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學核心素養是數學學科教學的主要依據,建構深度的數學學習課堂,融合核心素養的教學理念,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數學運算能力、知識應用實踐能力等綜合素養。建構深度數學學習,教師要克服不利影響,從學生實際出發,以人為本,注重知識與生活的聯系,注重數學直觀感知與抽象思維的訓練,促進小學數學教學有效進行。
關鍵詞:核心素養;建構;小學數學;深度學習
核心素養如今已經成了當前學科教學的重要參考依據,也為學科教學指明了教學和培養的目標。小學階段的數學核心素養重在啟發和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和興趣,發展學生的運算和邏輯思維能力,而不只是簡單的數學知識與技能的傳授。但是在實際情況中,深度數學學習依然還存在一部分阻礙因素,只有解決這些阻礙的問題,才能順利進行數學的學習。
一、 小學數學教學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筆者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和經驗,經過不斷的觀察和總結,發現了在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存在一些普遍性的問題,這些問題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第一,數學知識教學深度不足,缺乏數學思維的訓練和引導。
這個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1)知識的掌握只是停留在表面。由于缺乏對學生能力與接受能力的認識,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并沒有對數學相應的知識點進行適當的延伸,導致基礎知識一看就會,但是難度適當加大之后就無從下手,造成“表層知識得心應手,深度知識一無所知”的尷尬局面。(2)缺乏對數學思想的理解和發掘。數學思想是數學學習的軟實力,缺乏數學思想的培養和發掘,學生不知為何學數學?怎樣學數學?學數學有什么作用?導致學生學習動力不足,趨簡避難,數學思想有待加強。
第二,以片斷、零散的數學知識為主,忽視了對學生數學素養和思維的培養。不難發現,部分教師在教授數學知識的過程中依然存在以傳授片斷化、碎片化的數學知識為主,這是由于備課不充分和缺乏一定的教學素養與理念的表現。毫無疑問,在今天的教學理念之下,應該在教授數學知識過程中注意知識的系統性、關聯性,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意識,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同時我們部分教師對什么是數學素養和怎樣培養學生數學思維和素養認識不足,甚至不知道學生的數學素養和思維意識是一個不斷積淀的過程,而非一堂課或是一次作業就能實現的事情。
第三,部分數學教師教學觀念有待提高,數學素養和人文素養較為薄弱。核心素養理念在全國正式頒布和實施的時間其實不算太長,而理念的更新和轉換速度也在快速推進。在教室隊伍中,年輕教師吸收新知識的能力較強,能夠在較短時間之內學習和領悟核心素養的理念,利用核心素養開展深度課堂的學習。但是對于年紀稍大和其他因素影響下,部分數學教師依然采取傳統的數學教學方式,導致新的課堂理念和深度課堂學習無法有效開展進行,教學效果可見一斑。但是如何普及新的數學教學素養培養理念,光講理論是無法提高教師的教學素養和技能的,唯有在教學實踐中融合課標精神與思想,才能建構高效的數學深度學習課堂。
二、 深度數學學習的建構策略
問題存在必然要解決問題,因此,如何基于核心素養理念,建構深度數學學習,是我們一線教師需要不斷探索實踐的重要命題。不過,要在數學課堂中真正的啟迪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筆者認為,我們需要從這幾個方面入手。
(一) 堅持數學核心素養為引領,做好數學深度預設
預設,就是對教材知識的難度、重點等多方面進行評估,對學生的數學基礎、學習特點、能力水平等進行分析,結合教材統籌兼顧,使得教學知識更容易被學生消化吸收,化為己用。但是如何進行深度預設?需要從這幾個方面考慮。
1. 開展學情分析
學情就是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生的學習情況在任課教師的心中應該有一個基本的認識,這是開展學情分析的基礎。為什么要進行學情分析,原因就在于建構深度數學學習課堂,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學生的數學基礎、能力水平、學習特點、學習態度和興趣等因素是學情分析的重點方向。數學核心素養要求小學數學要遵循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堅持引導和啟發的原則,培養學生數學運算能力、數學知識應用能力,統籌兼顧,就是較為理想的學情分析。學情的分析是數學教學預設的基礎,教師不能粗枝大葉。
2. 教材知識內容和組織原則的分析
數學教材內容教學面向學生,如何讓學生理解和消化數學教材教學內容,是教師教學水平優劣的體現。教材的內容不是拿來主義,上講臺就講,他需要在學情分析的基礎上,對教材知識的重難點進行分析,最終體現在教案中,應用在課堂教學上。同時,教學內容在教材中是怎樣組織和編排的,教師要在教學前的備課環節潛心鉆研,吃透教材,發掘教材中的知識內涵和知識背后的數學思想,精選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夠建構起更適合自己的知識體系,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下面讓我們看一個例子。
以人教版一年級下冊“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一)”為例:一輛公交車最多可以容納66人,二(1)的32名學生和二(2)34名學生打算乘這輛公交車,問需要幾輛這樣的公交車?在教授這部分內容之前,教師應該已經意識到,小學生已經在一年級上冊掌握了“1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運算”,了解了“加法在前先算加法,減法在前先算減法”的運算規則,計算采取的還是連排式計算模式,但是由于數字較大,所以學生可能需要數棍棒或是分解計算,但是如果采取豎式計算,將會減輕學生計算負擔。老師應該首先寫出“32+34=?”算式,然后分步進行:32寫在上,34寫在下,個位數與個位數對齊,十位數與十位數對齊;第二步,數字34左邊寫“+”號,然后在34數字下面劃上“——”;第三步,個位數相加寫在個位數下面,十位數相加寫在十位數下面,最終得出“32+34=66”的結果,得出結論,只需要一輛公交車。豎式計算式學生需要掌握的計算方式,教師應結合多媒體,板書與動畫相結合,激發學生的興趣。堅持循序漸進、從簡單到復雜的原則,從而讓學生有效掌握“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運算,加深數學知識的學習深度。
(二) 堅持“以人為本”,加深教學深度
學生的自我展示與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就是將學生置于“課堂中央”的體現,也為深度教學打開了方便之門。深度教學課堂,需要在教學中創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凸顯抽象概括、建模、想象、轉化等數學思想與方法,注重對學生的閱讀能力、運算能力、應用實踐能力、質疑精神等能力的培養。“學生在這樣的數學課堂上才能養成陽光向上、誠實堅毅、積極探索、善于邏輯思考的品質,才能具備發現、提出、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具有善于思辨的數學特質。”可以預見,深度數學學習的建構與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息息相關。將學生置于課堂教學的中央,教師需要將教學活動和內容緊緊圍繞學生來開展,讓學生意識到課堂是他們的課堂,知識需要他們自己親自主動學習探究才能獲取。正是要學生具有這種課堂主人翁的意識之后,接下來的數學深度學習才能進行下去,學生的數學素養才能得到培養,具體做法依然還是舉例為例。
以人教版三年級上冊“長方形與正方形”為例。筆者將這部分的深度數學學習設計了以下步驟。
1. 情境導入
教師通過實物或是多媒體展示生活中一些物件,比如盒子、盤子、碗、杯子等,讓學生判斷這些圖形的大小、長短,建立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初步印象。
2. 初步探索
向學生展示一組圖形,即是長方形與正方形。長方形長為10厘米,寬為8厘米,正方形邊長為8厘米,先讓學生探討兩組圖形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提問:“請觀察兩幅圖,找出他們的共同點和不同點。”最終要讓學生說出相同點,即是長方形與正方形都是四邊形,長方形的寬和正方形的邊長等長,都是8厘米。不同點,即是長方形的長比正方形的邊長長,正方形四邊一樣長,長方形四邊有兩邊不一樣長。
3. 合作學習
讓學生們小組合作,制作教師展示的圖片,大小要一致。讓一些學生負責測量長度,一些學生負責剪裁,然后對比確認,觀察是否符合老師要求。在學生制作過程中,教師要走動在小組之間,及時引導。并讓學生總結制作經驗。
4. 拓展深度
教師先向學生展示一幅三角形、不規則四邊形,平行四邊形、五邊形等圖形,讓學生判斷這些圖形與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區別,并判斷是否為長方形和正方形,如果不是,請說明依據。
5. 學習總結
對邊平行且相同,相鄰兩個邊不相等,且四個角都為直角的四邊形是長方形。對邊平行且相同,四邊相等,且四個角都為直角的四邊形是正方形。
教師根據學生的現場學習狀況,決定是否再進行更深層次的教學。比如分析特殊的四邊形,平行四邊形和菱形,拓展學生的學習深度和知識面。
(三) 適時回顧舊知識,開展深度學習
知識的講解不是時間流逝,一去不復返。教師要時常引導學生“回頭看”,回溯以前學過的知識,學生在學習新的知識過程當中,可能會對以前的知識產生一些質疑,甚至是困惑,而教師所要作的,就是讓學生結合新的知識,去分析研究新的質疑,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新的聯系,使學生的思維和教材之中的內容發生思想的碰撞,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和培養學生質疑批判意識,能夠利用知識獨立解決問題。這一點,對于學生的數學深度學習至關重要。這個過程要注意兩個方面。
1. 領悟深度的數學知識
在數學教學中讓學生領略數學思想,將抽象、推理、建模等數學思想與方法滲透到教學中,結合生活聯系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例如數學中常見的植樹問題,一段距離可以種幾棵樹,這種問題的數學知識結合生活實際,最終讓問題的解決變得簡單。
2. 適時開展深度學習
深度學習往往伴隨著思考而行,最終發掘數學的本質特征。但是對于小學生而言,深度學習的頻率和深度需要循序進行,堅持適時回顧,穩中求進的原則,達到讓學生在深度學習的過程中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
三、 結束語
建構深度數學學習就是堅持發揮學生個體在學習中的主體性價值,以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的目標。很顯然,在核心素養理念的指引下,數學的學習還將會朝著更深、更寬的領域發展。而就數學的深度學習,學生數學素養的培養,依然還有待研究。
參考文獻:
[1]張茹華.建構深度學習課堂助力數學核心素養“生根”[J].遼寧教育,2018(5):26-28.
作者簡介:
許清水,福建省晉江市,福建省晉江市東石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