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平
摘 要 “中國古代文學”課程作業設計的新構想是基于“學習金字塔”理論而形成的。其基本內容是:建立小組協作競爭機制;針對學生的專業特點設計作業,綜合采用唱、畫、寫、說、演、傳等輸出方式;巧妙借助簡書APP、今日頭條號、兩微一抖等自媒體平臺布置和展示作業。這個新構想的特點是,注重作業環節的過程性、實踐性、互動性和趣味性。按照這個新構想設計和實施作業環節,不僅有利于深化課堂教學效果;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有利于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養成;還有利于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提升大眾的文化自信。
關鍵詞 自媒體 傳媒類專業 “學習金字塔”理論 “中國古代文學” 作業
中圖分類號:G642.46??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12.016
New ideas on the homework design of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We-media era
——Take Homework Design of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for Media Majors as an Example
LIU Liping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67)
Abstract The new idea of homework design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learning pyramid. Its basic contents are: to establish a group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mechanism; to design assignment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majors, and to use the output methods of singing, drawing, writing, speaking, acting and transmitting; to arrange and display assignments with the help of the self media platforms such as Jianshu app, today's headline number, two micro and one Douyin. The new idea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process, practice, interaction and interest of the operation. According to this new concept,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operation link is not only conducive to deepening the classroom teaching effect, improving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ability of students, promoting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habits, but also conducive to promoting the inheritance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enhancing the cultural confidence of the masses.
Keywords We-Media; Media majors;? learning pyramid;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homework
中國古代的文學藝術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血脈、古圣先賢的人格光輝與智慧修養、審美的藝術境界與神韻。“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是傳媒類專業學生的大類基礎課。“文學是為生命打底色的課程,而不是為考試為就業而學的知識,以生命體驗為主要特征的、以心靈滋養為最終目標的詩性教育,才是古代文學教學的最高境界。”[1]我們只有在教學的各個環節引導學生去和作品中的生命進行對話,去進行審美和情感的體驗,進而去表達與傳播,才能把這筆寶貴的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真正地內化為學生自身的胸襟與品格、智慧與涵養、審美情趣與創新能力。隨著數字科技的迅猛發展,自媒體以其大眾化、即時性、互動性的優勢與特點,已經成為人們,尤其是年輕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們可以結合傳媒大類專業學生的專業特點,利用自媒體這種新興的媒介工具為教學服務,通過與時俱進、靈活多樣、富于趣味的方式方法展開教學活動。
1 現狀與困境
目前,對“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討課堂教學的方式方法上,而較少有研究者關注與課堂教學密切相關的作業環節的問題。作業,是教學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通過課前作業的完成情況,教師可以了解到每個學生的學習基礎和知識水平,進而有針對性地展開課堂教學。而課后作業則是學生對課堂所學知識進行鞏固、演練、內化、激活和應用的重要環節。
傳統的“中國古代文學”課程作業,多為學生個人獨立完成,較少小組交流討論和分工協作;多以書面作業為主,形式比較單調;較少針對學生的專業特點而設計;評價、反饋的方式比較單一。因而,難以很好地激發學生完成作業的熱情和動力,達成作業環節的預期效果。所以,我們有必要對“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作業設計環節予以更多的關注和研究。
2 對策
我們可以秉持著引導學生涵詠、體驗、對話和應用的原則設計作業;建立分組協作與競爭的機制;以多類型的作業內容、多樣化的作業載體,增加作業環節的趣味性、實踐性和互動性;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點,充分利用自媒體平臺,借助自媒體平臺展示、檢驗作業。
2.1 建立分組協作與競爭的機制
可以根據學生個人意愿,將每3-4人安排為一個學習小組。各小組自命一個古雅有趣的組名。每組設置小組長一名,負責記錄、督促和公布本組成員每次參加作業討論、分工協作和完成的情況。作業完成并提交后,在教師批閱和給出點評意見的同時,鼓勵各小組內和小組之間各成員互相交流、點評作業。教師根據每組作業完成的質量和互動評論的情況進行個人和小組的積分。積分優勝的小組和個人在平時成績上可獲得額外加分。
2.2 精心設計作業的形式和內容
根據美國教育學家埃德加·戴爾于1946 提出的“學習金字塔”理論,不同的學習方式產生的學習效果是大不同的。“學習金字塔”把學習的方式分為六種。第一種,閱讀。兩周后的記憶留存率僅為10%。第二種,聽講。兩周后的記憶留存率為20%。第三種,觀看圖片或視頻。兩周后記憶留存率為30%。第四種,觀摩、實地考察。兩周后記憶留存率為50%。第五種,演講或者參與討論。兩周后信息的記憶留存率為70%。第六種,設計、演示、模擬或者教授他人。兩周后的記憶留存率高達90%。[2]
前四種學習方式都只有信息的輸入而沒有輸出,是被動學習。只有通過主動學習的方式,才能大大提高學習者對于知識的記憶留存率。而主動學習的方式主要指的是第五種和第六種。
根據“學習金字塔”理論,我們可以針對學生的專業特點,設計出以第五種和第六種方式為主的作業形式。我們以文字、圖片、音頻和視頻等作為作業的載體,綜合采用唱、畫、寫、說、演、傳等豐富多彩的輸出方式來設計作業。上述部分作業形式,已有研究者撰文進行過深入探討。[3]而筆者對于作業設計構想的創新之處在于,針對學生的專業特點,將這六種輸出方式綜合使用,使其互相配合,以期達到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培養的最佳效果。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因為要對所學知識進行討論、演練和運用,故而會被推動著,在課堂之外,進行大量信息的輸入——收集相關資料、閱讀、聆聽、觀看等。而在大量信息輸入的基礎上,學生討論、演練和運用的質量會得到保障和提高。信息的輸入與輸出,在學生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
唱,指的是吟唱和朗誦。誠如葉嘉瑩先生所言:“吟誦,是中國舊詩傳統中的一個特色。我以為,它是深入了解舊詩語言的一個很好的方法,因為它能夠培養出在感發和聯想中辨析精微的能力。當你用吟誦的調子來反復讀這十九首詩的時候,你就會‘涵泳其間,也就是說,你會像魚游在水里一樣,被它的那種情調氣氛整個兒地包圍起來,從而就會有更深的理解和體會。”[4]配合所學作品,教師提供名家的吟誦、朗誦和京劇、昆唱片段的音頻、視頻等資料,要求學生先聽而后以各種組合形式唱、誦。
畫,包括畫思維導圖、手繪地圖、創作漫畫、制作動畫短片和攝影等形式。在研讀作品之前,可以布置作業,要求學生借助畫思維導圖的方式厘清作品的思路。可以指導學生借助相關資料和工具,比如參看作家評傳、借助王兆鵬教授與搜韻網聯合推出的《唐宋文學編年系地信息平臺》等,手繪作家的行年行跡地圖。還可以鼓勵學生發揮專業特長,把他們喜愛的人物形象、小說(戲劇)故事情節、體驗到的審美意境以漫畫、攝影、動畫短片等形式表現出來。
寫,包括抄寫、仿寫、縮寫和改寫改編等形式。其中,仿寫古詩詞,不僅有助于學生深味經典作品的詩藝與詩心,而且還能幫助學生切實掌握文體常識。比如,在學習唐詩時,教師總結了絕句、律詩在格律方面的規則之后,可以先拋出自己的仿寫習作,然后指導學生至少寫作絕句和律詩各一首來鞏固近體詩的格律知識。對于小說和戲劇作品,可以布置縮寫作業,并把縮寫的文本作為另一個作業類型——“說”的底稿。而改寫、改編則可以針對傳媒大類學生各自的專業特點進行定制化的訓練。比如,指導新聞學專業的學生把漢樂府民歌《孔雀東南飛》改寫成一則社會新聞稿;指導廣告學專業的學生把曹操的《短歌行》改寫成招賢納士的廣告詞。
說,可以限定時間并錄制音頻或視頻,以縮寫或者改寫改編后的文本作為底稿,采用15秒說典故、60秒說作家生平、一分鐘說文學常識、兩分鐘說人物形象、三分鐘說小說(戲曲)故事情節等方式。學生為了完成這個作業,勢必會去閱讀原著和相關資料等,也會為了說好而反復演練。在準備這次作業的過程中,學生不僅進行了拓展閱讀、深度閱讀,而且鍛煉了口頭表達能力。
演,指的是引導學生用演講、辯論、舞臺劇等形式來表達對作品內容、情感的理解。比如,學習《詩經·采薇》的時候,可以布置作業,請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學生把這首詩歌改編為一場微型舞臺劇,并在課堂上演出。通過這樣的活動,從編劇、導演、演員到觀眾,都會對詩歌的藝術內容和情感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傳,指的是基于傳媒類專業學生的專業特點,指導他們在業已完成的作業內容中,精選出充滿正能量的、能夠體現創意和才情的內容,按照各大自媒體平臺內容生產的要求,進行編輯和再創作,然后通過自媒體平臺傳播出去。
2.3 巧借自媒體平臺布置和展示作業,多渠道交流反饋
自媒體平臺為善用它的人提供了便捷和機遇。我們完全可以結合學生自身的專業特點,借助簡書APP、今日頭條號和兩微一抖等自媒體平臺設計作業。教師可在自媒體平臺建立訓練營布置作業,引導學生在平臺上提交、展示作業。學生可將個人或者小組唱、畫、寫、說、演的內容拍攝、記錄下來,選擇最精彩的部分編輯之后,上傳到自己的今日頭條號、微信、微博、抖音等自媒體平臺。除了任課教師的點評意見,班級同學和廣大網友的評論、點贊情況亦可算作平時作業成績的一部分。這種展示作業的方式,讓學生在得到來自于班級師生和大眾的多渠道評價、反饋后,可以進一步復盤、反思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和拓展深化的得與失。
2.3.1 借助簡書APP布置作業
在簡書APP申請一個訓練營,用于布置、展示和點評作業。訓練營分為開營、六次作業和結營復盤三個階段。學期初,簡書訓練營開營,教師把本學期平時作業的總體規劃、大致內容和評價標準等介紹清楚。總體規劃是六種類型的作業之中,每位同學至少各完成一次。吟誦或者朗誦一次、畫一次、寫一次、說一次、演一次、在自媒體平臺上傳播一次——學生可以精選合適的作業內容上傳到自己的微博、微信公眾號或抖音短視頻。學期末,六次作業全部完成后進行復盤反思,要求學生提交一份個人學習報告,總結學習這門課程的得失。學生按照約定時間,把六次作業(文字稿或者圖片、音頻、視頻的鏈接)和結營的學習報告投稿提交到訓練營。
作業投稿提交后,除教師點評外,鼓勵訓練營全體成員互評交流。在訓練營中,互評作業的情況和作業在簡書上獲得的大眾點贊評論情況均納入平時成績的參考范圍。
這種作業規劃、設計的方式,突出了互動性和專業針對性,能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形式活潑多樣、自成體系;同時,還便于保存和期末復習。
2.3.2 借助微信社群打卡唱誦作品
在“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學生對于經典作品的記誦效果不佳,一方面,是因為學生的學習自覺性不夠;另一方面,是因為缺乏有效的課外督促和檢查機制。
現在,我們可以建立課程學習的微信社群,要求學生在微信社群以語音或者視頻打卡的方式記誦的作品。各小組成員按照任課教師指定的經典篇目,在微信社群上傳唱、誦的視頻或音頻。鼓勵學有余力的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之后,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選課外的經典作品打卡唱誦。不僅如此,我們還可以指導學生充分利用微信收藏的強大功能,在錄制、上傳唱誦的語音或視頻的同時,讓他們把抄寫的作業拍照,在微信收藏中添加為圖片一并上傳。每條視頻、音頻上傳之后,下一位(組)同學以接龍的方式對上一位(組)同學的唱、誦和抄寫給予評價。各小組長負責統計并提交本小組成員每篇作品完成和互評的情況。
2.3.3 借助今日頭條號、兩微一抖等自媒體平臺進行傳播
鑒于教學對象是傳播學大類專業的學生,他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傳播學的專業知識,故可以要求學生運用所學專業知識,開通和維護自己的個人微博、微信公眾號、今日頭條號和抖音號,把自己的本課程作業中的精彩部分(包括文字、圖片、音頻和視頻)分享到上述平臺。
其中,抖音短視頻是目前最受年輕人歡迎的社交自媒體。在抖音上傳播的內容,從美食、美景、歌舞、健身、萌寵、搞笑、模仿秀到產品推廣等,可謂包羅萬象。而關于傳統文化類的內容則相對較少。學生可以在自己完成的作業中,精選出合適的內容片段進行策劃、編輯,然后使用酷炫、動感的抖音APP制作并上傳。每個抖音短視頻的時長控制在15-20秒之間,所以,在抖音上展示的作業片段,必須是簡潔、精煉、有創意的;輕松、活潑、富于趣味性的。完成這樣的作業,對學生來說,一定是一個很有意思、也很有挑戰性的嘗試。
不僅如此,學生在制作抖音短視頻的過程中,還可以在短視頻的結尾處,為自己的其他篇幅較長的精彩作業內容打廣告。他們可以口述“如果您期待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今日頭條號、微信公眾號”,同時,將需要展示的作業內容的今日頭條號鏈接或者自己的微信公眾號信息顯示在屏幕下方,便于觀眾進一步點擊、關注、收看。
借助自媒體平臺展示精彩的作業內容,學生不僅可以進一步鞏固、內化和實踐課堂所學的理論知識;可以展示個人才華與風采;還可以在各平臺檢驗自己的作業完成的質量,得到來自老師、同學以及廣大網友的點評、反饋。想要讓自己展示的內容獲得大眾的點贊和高人氣,學生勢必會努力提高作業的質量。這會促使他們自覺復習、反復揣摩課堂所學知識,積極自主地進行拓展閱讀、深度思考,從而實現知識的深度內化。在創作、演練和傳播的過程中,學生會逐漸養成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好習慣;他們的想象力、審美能力、表達能力、創新能力和傳播力會得到鍛煉。
3 結論
針對學習者的專業特點,全方位調動學習者的感覺器官,以唱、畫、寫、說、演、傳等豐富多樣的作業形式,促使學習者從多個維度去感知、體驗中國古代文學經典中蘊含的審美意境、情感內涵,進而激發學生思考和創作的興趣。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會在不知不覺中得到訓練和提升,情操和心靈會得到陶冶和凈化。借助簡書APP、今日頭條號、兩微一抖等自媒體展示作業中的精彩內容,學生不僅普及了中國古典文學知識、傳遞了正能量;展現了自我的風采、擴大了個人影響力;而且,他們作為新聞傳媒行業后備軍的專業技能也得到了磨練。而從自媒體內容生產的層面來看,這種打通專業壁壘的作業設計方式還可以為微博、微信公眾號、今日頭條和抖音等社交自媒體提供富有文化內涵的高品質內容,提升其文化品位。此外,從自媒體平臺受眾的角度來看,這樣高品質的內容傳播,有助于增強大眾的文化自信,激發他們關注和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
參考文獻
[1] 李雅君.以文學的方式教文學[J].中國大學教學,2016(10):64-67.
[2] 趙周.這樣讀書就夠了[M].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7.
[3] 劉硯群.古代文學教學作業設計反思[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4(2):133-134.
[4] 葉嘉瑩.漢魏六朝詩講錄[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