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從古文字的角度看《易經》(下)

2019-02-10 04:11:34單天罡
現代語文 2019年11期
關鍵詞:易經

單天罡

摘? 要:《易經》是一部很古老的筮占書,記錄的是初民占卜吉兇的材料,其文字和語言敘述應該和后來發現的甲骨卜辭有某些共同特征。因此,不宜過于使用后世的文字理解或思想觀念來釋讀《易經》,而是要盡量從它產生和形成時期的歷史文化背景下來考慮其內涵。參照甲骨文或金文等早期文字,從古文字的角度來看待《易經》,將不失為一個較好的研究角度。此前兩文針對《易經》中的《乾》至《家人》卦中的一些文字,對照它們在甲骨卜辭中的用法,結合《說文》等文字學資料,做了一些嘗試性闡釋。這里賡續前篇,對《家人》之后的諸卦的某些文字繼續辨析。

關鍵詞:《易經》;卦爻辭;卜辭;古文字

此前,筆者研讀《易經》,認為它既然是中國十分古老的一部占筮之書,記錄的是初民占卜吉兇的材料,應該和基本同期出現的甲骨卜辭有許多內在的關聯。因此,應借助卜辭中的文字文獻來看待《易經》,并對其中的《乾》卦到《家人》卦,提出了一些看法,形成了《從古文字的角度看〈易經〉》(上)和(中)兩篇文章。后來,對《家人》之后的諸卦又有一些心得,臚列于下,作為上兩文之再續。其中,有與前兩篇內容關聯而未能申述者,并補足之。同前兩篇一樣,本文所引《周易》經傳原文,除特別注明外,均出自唐李鼎祚《周易集解》(明胡震亨、毛晉同校,萬歷間刊刻,哈佛大學漢和圖書館藏本),不再出注。

22.《夬》:“揚于王庭,孚號,有厲。”

鄭玄解釋“揚于王庭”說:“揚,越也。……陰爻越其上,小人乘君子,罪惡上聞于圣人之朝。”[1](卷6,P1)高亨認為:“揚疑借為詳,古字通用。……《說文》:‘詳,審議也。孚借為俘。《說文》:‘俘,軍所獲也。厲,危也。揚于王庭句,言審議俘虜于王庭也。……孚號句,言俘虜被刑而哭號也。”[2](P282)李鏡池則認為:“揚是武舞,舞于王庭是快樂事,故用以說明夬有快樂義。”[3](P603)

按:《說文解字·手部》:“揚,飛舉也。”《說文解字·日部》:“昜,開也。從日、一、勿。一曰飛揚。一曰長也。一曰強者眾貌。”[4](P603)①知昜是揚的本字。饒宗頤釋卜辭“鬼方昜”說:“‘鬼方昜者,昜疑讀為禓。《說文》:‘禓,道上祭。《玉篇》:‘禓,強鬼也,道上祭也。《禮記·郊特牲》:‘鄉人禓。鄭注:‘禓,強鬼也。謂時儺索室毆疫逐鬼也。此即《論語·鄉黨》之‘鄉人儺。《周禮·春官》占夢:‘始難。鄭注:‘難,謂執兵以有難卻也,故書難或為儺。《淮南·時則訓》:‘天子乃儺。高注:‘儺,猶除也。難、儺、揚俱通。故知鬼方禓猶言‘難卻鬼方也。《御覽·禮儀部》引《世本》云:‘微作儺。微即上甲微,是時儺逐鬼驅疫之俗,殷時已盛行之。”[5](P1099)

既然“昜(禓)”為“道上祭”,是在道上設祭以驅鬼,怎么又說“于王庭”呢?王,甲骨文作“”或“”,像一個高大之人正面站立在地上的樣子。而“庭”字,馬王堆帛書《易經》作“廷”[6](P10)。卜辭中有“”字,有時也寫作“”或“”,象一個人側面挺立在地上(下部的黑點或圓圈,代表土塊),各家釋讀為“”,即挺立的“挺”,“庭”“廷”皆從“”。徐中舒甚至認為,“”在卜辭中借作《禮記·曲禮下》“鮮魚曰脡祭”之“脡”,可能也是祭名[7](P928)。因此,所謂“王庭”,大概根本就不是“王之朝廷”的意思,而是站立的意思。“揚于王庭,孚號”意謂:于道上站立,舉行驅鬼之禓祭,用孚(俘)裝扮惡鬼或疫鬼而驅虐之,故“孚號”。初九“壯(傷)于前趾,往不勝”、九二“惕號”、九三“壯于頄”、九四“臀無膚,其行次且(即趔趄)”、九五“莧陸夬夬”、上六“無號”等,應該都是對于禓祭場面的描述。

23.《姤》:“女壯。勿用取女。”

《易·序卦》:“《姤》,遇也。”陸德明《經典釋文·周易音義》:“姤,薛云:古文作遘。鄭同。”[8](P50)①按:《說文解字·辵部》:“遘,遇也。從辵冓聲。”冓,甲骨文作“”,像木交叉而結構,應該是“構(構)”的本字②。加入表示行走的形旁,則作“”“”或“”,即“遘”。那么,“冓”也是“遘”的初文。據于省吾先生說,卜辭中但凡祭祀活動言“冓(遘)”者,一般可理解為鬼神既降,則可與之相遇。但也有學者認為,殷世有“冓祭”之禮,“冓”字本身即為祭名,如“其冓上甲史欽”“其又勺歲自上甲冓昱”等即是[7](P443)。至于“冓祭”的具體形式、意義等,后世無傳焉,我們也不能詳細考知。

如果《姤》卦所說確為“冓祭”,那么卦辭“女壯”,可理解為“壯(戕)女”,大概有殘害女奴或女俘以供祭祀的意思。初六:“系于金柅,貞吉。有攸往,見兇。羸豕孚蹢躅。”柅,或作檷,《說文解字·木部》:“檷,絡絲柎也。”柅、檷,蓋絡絲用的工具。羸,即累,本為繩索,這里用作動詞,用繩索捆縛。孚即俘,俘獲也。這條爻辭的意思似乎是用繩索之類的東西俘獲豕。九二“包有魚”和九四“包無魚”之“包”并為“庖”,也與整治祭品有關。九三:“臀無膚,其行次且。”義同《夬》卦九四。九五“以杞包瓜”,馬王堆帛書《易經》作“以忌枹苽”[6](P2)。杞、忌均從己,或即“己”字。己象弋鳥之繳,或象繅絲的工具。“包瓜”,或為祭品。上九“姤其角”,高亨理解為“構(構)其角”,即《大畜》六四“童牛之牿”所謂“牛觸人,則角箸橫木,所以告人”之義[2](P287)。恐非。“角”在卜辭中均用作人名或地名,似與牛角無關。

此外,《易經》中的“遇”字,亦有幾處可以理解為與“冓祭”有關,可作“姤”解者。如《豐》卦初九“遇其配主”、九四“遇其夷主”,《小過》六二“過其祖,遇其妣。不及其君,遇其臣”、九四“弗過遇之”和上六“弗遇過之”,其中的“遇”和“過”同誼,皆謂祭祀而遇神也。

24.《困》六三:“困于石,據于蒺藜。入于其宮,不見其妻,兇。”

《易·序卦》:“升而不已必困。”鄭玄曰:“君子處亂代,為小人所不容,故謂之‘困也。君子雖困,居險能悅,是以通而無咎也。”[9](P420)《經典釋文》:“困,窮也,窮悴掩蔽之義,故《彖》云:‘剛掩也。《廣雅》云:‘困,悴也。”皆以“困”為窮困、困難之困。所以,高亨解此爻為:“困于石者,足躓于石也。據于蒺藜者,手據于刺木也。……足既躓于石,手又據于刺木,譬人之遭乎坎坷之境,而依乎奸宄之人,其將喪失其婦,必矣。”[2](P294)

章太炎先生講授《說文》“困”字時曾引用了這條爻辭。他說:困,“故廬也。今人稱睡曰困,亦曰寢,路寢也,與故廬同。……困不可引申為窮,引申為依據,《易》‘困于蒺藜。”[10](P268)意思是說:困的本義是“故廬”,亦即舊家。今人稱在家中睡覺曰困,又曰寢。古時所謂“路寢”,亦不過是天子、諸侯所居之正室。從這個意義上說,“困”可以理解為居、處、依據,不可理解為窮困、困難。按:《說文解字·囗部》:“困,故廬也,從木在囗中。”段玉裁注:“廬者,二畝半,一家之居。居必有木,樹墻下以桑是也,故字從囗木。謂之困者,疏廣所謂自有舊田廬,令子孫勤力其中也。困之本義為止而不過,引伸之為極、盡。《論語》‘四海困窮,謂君德充塞宇宙,與橫被四表之義略同。苞注曰:言為政信執其中,則能窮極四海,天祿所以長終也。”正是章先生所本。因此,這里的“困”字,若作名詞,則與六三爻辭“入于其宮”中的“宮”字同義,是“故廬”“正室”“舊家”的意思;若作動詞,則與“據于蒺藜”中的“據”字同義,是“止而不過”“依據”“占據”的意思。

此外,甲骨卜辭中亦有“困”字,如:“乙酉貞,取河其困于上甲雨。”這里的“困”當為祭名[5](P1373)。《易·困》卦辭言“亨(享)”、言“有言不信”,九二言“朱紱(宗廟之紱)”、言“利用享祀”,九五言“赤紱”、言“利用祭祀”,也都與祭祀相關。

25.《革》初九:“鞏(鞏)用黃牛之革。”

《經典釋文》:“鞏,固也。”按:《說文解字·革部》:“鞏,以韋束也。《易》曰:‘鞏用黃牛之革。”段玉裁注:“王弼曰:‘鞏,固也。按此與卦名之革相反而相成。”“相反而相成”,是說“革”指皮革,尤其指牛革。用牛皮繩捆扎東西,十分牢固,不易松動,此即“固”之義,是“相成”也。《說文解字·革部》又云:“獸皮治去其毛曰革。革,更也。”段玉裁注:“(革、更)二字雙聲。治去其毛,是更改之義,故引伸為凡更新之用。《雜卦傳》曰:‘革,去故也。”這里,“革”又指變化,是去故取新之義,是“相反”也。因此,《革·彖》曰:“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其《象》又曰:“君子以治歷明時。”鄭玄據以釋《革》卦云:“革,改也。水火相息而更用事,猶王者受命,改正朔,易服色,故謂之革也。”干寶更引申之,云:“武王陳兵孟津之上,諸侯不期而會者八百國,皆曰:‘紂可伐矣。武王曰:‘爾未知天命,未可也。還歸。二年,紂殺比干、囚箕子,爾乃伐之,所謂‘巳日孚,革而信也。”[1](卷6,P37-38)這是歷來治《易》對該卦的理解。

不過,“鞏用黃牛之革”之“鞏”,馬王堆帛書《易經》作“共”[6](P10)。卜辭中多見“”,隸定為“収”,或“廾”,其實就是“共”字。《說文解字·廾部》:“廾,竦手也。”段玉裁注:“竦,敬也。……謂竦其兩手以有所奉也。”故其今字又作“供”或“拱”。(共)象兩手相合,有聚合之義。因此,學者多釋卜辭之“人”“眾”為聚合眾人以事征伐,而釋“牛”“羊”“馬”為聚集牛、羊、馬之義。對此,吳其昌另有異解。他認為:“蓋之言執也;引而申之,則為合也、集也、聚也。《爾雅·釋詁》云:‘拱,執也。《詩·抑》:‘克共明刑。《韓奕》:‘虔共爾位。毛《傳》并云:‘共,

執也。蓋由‘而‘共而‘拱,乃后起逐漸增附字,推源其本,‘正象左右兩手相合之形。兩手相合,故可以執也。”所謂“牛”者,謂執牛以祭,而羊、馬,則為執羊、執馬祭祀了[5](P943)。既然如此,焉知“人”不是執人以祭呢?

果如此,則《革》卦辭之“巳日乃孚”、六二“巳日乃革之”就可理解為:巳(祀)日乃用孚(俘)作犧牲來祭祀;初九“鞏用黃牛之革”,可理解為:用牛皮繩把牲俘捆綁結實;而九三“革言三就”,乃謂牛皮繩要捆扎三匝三重,方才結實①;九四“有孚改命”,謂有些俘虜本來是要用作犧牲的,但后來改變了主意。

九五“大人虎變”、上六“君子豹變”之“變”,歷來多理解為“變化”,而李鏡池先生更釋為“象虎豹一樣發威發火,動輒咆吼,這沒有好處”[3](P625)。“變”,馬王堆帛書《易經》作“便”,宋呂祖謙《古易音訓》引晁氏曰:“京作辨。”[11](P103)按:“辨”與“便”通。《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贊》引《書》曰:“不偏不黨,王道蕩蕩;不黨不偏,王道便便。”裴骃《集解》:“徐廣曰:‘一作辨。”[12](P2761)“辨”“便”又與“平”通。《尚書·堯典》“平秩東作”之“平”,《周禮·春官·馮相氏》鄭注、《風俗通·祀典》均引作“辨”。《毛詩·小雅·采菽》“平平左右,亦是率從”之“平平”,今文《韓詩》即作“便便”。其實,“平”乃“釆”之訛字,因形近而誤。“釆”即“番”字,《說文解字·釆部》:“釆,辨別也,象獸指爪分別也。”《說文解字·釆部》:“番,獸足謂之番。從釆,田象其掌。”釆的古文作“”,番的古文作“”,均像獸蹄留在地上的印跡②。故段玉裁注“釆”云:“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文理之可相別異也,遂造書契。釆字取獸爪分別之形。”段玉裁注“番”云:“下(田)象掌,上(釆)象指爪,是為象形。”所以經傳中“釆”“辨”(或“便”),皆是“分別”義。漢代揚雄《法言·吾子》云:“圣人虎別,其文炳也。君子豹別,其文蔚也。辯人貍別,其文萃也。”化用《革》卦,文正作“別”。《法言》李軌注:“如虎之別百獸,炳然殊異。”汪榮寶疏:“《說文》:‘辨,駁文也。《蒼頡篇》:‘辨,文貌也,雜色為辨也。字亦作‘斑。司馬長卿《上林賦》:‘被斑文。李注:‘斑文,虎豹之皮也。曹子建《七啟》:‘拉虎摧斑。注:‘斑,虎文也。”[13](P72)如此說來,所謂“大人虎變”“君子豹變”,意思是大人、君子具有虎豹那樣的花紋,用以區別于眾人。馬融注《革》卦九五云:“虎變威德,折沖萬里,望風而信。以喻舜,舜干羽而有苗自服。周公修文德,越裳獻雉。故曰‘未占,有孚矣。”[1](卷6,P43)大人、君子有虎豹之文,正可呼嘯萬里,威服天下四方,哪里像小人僅僅是“革面”而已,此正契合《易》之本誼。

26.《震》:“亨。震來虩虩,笑言啞啞。震驚百里,不喪匕鬯。”

《易·序卦》:“震者,動也。”鄭玄注:“震為雷,雷動物之氣也。”[1](卷6,P51)《說文解字·雨部》:“震,劈歷,振物者。從雨辰聲。《春秋傳》曰:‘震夷伯之廟。”段玉裁注:“劈歷,疾雷之名。《釋天》曰:‘疾雷為霆。《倉頡篇》:‘霆,霹靂也。然則古謂之霆,許謂之震。”如此說來,“震”既是名詞,也是動詞。名詞“震”即“霆”,是疾雷之名;動詞之“震”乃疾雷“振物”,即《左傳》所謂“震夷伯之廟”者。

《震》卦辭和初九爻辭“震來虩虩”之“虩”,《說文解字·虎部》:“《易》:‘履虎尾,虩虩。虩虩,恐懼也。”許慎所引,乃《易·履》卦九四爻辭,今作“履虎尾,愬愬”,《經典釋文》云:“馬云:‘恐懼也。……荀作‘愬愬。”馬王堆帛書《易經》此卦正作“震來朔朔(愬愬)”[6](P6)。虩、愬、朔在上古音中都屬于鐸韻,可通。下一句“笑言啞啞”之“啞”為影紐鐸韻,讀如“憎惡”之“惡”,與“虩”為韻。此與《史記·刺客列傳》說豫讓“吞炭為啞”之“啞”不同。章太炎先生說:啞,笑也,是今天“呵呵”“哈哈”之聲的變音。“啞巴”之“啞”當作“嘎”,是另外一個字[10](P65)。《道德經》第五十五章:“終日號而不嘎,和之至也。”河上公本“嘎”即作“啞”[14](P222)。

“震驚百里,不喪匕鬯。”“匕”即“匙”字,《說文解字·匕部》:“匙,匕也。”鬯,鄭玄注:“秬酒,芬芳條鬯,因名焉。”[1](卷6,P52)按:《說文解字·鬯部》:“鬯,以秬釀郁艸,芬芳攸服,以降神也。從凵。凵,器也;中象米;匕所以扱之。《易》曰:‘不喪匕鬯。”段玉裁注:“攸服,當作‘條暢。”意思是說用秬(黑黍)和郁艸釀酒,其臭芬芳條暢,可以降神。因此,各家多認為“鬯”是一種香味濃郁的酒類,或者是某種香草的名稱。不過,“鬯”字甲骨文作“”或“”,《毛公鼎》和《盂鼎》之金文字形略同。從字形來看,鬯應該是一種可以釀酒的器皿,上面為甑,大概可以蒸秬,下面較小的部分可以接受上面甑析出的酒。卜辭中以鬯盛酒來祭祀神祖,因而又轉化為祭祀的名稱。

六三:“震蘇蘇,震行無眚。”虞翻注云:“死而復生稱蘇。”[1](卷6,P54)既然可以死而復生,當然就“無眚”了。《說文解字·目部》:“眚,目病生翳也。”段玉裁注:“眚,引伸為過誤,如‘眚災肆赦‘不以一眚掩大德是也。又為災眚,李奇曰‘內妖曰眚,外妖曰祥是也。又假為減省之省。”馬王堆帛書《易經》正作“省”[6](P6)。今按:疑“眚”實乃“星”之借字。眚、省上古音屬山紐耕韻,星為心紐耕韻,音近可通。章太炎先生謂“眚”乃“眼中起星”[10](P152),則此爻假借眼中之星為天上列星也。“震行無眚”的意思是說,天上打雷,看不到星。

27.《艮》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隨。”

《彖》曰:“艮,止也。”《序卦》《說卦》《雜卦》同。《說文解字·匕部》:“艮,很也。從匕目。匕目,猶目相匕不相下也。《易》曰:‘艮其限。”段注:“‘目相匕即‘目相比,謂若怒目相視也。”章太炎先生亦謂:“怒目相視,相視必定,故引申為止。”[10](P347)但把“艮”解釋為“止”,于本卦之艮其背、趾、腓、限、身等,均很難理解,“止其背”“止其趾”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卜辭中反復出現“”和“”之類的字形,上為目,下為人,一般釋為“見”字,唐蘭先生認為也是“艮”字。“艮”,《說文》篆作“”,其下部之“匕”,乃“人”字的變形,與“見”字下從“兒(人)”篆作“”,是一個道理。唐蘭認為:“其實,艮為見之變。見為前視,艮為回顧,見、艮一聲之轉也。艮為回顧,艮、顧亦雙聲也。”《易》曰“艮其背”,亦即反顧其背的意思[5](P605)。高亨先生也作如是觀:“艮從目從匕,匕即人之反文,則艮即見之反文明矣。故余謂艮者顧也,從反見。”并進而申之曰:“顧為還視之義,引申為注視之義。……本卦艮字皆當訓為顧,其訓止者,當謂目有所止耳。”[2](P311)這樣,卦辭“艮其背不獲其身”,就可理解為:注意背部而不保護(獲,讀作護)全身,只知局部不知整體。

我們認為,“見”和“艮”本為一字之變體的說法值得肯定。不過,“見”在卜辭中或用為“獻”,是祭祀儀式或祭名,如屢屢出現的“雨”“百牛”“癸巳”“牛”等,可以佐證。這樣的話,《艮》卦爻辭中的幾個字眼就顯得十分有意味了。例如:初六“艮其趾”,趾為足大指。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隨”,腓,鄭玄注:“膞腸也。”俗稱腿肚子肉;隨,馬王堆帛書《易經》作“隋”,《說文解字·肉部》:“隋,裂肉也。”段玉裁注:“裂肉謂尸所祭之余也。……尸祭刌肺黍稷之屬,已祭則為肉余,無用之物,故云裂肉。”①拯,本作“抍”,馬王堆帛書作“登”。《說文解字·手部》:“抍,上舉也。”又作“”,手在左在下并無差別。按:卜辭中屢見“”或“”字,從示從,隸定為“”,表示祭祀時雙手向上進獻品物的意思[5](P1078-1079)①。《儀禮·覲禮》:“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沈,祭地瘞。”[15](P533)說明升乃是古代祭祀山和丘陵的一種儀式。“不拯其隋”即“不把剩余的祭品再奉獻給神(尸)”。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厲。熏心。”限,虞翻注:“腰帶處也。”[1](卷6,P58)《經典釋文》:“馬云:‘限,要(腰)也。……夤,馬云:‘夾脊肉也。”《說文解字·屮部》:“熏,火煙上出也。”六四“艮其身”,身,馬王堆帛書《易經》作“躬”,躬本作躳,從呂,是脊椎骨的象形,故“身(躬)”乃人之軀體也。六五“艮其輔”,《說文解字·車部》:“輔,《春秋傳》曰:‘輔車相依。人頰車也。”簡而言之,輔乃面頰之肉,車乃牙床之骨,“艮其輔”,或獻其面頰之肉歟?上舉五爻,自下而上,皆與人的軀體骨肉相關,血淋淋讓人毛骨悚然!

上九“敦艮”之敦,甲骨文作“”或“”,隸定為“”。《說文解字·亯部》:“,孰也。從亯(享)羊。”這里,“孰”即“熟”。《說文解字·亯部》又云:“亯,獻也。”段玉裁注:“按《周禮》用字之例,凡祭亯(享)用亯字,凡饗燕用饗字。”“敦”字在卜辭中用為三種涵義:一是享祭,二是迫近殺伐,三為地名[5](P1939)。卜辭中多次出現“”二字聯用,我們認為應該就是“敦艮”。“見(艮)”既然有“獻”義,那么“敦艮”應該也是祭祀獻牲了。只是本卦所描繪的,卻是十分血腥的獻祭過程,人們向神祖所獻的竟然是身(躬)、趾、腓、限、夤、心、輔!

28.《漸》上九:“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儀。”

《易經》之卦辭爻辭,許多是韻文,是可以押韻來讀的,如《漸》卦之六爻辭就比較典型。初六“鴻漸于干,小子厲,有言”,干、言二字在上古音均為元韻,可押。《經典釋文》:“荀、王肅云:‘山間澗水也。翟云:‘涯也。”涯就是“岸”,則“干”字可讀為“澗”或“岸”,澗、岸二字也為元韻。惟馬王堆帛書《易經》“干”作“淵”[6](P14),淵屬影紐真韻,于“干”不諧,疑釋讀有誤。六二“鴻漸于磐,飲食衎衎”,馬王堆帛書《易經》“磐”作“坂”、“衎”作“衍”。磐、衎、坂、衍四字均為元韻,可諧。九三“鴻漸于陸,夫征不復,婦孕不育”,陸、復、育三字均為覺韻,可諧。六四“鴻漸于木,或得其桷”,木、桷均為屋韻,可諧。九五“鴻漸于陵,婦三歲不孕,終莫之勝”,馬王堆帛書《易經》“孕”作“繩”。陵、孕、勝、繩四字均為蒸韻,可諧。上九“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儀”,陸為覺韻,儀為歌韻,不諧,故宋人便改“陸”為“逵”。但“逵”屬群紐幽韻,仍不能與“儀”諧。所以,清代以來學者多以為“陸”當為“阿”字。山阿之“阿”屬影紐歌韻,可以和“儀”押韻了。只是“阿”“陸”字形相差太遠,怎么可能用混呢?所以,于鬯懷疑“陸”應該是“隓”的誤字,陸、隓形近,有致誤的可能。《說文解字·部》“隓”之篆文作“”,從土從隋,即墮字。“墮”與“嶞”均為定紐歌韻,可通。嶞是山巒的意思(見《爾雅·釋山》),鴻漸于嶞,猶云鴻漸于巒,與五爻“鴻漸于陵”正相比次[16](P63)。于說或是。

29.《豐》:“亨,王假之。勿憂,宜日中。”

亨,即享,祭祀也。假,至也。本卦辭謂:舉行祭祀,王親自到來。無憂,適合日中祭祀。

初九:“遇其配主,雖旬,無咎。”配,《經典釋文》云:“鄭作‘妃,云:‘嘉耦曰妃。”高亨認為“配”是“妃”的借字,“配主,蓋謂女主人也。遇其配主,言出行之人,遇其女主人也。”雖(雖),即“唯”字。旬,十日為一旬。“唯旬無咎”,“言在十日之內無咎也。”[2](P322)

上文已述及:遇,即“姤”或“遘”,可理解為祭祀中鬼神既降,人可與之相遇。《易經》中多處言“遇”,或與祭祀之“冓禮”有關。配,當釋為“正副”之“副”,二字在上古均屬唇音滂紐,可通。副主,即祔于主神之側而受祭者,《說文解字·示部》:“祔,后死者合食于先祖。”旬,《說文解字·勹部》:“徧也,十日為旬。”王國維《釋旬》云:“卜辭有、諸字,亦不下數百見。……、即旬字。余徧搜卜辭,凡云‘貞旬亡卜(引者按:當為字)者,亦不下數百見,皆以癸日卜。殷人蓋以自甲至癸為一旬,而于此旬之末卜下旬之吉兇。云‘旬亡卜者,猶《易》言‘旬無咎矣。曰自甲至癸而一徧,故旬之義,引申為徧。《釋詁》云:‘宣、旬,徧也。”[17](P141)章太炎先生亦謂:“本訓為十日,引申為徧,即均。”[10](P379)蓋商人每旬必卜,其卜在本旬末日(即癸日),以卜下旬大事之休咎。殷卜如此,《易》言“唯旬,無咎”,或周筮亦當如此。因此,本爻的意思可能是說:祭祀時以某祖祔于先祖,旬筮無咎。

六二:“豐其蔀,日中見斗。往得疑疾。有孚,發若,吉。”豐,繁體作“豐”。《彖》曰:“豐,大也。”《說文解字·豐部》:“豐,豆之豐滿也。從豆,象形。”同部“艷”字下又云:“豐,大也。”段注:“謂豆之大者也。引伸之凡大皆曰豐。”因此,歷來解《易》家均理解為“大”。《說文解字·宀部》又云:“寷,大屋也。從宀豐聲。《易》曰:‘寷其屋。”因此,研究者或以為“豐”本作“寷”,是大屋的意思,“豐為借字,寷為本字”,“本卦四豐字皆指屋室而言”[2](P322)。不過,段玉裁注“寷”字云:“此說寷從宀、豐,會意之恉。宀,屋也;豐,大也。故寷之訓曰‘大屋。”原來,“豐”“寷”本來就是兩個字,“豐”是大的意思,“寷”才是大屋的意思,并不是說《易·豐卦》之“豐”本作“寷”。“蔀”字《說文》未收,《經典釋文》引《略例》云:“大暗之謂蔀。”又謂:“馬云:‘蔀,小也。鄭、薛作‘菩,云:‘小席。”《周易集解》引虞翻曰:“日蔽云中稱蔀。”[1](卷7,P15)因此,高亨認為,蔀者蓋院中架木,上覆以席,所以蔽夏日也[2](P322)。“日中見斗”,《經典釋文》云:“見斗,孟作‘見主。”或以為“主”即“燭”,意謂:因院子被席蓬覆蓋,遮擋日光,正午只好燃燭照明。

按:卜辭中多有“”“”“”或“”之形,研究者多釋為“豐”或“豊(禮)”字。該形的下部,形狀很像“豆()”,亦像“鼓”字的左邊之“壴()”,上面的兩個“豐”,像三玉連貫之形,字或當為“(豊)”。《說文解字·豊部》:“豊,行禮之器也。”古代行禮用玉帛,故從玨。如此,“豐”和“豊”其實是一字而有兩形,“豊”表示豆中有玨,指其事;“豐”則表示豆中豐實,象其形——要在均表示祭祀用玉以敬獻神祇。若兩字不從“豆”而從“壴”,則鼓也是祭祀之器,對于“豐”“豊”與祭祀相關之本誼并無妨害。“日中見斗”之“斗”,即《詩經·小雅·大東》“惟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漿”之“斗”,也就說北斗星。這樣說來,本爻所云,當為祭祀之時,發生了日食,天空突然被遮蔽,以致中午看到了北斗星。

“有孚,發若,吉”:“發”,高亨據《廣雅》釋為“開”和“去”,認為:“發若吉,言開去其蔀則吉也。”[2](P323)我們認為,孚還是“俘”字,此句沒有必要與上文聯系起來解釋。發,甲骨文作“”,像手持棍棒在兩只腳之間撥打之形。《釋名·釋言語》:“發,撥也,撥使開也。”應該是用棍棒撥打俘之雙腳,以驅趕其前行的意思。

九三:“豐其沛,日中見沬。”《經典釋文》:“沛,本或作旆,謂幡幔也。……沬,微昧之光也。……林作‘昧,云:‘斗杓后星。……《子夏傳》云:‘昧,星之小者。馬同。薛云:‘輔星也。”馬王堆帛書《易經》“沛”作“薠”,“沬”作“茉”。[6](P7)①按:“沛”字疑作“藩”。沛上古屬滂母,水盛的樣子,亦為水名;又音幫母,郡名;藩屬並母,又音藩籬之藩,屬幫母;薠屬並母,一種叫青薠的水生植物。三字均為唇聲,可通。《說文解字·艸部》:“藩,屏也。”段玉裁注:“屏蔽也。”其誼與“蔀”正同。

30.《兌》初九:“和兌,吉。”

兌,《彖》和《序卦》均釋為“說(悅)”,故虞翻注云:“和兌(悅),吉矣。”[1](卷7,P31)不過,既然這里說“和悅,吉”,為什么六三又說“來兌,兇”呢?高亨不同意《易傳》的說法,認為:“兌即說之古文,從人,從口,八象氣之分散,……當取談說之義,非喜悅之悅也。本卦兌字皆謂談說。和兌者,以溫和之度向人談說也。”[2](P332)

我們認為,本卦亦與祭祀活動有關。兌,甲骨文作“”,下部“”,或以為是“貺”或“祝”的古文。郭沫若說:“第六片‘祖乙歲,其兄于祖丁,父甲,在勺。言于祖乙歲祭之日兼祭祖丁父甲也。兄字當假為祭名,或即是嘗,兄、嘗古音同在陽部。”[5](P85)和,是“龢”的省字。卜辭中“龠”有“”“”或“”諸形,象排管樂器,后來又引申、孳乳為“籥”“禴”“龢”,形不同而誼無殊。它們在卜辭中皆用為祭祀之名,或祭時用龠舞。《易經·萃》六二、《升》九二、《既濟》九五都有“禴”字,指四時之夏祭②。《詩經·小雅·天保》:“禴祠烝嘗,于公先王。”毛《傳》:“春曰祠,夏曰禴,秋曰嘗,冬曰烝,公事也。”[18](P391)因此,“和兌”,或即禴祭中的儀式之一。

九二“孚兌”,孚即俘。六三“來兌”,《說文解字·來部》:“周所受瑞麥來麰也。二麥一夆象氣芒朿之形,天所來也。故為行來之來。”來,甲骨文作

“”或“”,乃麥禾的象形,本義是麥子,來去之來是引申義。所以,“麥(麥)”字從來從夂,夂即止,象其行來之狀。屈萬里先生謂:“卜辭‘辛未卜:酒來,乙亥登且乙?來,麥也。酒來,蓋麥收之祭也。”[5](P1453)《禮記·王制》:“庶人春薦韭,夏薦麥,秋薦黍,冬薦稻。”[19](P585)若此,“來兌”即夏季麥收之時舉行祭祀活動,以祝告神祇也。九四“商兌,未寧”,馬王堆帛書《易經》“商”作“章”[6](P9),疑當作“嘗(嘗)”。商、章、嘗三字上古均為陽韻,商屬書紐,章屬章紐,嘗屬禪紐,都是舌上音,故音近可通。“商兌”即“嘗兌”,亦即《詩》傳所謂“秋曰嘗”之嘗祭也。九五“孚于剝,有厲”,《經典釋文》:“馬云:‘剝,落也。”《說文解字·刀部》:“剝,裂也。”《廣雅·釋詁》:“剝,離也。”大致可信從。孚,當為“俘”,“孚于剝”謂用于祭祀的俘虜被摧殘折磨。上六“引兌”,馬王堆帛書《易經》作“景奪”[6](P9)①,其義未詳。

最后,需要簡單說明的是,我們認為,《易經》既然是人類早期的一部筮占之書,就必須盡量在它產生和使用的歷史文化背景下來理解,方能得其大旨。通過從古文字的角度來釋讀《易經》,我們有幾點很強烈的感受:第一,《易經》之卦名其實與其卦辭和爻辭,并沒有多少內容上的聯系。卦名的產生,大概也像《論語》《孟子》和《莊子》的外篇、雜篇中的篇題一樣,只是從正文中取用一兩個反復出現或者比較關鍵的字眼作為標記符號而已。因此,通過卦名來探討卦辭、爻辭的意義的做法,并不可取。第二,《易經》的卦辭,尤其是爻辭,在內容、意義方面極不連貫。一方面,《易》乃筮占之書,占得某卦某爻,即用其卦辭或爻辭,實在沒有必要再過多聯系前后卦或上下爻。因此,卦辭、爻辭基本上各自獨立,且不避重復,甚至在邏輯內容上存在一定矛盾。另一方面,在漫長時期的反復筮占過程中,一卦或一爻必然會對應著各種各樣的占問事件,或祭祀,或戰爭,或婚娶,或生育,筮占的結果可能吉,也可能兇。把這些內容附系在一卦或一爻之下,也是相互獨立的,沒有必要硬性關聯起來解讀。第三,《易經》形成的時代,盡管人們的語言已經十分豐富,但所用文字殊少。因此,卦辭、爻辭中必然存在大量假借字,給我們今天的釋讀造成了極大困難。我們必須站在當時的文化立場上、而不是后世的文化立場上,來看待《易經》中的每一個字,撥開文字的重重迷霧,盡量貼近其本真面貌。唯其如此,才有可能探尋到《易》之本旨。

參考文獻:

[1][唐]李鼎祚.周易集解[M].[明]胡震亨,毛晉同校. 萬歷刻本.

[2]高亨.周易古經今注(重訂本)[M].北京:中華書局, 1984.

[3]李鏡池.周易通義[A].李鏡池著,李銘建整理.李鏡池周易著作全集[C].北京:中華書局,2019.

[4][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5]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M].北京:中華書局1996.

[6]馬王堆帛書《易經》[A].《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一冊[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7]徐中舒主編.甲骨文字典[Z].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 1989.

[8][唐]陸德明撰,黃焯匯校,黃延明重輯.經典釋文匯校[M].北京:中華書局,2006.

[9][清]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M].潘雨廷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4.

[10]章太炎.章太炎說文解字授課筆記[M].朱希祖、錢玄同、周作人記錄,王寧主持整理.北京:中華書局,2010.

[11]高亨纂著.古字通假會典[Z].董治安整理.濟南:齊魯書社,1989.

[12][漢]司馬遷.史記[M].[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59.

[13]汪榮寶.法言義疏[M].陳仲夫點校.北京:中華書局, 1987.

[14]朱謙之.老子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4.

[15][漢]鄭玄箋,[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A].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16][清]于鬯.香草校書[M].北京:中華書局,1984.

[17]王國維.觀堂集林(外二種)[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18][漢]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毛詩正義[A].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19][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禮記正義[A].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Research on the Book of Chan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ncient Writing(3)

Shan Tiangang

(Educated at Confucianism Institute, Sungkyunkwan University, Seoul 03063, Korea)

Abstract:As an ancient book of divination, the Book of Changes records the materials of fortune telling from the primitive people, and its characters and lingual narration may have certain characteristics in common with the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discovered later. Therefore,the connotations implied in the Book of Changes shall be understood and interpreted from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its emergence and formation period as far as possible, instead of by inappropriately and overly using the Chinese characters or ideas and concepts of later generations.Referring to the early characters such as the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or bronze inscriptions, and interpreting the Book of Changes from the angle of ancient writing may after all be accepted as a better research perspective.The previous two articles have made some tentative explanations on some characters from Hexagram Qian(,the Creative,1)to Hexagram Jiaren(,the Family,37)in the Book of Changes by comparing with their usage in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and referring to the philological materials such as Shuowen Jiezi(the first Chinese dictionary,compiled by Xu Shen). This article will continue to differentiate and analyze some characters on hexagrams following Hexagram Jiaren(,the Family,37).

Key words:the Book of Changes;hexagram;oracle bone inscriptions;ancient writing

猜你喜歡
易經
從《易經》中看世界
《易經·序卦》探微
原道(2020年2期)2020-12-21 05:46:36
英語世界認識《易經》的三個階段
翻譯界(2018年2期)2018-03-05 07:55:18
現在我們如何當老師(上)——《易經》里的教育智慧
王冬齡作品
詩書畫(2017年1期)2017-04-11 08:14:51
簡析《易經》文化與太極拳
運動(2016年6期)2016-12-01 06:34:02
《易經》不是用來算命的
福建人(2016年7期)2016-09-13 08:22:09
德國衛德明《易經中的天地人》論釋思想析論
中國詮釋學(2016年0期)2016-05-17 06:12:02
卑以自牧,柔以時升——論易經初六爻的爻德內涵及其儒家道德觀
《易經》里的《天演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大片喷水在线在线视频| 国产日韩丝袜一二三区| 自拍偷拍欧美日韩|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在线网址| 久热中文字幕在线| a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清纯在线一区二区WWW| 国产男女免费完整版视频|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97| 成人午夜精品一级毛片| 婷婷五月在线| 亚洲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免费毛片| 亚洲高清日韩heyzo|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喷| 91在线中文| 久久精品嫩草研究院| 国产天天射| 亚洲第一页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 亚洲无码视频图片| 69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视频 第一页| 2020亚洲精品无码| 日韩国产无码一区| 免费黄色国产视频| 免费又爽又刺激高潮网址| 久久青草热| 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欧美在线观看| 伊人色婷婷| 无码人妻免费|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观看你懂的| 欧美区国产区| 丰满人妻久久中文字幕|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 国产办公室秘书无码精品| 国模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中国丰满人妻无码束缚啪啪| 国产黄色片在线看| 国产欧美视频综合二区| 国产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性视频网站| 久996视频精品免费观看| 亚洲第一黄片大全| 国产丰满成熟女性性满足视频| 免费一级毛片| 精品国产免费观看一区| 欧美日韩激情在线| 国产在线观看91精品| 少妇被粗大的猛烈进出免费视频| 欧美午夜理伦三级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高潮流白浆免费观看|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不卡免费| 国产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 欧美一区中文字幕| 成年人国产网站| 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 99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二区| 九色视频线上播放| 亚洲精品成人福利在线电影| 国产精品自在拍首页视频8| 成人午夜亚洲影视在线观看| 超碰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国产专区综合另类日韩一区| 98超碰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91在线电影| 亚洲天堂区| 91色老久久精品偷偷蜜臀| 青青青伊人色综合久久| 久久精品一卡日本电影| 狠狠色婷婷丁香综合久久韩国| 亚洲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免费无码r| 欧美色亚洲| 中文字幕佐山爱一区二区免费| 992tv国产人成在线观看| 国产素人在线| 亚洲天堂免费在线视频| 99re在线免费视频| 久久久无码人妻精品无码| 91丝袜乱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