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限制,顧名思義就是局限在范圍內,不讓超過。試想,如果在編導進行創造的時候運用限制,這時限制將會給編導一個方向,讓編導在一定的范圍對動作的確定有個衡量標準。當一個對動作鑒定的標準出現時,并且在限制的情況下容易創新出精彩的動作,這對于編導將會是一種較為省力而又討巧的方法。
【關鍵詞】限制;“舞句”;發力;道具;舞蹈調度;衡量標準;創新
【中圖分類號】J712?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在現代舞雙人舞編導技法中,雙人接觸磨合與雙人的合力、分力、對抗力的運用是非常基本,切也較為常用的。在這里我要提一個在雙人舞中較為重要的技法——“限制”。
我國著名編導張繼鋼曾在北青網的訪談中提到:“限制決定個性,限制決定風格,限制是天才的磨刀石。我們必須努力在有限的空間、時間里挖掘出大智慧和豐富的創作靈感,堅持把不可能變成可能,創造出奇跡。”
下面我將從舞蹈的發力控制、道具的運用以及舞蹈整體的調度這三方面來闡述在現代舞雙人舞編舞中限制所起著的重要作用。
一、發力的限制
(一)發力在舞蹈創作中的意義
發力,在字典的含義里就是釋放力氣。作為時空藝術的舞蹈,它的形體空間節奏的靈魂在于力的使用,即完成形體動作時的內在特殊運動形式及其狀態。 形體節奏的本質是生命的運動,是感情的軌跡,是勾通內心情感與外部動作之間的橋梁。而舞蹈又是由單一動作構成的,因此,發力在舞蹈的運用中無所不及。當然,不同的發力對動作最后的質感及觀眾視覺中的舞蹈是非常有影響力的。而在現代舞雙人舞編舞中“一個人用手將力的信號發到另一個人身上的不同部位,受力人身體的這些部位應做出相關的反應”的運用也是現代舞雙人舞的一個特色。發力者可以給予舞伴身體不同部位以不同的力,受力者則應根據對方給予的信號不停地做出相應的反應。而現代舞雙人舞蹈的編排上對發力的要求還遠不止于此。它不但要求舞蹈演員在發力時最大程度地默契統一,還要求兩位舞者在特定情境氛圍中的情感抒發,必須尋求到適合舞蹈情緒的動作發力準確而又真實地體現出來。也就是說一個優秀的舞蹈作品,它一定有著自身獨到的動作發力,而不是把所有的動作發力方法重復疊加。因為有了這樣的發力限制,舞蹈情感的渲染也就會更加具體、真實。通常舞者的情感都是非常豐富而具有發散性的,有些舞蹈并不是沒有好看的動作和動人的情感融入,而是動作形式和發力手法運用過于混雜和花哨,導致舞蹈情感線路的不清晰,就會讓觀眾看不明白,也就談不上藝術情感上的共鳴了。因此,在現代舞雙人舞動作發力上的限制是必然的。它能更好地幫助編排者抓住舞蹈作品的動作主線,提高舞蹈動作的和諧性和流暢度,使舞蹈作品的情感線路直接而又形象生動的體現出來。
(二)課堂上的發力限制的提出與體驗
限制發力就是在舞蹈的運用中找到單一發力。我在大二開始接受現代舞雙人舞編導技法課時,我們班同學的回課作業都面臨著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動作太過相似,豪無亮點,一組動作做完,觀者絲毫不能從該組同學回課作業中體會到任何的含義。這時,老師給我們指出,或許是我們的發力都太過相似,導致所有的動作都能拿到自己身上任意使用,而忽略了作為舞蹈編導學生所該有的創造性思維。如果再這樣重復回課大家只會徒勞無功,變成8組復制品。當時,老師就給我們規定了,每組去尋找一個適合自己的發力點,以此作為我們回課作業的主要發展點。
當時的回課確實是非常痛苦。在一開始,大家的思維似乎都被截斷,畢竟原來有許多可以信手拈來的動作,現在都不能隨意使用,所有的發力都被自己所定的主要發力點限制住。大家每編一個動作時,都會考慮這是否與自己和舞伴選擇的發力點相符而進行逐個篩選。當時我們同學選擇的發力點有“吸引”、“甩”“掙脫”與“束縛”,“推”與“拉”,“提”與“壓”。我這組選擇的發力點是“提”與“壓”。這就導致我們在動作的選擇上應該由橫向該為縱向的發展。在我們選擇這個發力點作為我們雙人舞蹈主要發力點的初期,我與舞伴碰到了許多的問題。
首先,由于我們選擇的是縱向的動作路線,那也就是很多橫向的動作,應該是由我們所編的縱向動作引導而成,并且在一段時間內“提”與“壓”的動作一定要在所編舞段的比例中偏多,這就導致我們在選擇動作上頗費力氣。在我們當時看來,用這個編舞法實在不為所用,畢竟限制了我們的發力點,會導致我們所編的所有動作看起來都過于雷同。
其次,在現代舞的雙人舞編舞技法中,雙人之間的上下把位講究的是有連接的上把、下把,并不能像傳統舞蹈的上下把,那樣容易直上直下。每個上下把動作的連接都應當有理由,而不是一個輕而易舉地跳上跳下。但在發力點的選擇固定后,我們的上下把的連接動作都應該是由“提”與“壓”的發力之間導致而成,或間接引導形成的,這就在無形之間增添了我們做托舉與下把的連接動作的難度。試想,如果你的舞伴已經被托舉在高空,那我們又如何來進行這樣的發力動作。
但舞蹈動作是個人發現的,并無不可能。只有打破舊有的思維才能創造出真正屬于自己的舞蹈。在一段時間的磨合下,我們一點點解決了問題。我們所編的舞蹈整體看下來,動作特征就尤為鮮明。當時,也因為這樣一種較為困難的編舞方式,全班同學都為自己所創作的作品找到自己獨特的個性,在二年級的雙人舞技法課完成時都有較大的提高。
二、道具的運用在雙人舞編舞中體現的限制的作用
(一)道具在編舞時的運用
說到用道具,它也能成為現代舞雙人舞編導技法中的限制的一員。在《舞蹈創作與音樂、舞美等藝術形式的關系》一文曾提到:“舞蹈道具是舞蹈的重要組成部分。舞蹈編導必須認真研究,正確使用道具,使之為舞蹈增色。”編者在選擇道具后,舞者的手中多了一項或更多的道具,這就已經限制了編舞者對于徒手舞蹈的使用,更多地會促使編舞者把更多的目光聚集在手中的道具,摒棄傳統舞蹈運用道具方式,以挖掘手中道具的可舞性為重點開始創作舞蹈。
(二)著名現代舞雙人舞作品論證道具的限制作用
在此,就不得不提到王玫老師的《紅扇》。在道具的選擇上,王玫老師選擇了極具中國特色的紅扇。編舞者用一把小小的紅色紙扇作為二位舞者之間的聯系,一反傳統舞蹈中扇子在舞者手里只是一樣單純的道具用來美化舞蹈,并未寄予多少內涵的方式。她巧妙地運用扇子如何地“開”、如何地“合”作為舞蹈的主要發展,經過細微的動作挖掘,通過扇子的“開”與“合”的獨特視角,用舞者縝密配合來縫合結構上的塊狀不融合。推陳出新了個性鮮明的動作路線,讓觀者由扇子的“開開合合”來感受當代人心目中的傳統文化。此外,在第五屆全國舞蹈比賽中一等獎作品《咱爸咱媽》也是個將道具在編舞中的限制發揮到極至的舞蹈。編導用一根普通的扁擔,通過兩位舞者對扁擔的牽動、舉、扛、立作造型變化,化實為虛,上升到有精神內涵的高度,成為一種情感的概括,即父母兩人情感的紐帶。舞蹈中的扁擔承載著兩人風雨同舟、榮辱與共的命運重負。這種藝術的假設性不是現實中實實在在的挑重擔,而是挑起家庭生活的艱辛,突出表現了主題。就是這兩樣小小的道具,讓以上兩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男女雙人舞有了屬于自己的獨特鮮明個性,在眾多現代舞雙人舞作品中脫穎而出,成為現代舞雙人舞編舞中的一個典范。
三、舞蹈調度的限制對于雙人舞編舞的影響
(一)舞蹈調度的限制
舞蹈屬于時空藝術的一類。舞蹈就是運用舞者的身體演繹出各種動態形象,并在空間移動地盤,變化位置。空間圍繞著我們,我們存在于空間,但它是無形的。怎樣在這無形的空間里創作出一個新穎的舞蹈,這就需要對舞蹈的調度進行限制。對舞蹈調度的限制就是限制舞者在一個脫離整個舞臺的調度,在一個特定的區域內完成自己的舞蹈動作。
(二)學習中的實例來證實對舞蹈調度進行限制的作用
舞蹈調度的限制,我第一次看到是在我們的課堂上。有一組同學,當時選擇的是將自己的舞蹈的運行路線定為一條斜線,兩個人在這條路線上多次迂回。編舞者限制了該舞蹈這樣一條獨特的線路,與觀眾平時看到的舞蹈調度形成了反差,造就了視覺的新鮮感,從而使觀者很容易將觀者帶入一個想象空間。在我們班的畢業舞劇《卡門》里,有段卡門與唐何塞小吵的爭執舞段,負責該舞段編舞的同學就通過兩個人背靠背站在原地,兩個人只有用手與上身來舞蹈。在一個近一個小時的舞劇里,有這么一段表現獨特,站在原地無任何調度3分鐘的舞蹈是相當引人眼球的。就因為兩位舞者并未做任何的調度,而只用自己的雙手與身體來做出的動作,讓觀眾更加容易明白這像是生活中冷戰的情侶在吵架的一幕。在有限的空間里,發揮無限的動作可能也是舞蹈調度限制的一個獨特之處。
四、結語
限制就是個性。而舞蹈編導講究的也是突破自我、推陳出新,而獨特的個性更是其專業的核心魅力。更何況在當今個性越發被重視的社會,彰顯獨特個性的重要性就越發被凸顯出來。沒有限制,編了一堆動作也是毫無意義,往往受到越多限制的舞蹈,越被人視為有深度和高雅,制約因素越多,舞蹈的表達也就越發有據可行。在編舞中運用限制,不經意看來是給編舞加上了許多條條框框,但實際上給予編舞者卻未必是不自由。只有更深層次的自由,才能激發不同尋常的好作品面世,這就是限制在現代舞雙人舞編舞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伐納,卡琳娜.舞蹈編創法[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8.
[2]王海英.舞蹈訓練與編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3]韓芙莉.舞蹈創作藝術[M].北京:中國舞蹈出版社, 1990.
[4]林麗芬.現代舞蹈動作基本原理的探討與實例[M].北京:驚聲文物供應公司,民國,1984.
[5]馬丁,約翰.舞蹈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4.
作者簡介:李子昕(1984—),女,漢族,福建福州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舞蹈編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