民事訴訟立案程序的功能與結構》,《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1期。??梢?,我國特定的訴訟程序構造使得在起訴受理和審理階段都可對訴訟要件進行審理,也即立案程序沒有完全套用大陸法系的審理構造及訴訟要件理論,而是源自化解當下起訴難的現實需要所做的變革。
最后,抗辯事項是否應當被包含于起訴要件中爭議較大。在德國統一民事訴訟法時期將抗辯事項同訴訟要件相并列(15)在德國統一民事訴訟法時期,依被告抗辯注意事項被稱為訴訟障礙,法院依職權注意事項被稱為訴訟要件。參見[日]柏木邦良:《訴訟要件研究》,日本林包有限會社1994年版,第141-146頁。,抗辯事項既非起訴要件又非訴訟要件。然而,訴訟要件最初源自訴訟抗辯,訴訟抗辯事項在作為問題提出上采用的是依職權提出和當事人提出并行方式。一方面,同訴訟要件一樣,訴訟抗辯事項也具有較強的公益屬性,其引入職權主義的要求迫切;另一方面,隨著當事人主體意識的不斷增強,在訴訟中逐漸認可當事人合意的契約化傾向,這種當事人合意同樣關涉到程序合法性。既然訴訟抗辯事項關涉到程序合法性判斷并具有公益性特征,且同樣是本案要件審理的前提,自然無法納入到起訴要件,所以將其歸入訴訟要件更為可取。另外,根據我國《民訴解釋》第208條第3款之規定,發現不符合起訴條件或者屬于《民事訴訟法》第124條規定要求時,應裁定駁回。這里將起訴條件與《民事訴訟法》第124條相并列,單純從立法表述上看,二者并非包含關系。顯然,立法者未將抗辯要件納入起訴條件,因此,將抗辯事項歸屬于訴訟要件符合我國立法趣旨。
將訴訟要件置于起訴受理階段審查還是訴訟系屬后的訴訟審理階段審理,不僅受審理構造影響還由訴訟要件自身性質所決定。訴訟要件主要由法院、當事人及訴訟標的三大類要件構成,無論是整體地作為訴訟成立(起訴)要件還是訴訟合法性要件,抑或是具體各要件所具有的更強公益性質還是私益性都對相應訴訟要件的審理產生重大影響。要探究各具體訴訟要件的審理問題,必然需從訴訟原理出發深入認識各訴訟要件性質。
“訴訟要件”為德國比洛夫(Bulow)于1868年所著的《訴訟抗辯論與訴訟要件》中首創,用以表示訴訟法律關系的發生情形,后為大陸法系主要國家和地區所采用。對于訴訟要件性質,從學說史上看,歷經羅馬法時期的程序合法性要件說、德國普通法末期的訴訟成立要件說與本案審理要件說,以及其后的原告勝訴判決要件說和本案判決要件說等。如今,德日兩國在訴訟要件性質上的通說為本案判決要件說(16)閆賓:《民事訴訟要件論》,西南政法大學2012年博士學位論文,第25頁。。
從訴訟要件學說史考察,程序合法性要件說是羅馬法時期訴訟審理二階段構造下的產物,該說認為,訴訟要件是判斷訴訟程序是否符合程序法律規定的標準,其與本案實體要件理由相對應。由于該說只關注訴訟要件在程序規制時的作用,強調訴訟要件作為判斷訴訟是否符合程序規定的重要標準,但忽視了對程序進行結果的有效制約功能,所以,該說在德國普通法末期為訴訟成立要件說所取代。新說認為,訴訟要件是訴訟能否依法成立的決定條件。但訴訟成立要件說難以合理解釋作為訴訟法律關系成立的訴訟要件卻要在訴訟中進行審理的邏輯矛盾。正因如此,比洛夫后又及時修正了訴訟成立要件說轉而提出本案審理要件說,即主張訴訟要件是進行本案審理的前提條件。該說認為,訴的提起效果是使訴訟法律關系成立,訴訟要件則是訴訟法律關系的有效成立要件。該說將訴訟要件劃分為兩類,一類是作為訴訟法律關系成立要件的訴訟要件,可納入到起訴條件;另一類是前述以外的訴訟要件,作為訴訟法律關系的有效要件。之后,以里梅爾希帕赫(Rimmelspacher)為代表的學者又提出了原告勝訴判決要件說,該說認為應將其與本案要件同等對待,兩者共同成為法院作出原告勝訴判決的前提條件。格林斯克(Grunsky)以部分訴訟要件具有較強公共利益屬性而應先于本案要件審理,來反駁原告勝訴判決要件說所主張的,僅從原告獲得勝訴判決視角來看訴訟要件與本案要件所起作用是相同的觀點,進而認為訴具備訴訟要件是法院作出本案判決的前提條件,即所謂的本案判決要件說(17)[德]羅森貝克等:《德國民事訴訟法》,李大雪譯,中國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676頁;[德]奧特馬·堯厄尼希:《民事訴訟法(第27版)》,周翠譯,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76頁;[日]兼子一:《民事訴訟法體系》,酒井書店1954年版,第148頁;[日]伊藤真:《民事訴訟法(第3版)》,有斐閣2008年版,第139頁;轉引自[日]中山幸二:《西德訴訟要件論展開》,《法研論集》,成文堂1981年第36號。。
通過上述不同理論的交鋒,學界逐漸將爭論焦點集中到對訴訟要件的審理應優先或并行于本案要件的理論共識上。以此為出發點,逐漸形成了本案判決要件說的通說地位。如在日本,針對本案判決請求權說以本案為中心構建訴訟理論,但井上治典教授認為該說忽視了對訴訟程序過程的關注;在利益考量上,三月章和兼子一等教授建立在糾紛解決說上的本案裁判請求權說只關心國家利益,對當事人利益過于看輕,特別是忽視被強行拖入訴訟的被告的程序利益(18)閆賓:《民事訴訟要件論》,西南政法大學2012年博士學位論文,第25-42頁;[日]兼子一:《民事訴訟法體系》,酒井書店1954年版,第30頁。。
基于上述介紹,從訴訟要件整體屬性來看,將訴訟要件性質定為訴訟成立要件還是訴訟合法性要件是學界論爭的主要問題,并因此對訴訟要件在訴訟中產生的法律效果形成不同認識。如果主張訴訟要件是訴訟成立要件,產生訴訟系屬效果,對其的審查也應在起訴受理階段進行。如果主張訴訟要件是訴訟合法性要件,只有滿足合法性要求的訴訟才使法院對當事人實體請求的判決具有正當性,對其的審查可以在訴訟中進行。當事人通過起訴開啟訴訟程序,訴訟程序開始即為訴訟已經成立,但即便是訴訟已成立卻未必正當。對訴進行法的正當性評價,就需審查已成立的訴訟是否符合訴訟要件要求。所以,對訴訟要件性質的理解,應結合該國訴訟實踐中審理訴訟要件的具體審理構造,不同審理構造直接影響訴訟要件性質。而對日本學者所稱的忽視對訴訟程序過程的關注,以及對當事人訴訟利益保護問題,可以通過對訴訟要件的合理分類和審理模式的重置來有效解決。
從具體訴訟要件性質來看,各具體要件所體現的公益性與私益性強弱,以及具有較強公益性的訴訟要件分屬職權調查事項還是抗辯事項,都影響各具體訴訟要件的審理方式。如前文所述,訴訟是利用法院審判資源解決民事糾紛,所以訴訟要件的公益性是其普遍具有的屬性,自訴訟要件產生以來公益性就是其標志性特征,各具體要件之間只有公益性強弱之分。以法院主管、仲裁抗辯和當事人適格為例,因法院主管要件事關法院與其他解紛機關之間的權限劃分,該事項具有較強的公益性,實務中一般以職權主義查明。同時,對案件是否為法院主管的審查是當前中國進行有限司法的重要過濾器,因而,法院主管要件成為各界對訴訟要件從起訴條件中完全剝離的集中憂慮所在(19)唐力、高翔:《我國民事訴訟程序事項二階化審理構造論——兼論民事立案登記制的中國化改革》,《法律科學》2016年第5期。。基于以上因素考量,法院主管要件宜置于起訴受理階段審查。仲裁抗辯雖然也具有較強公益性,但是基于尊重當事人處分權考慮,將其歸屬于抗辯事項,應由當事人在訴訟中提出,并適用辯論主義方式審查。而當事人適格是具有實體內容性質的權利保護要件,私益性強,所以應置于訴訟審理階段采用辯論主義審理。
綜上觀之,如果完全遵照大陸法系訴訟要件論及民事訴訟審理構造理論觀點,必須將訴訟要件從起訴條件中整體分立出來,并于訴訟審理階段進行審理,但是,基于我國當前法治發展的特定階段、訴訟理論準備程度以及司法解紛的有限性現實,應對訴訟要件審理進行中國化改造以契合當前我國特定司法生態所需。
我國特定的不完全立審分離程序構造、訴訟要件的本案判決要件性質以及源自解決起訴難而設置立案登記的制度趣旨,都要求對訴訟要件審理進行必要改革。當前我國司法實踐現狀決定了對訴訟要件審理的改革不能脫離中國實際,應采用漸進式、階段性的可行性改革方案。
比洛夫在其本案審理要件說中主張將訴訟要件分為兩類,一是將作為訴訟法律關系成立要件的訴訟要件,仍然納入起訴條件;二是除前述之外的作為訴訟法律關系有效要件的訴訟要件。本文較為認同比洛夫的劃分思路,但就分類標準而言,不僅應充分考量司法實際,還應根據各具體要件所具有的公益性與私益性差別、職權調查事項與抗辯事項的區分以及裁判的難易程度等不同標準進行分類。
法院方面要件主要有法院裁判權、級別管轄、專屬管轄和地域管轄,等等。如前文所述,就法院裁判權而言,基于較強的公益屬性,適宜法院依職權調查,直接依據起訴資料進行審查判斷,適合放在起訴受理階段審理。與其他管轄相比,專屬管轄具有較強的公益性、排他性與強制性,法院對其進行判斷具有較強的職權屬性,也適用職權調查審查而置于起訴受理階段進行。而級別管轄解決的是不同層級法院的初審案件分工,大都可以通過標的額大小直接進行確定,故也應放在起訴受理階段審查。因對地域管轄的審查需有充分程序保障,宜適用辯論主義方式進行審理,應從起訴受理階段抽離并放在訴訟審理階段審查。
當事人方面要件主要有當事人存在、當事人能力、當事人適格、訴訟能力和代理權等。除當事人適格外,這些要件都同訴訟成立聯系緊密,大都通過較為簡單直觀的形式呈現,也較為容易判斷其是否成立,僅需較低的程序保障,置于起訴受理階段審查較為合適。因當事人適格同當事人權利保護直接相關,私益性強,是對特定當事人做出本案判決進行必要性判斷的重要依據,一般通過起訴材料較難直接判斷,所以,當事人適格應后置于訴訟審理階段審理。
訴訟標的方面要件包括訴的利益、訴訟標的特定、不構成重復訴訟、無仲裁協議和不起訴契約,等等。這些要件私益性更強,如無仲裁協議與不起訴契約的存在作為訴訟妨礙事項直接關涉被告訴訟利益,訴的利益直接涉及當事人權利保護,所以,這些要件應放在訴訟審理階段采用辯論主義方式進行審理。
根據前文對民事訴訟審理構造、訴訟要件性質以及當前我國民事訴訟起訴受理程序的功能分析,對分別劃分在起訴受理和訴訟審理兩階段的訴訟要件應采用相應切實可行的審理和裁判方式。
1.起訴受理階段
當前法院立案庭通過書面方式對包括訴訟要件在內的起訴條件進行單方面審查,以確定起訴是否合法并決定是否立案。但由于未將訴訟要件進行必要區分地都納入起訴條件中,如將訴的利益、當事人適格等具有實體內容性質的權利保護要件納入起訴條件進行審查,拔高了起訴門檻。仲裁契約抗辯、訴訟費用擔??罐q及不起訴抗辯等本應由被告提出抗辯才可被審查的訴訟要件,也被置于起訴受理程序審理,因缺少被告的有效參與,將導致無法對其進行實質審理。而且,《民事訴訟法》賦予當事人在訴訟審理階段對訴訟抗辯事項等訴訟要件再行爭議的權利,勢必造成當前對訴訟要件審理程序的重復性設置,增加了訴訟成本。僅將法院主管、專屬管轄、級別管轄權、當事人存在及當事人能力等具有較強公益性的訴訟要件保留在起訴受理階段審查,不僅能夠契合當前立案登記制改革的趣旨,又能充分發揮起訴受理階段程序構造的功能,降低了起訴門檻,保障了當事人訴權。
我國法院立案受理階段的裁決均以裁定形式作出,當事人可以對不服的部分裁定提起上訴。但訴訟成立的審查是一個動態過程,當事人可以在審查過程中對訴狀瑕疵不斷予以補正,所以從訴訟效率看,裁定和對裁定上訴的裁決形式值得商榷。當訴狀及該階段訴訟要件有瑕疵但不能有效補正時,可采用德日等國家所實行的命令方式駁回,這里的命令與我國民事訴訟中的決定相對應(20)日本法上的“命令”與我國的“決定”大體具有同樣功能。參見[日]川島四郎:《民事訴訟法》,日本評論社2013年版,第933-934頁。在德國,對于沒有支付訴訟費用、訴狀不規范及向不受德國審判管轄的人提起訴訟,審判長可以基于決定,拒絕送達,未經送達,起訴視為沒有提起。參見[德]羅森貝克等:《民事訴訟法(下)》,李大雪譯,中國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684-686頁。。另外,經審理后發現該階段的訴訟要件不合法,可以裁定不予受理,此處采用“裁定”的形式可以區別于起訴資料有瑕疵不能補正時的裁判方式。
2.訴訟審理階段
針對地域管轄、訴的利益、當事人適格、不構成重復訴訟和無仲裁抗辯等訴訟要件,法院宜采用辯論主義模式審理,與本案要件一起于訴訟系屬后適用復式平行的審理結構。一方面,當事人適格與訴的利益等要件與實體權利關聯緊密,必須給予當事人充分的程序參與和保障;另一方面,除前者外剩余的大多為像不起訴契約、無仲裁抗辯及無已發生既判力的裁判等抗辯事項,基于對當事人訴訟處分權的尊重,如果被告沒有積極主張該訴訟要件不成立的,即便是這些要件也關涉一定的公益,法院仍不可依職權調查(21)[日]上原敏夫、池田辰夫、山本和彥:《民事訴訟法》,有斐閣2003年版,第86頁。。與起訴受理階段的訴訟要件所采用的間接、書面、不對審和不公開程序相比,該階段訴訟要件的審理方式可借鑒德日對訴訟要件的審查模式,適用對審、口頭、公開和直接程序。
針對不適法之訴,德日等大陸法系國家大都以訴訟判決方式駁回,而我國臺灣地區通常以裁定方式駁回。對于程序性事項,我國一貫以裁定方式處理。根據《民訴解釋》第208條的規定,立案后發現不符合起訴條件或訴訟要件的,可以裁定駁回起訴。而此時案件已經訴訟系屬,卻對欠缺訴訟要件情形仍然是裁定駁回起訴,其前后邏輯混亂。所以,在訴訟審理階段,經過言詞辯論,賦予當事人充分的主張和舉證權利之后,法院裁判訴訟要件不適法情形應以裁定駁回訴訟,而不可裁定駁回起訴。
訴訟要件不僅具有公益性,而且對當事人程序利益甚至實體利益都有著重要影響。因此,為了確保訴訟要件審理程序公開,本案審理的可靠性和正當性,以及實現訴權保障與司法裁判權行使之間的有效平衡,應賦予當事人充分程序參與權和相應程序保障,需充分結合當下相關救濟機制,就不同訴訟要件的審理制定與其性質相適應的可行救濟路徑。
首先,在起訴受理階段可以考慮通過創設立案聽證等程序,給予當事人適度辯論權等方式,讓其參與立案庭的受理行為,以當事人訴權來有效制約立案庭的“立案裁判權”。其次,起訴條件審理事項相對簡單,并基于訴訟效率考量,原告可以相對動態及靈活的方式保障自身訴權的有效行使。所以,當原告在法院就起訴中訴訟要件事項作出的駁回裁判不服時,可向受訴法院提出異議申請;如果異議申請被法院駁回,其有權向上級法院申請復議,這與大陸法系的即時抗告救濟較為相似。訴訟要件性質的復合性,決定了其審理、裁判和救濟方式也應采用多元化形式。最后,在訴訟審理階段,針對法院就訴訟要件不適法所作出的駁回起訴裁定,當事人可以通過上訴方式進行救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