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藤牌舞的由來可以追溯到明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戚家軍追倭至平潭時當年所創的鴛鴦陣藤牌操。明末清初,鄭成功部屬駐軍平潭常操練藤牌軍,逐步演變為文娛活動中的藤牌舞。本文意在尋求平潭藤牌舞的起源,在其藝術演變的基礎上探索其現代發展的意義和價值,挖掘其存在的價值內涵。
【關鍵詞】平潭;藤牌操;舞蹈;內涵;傳承
【中圖分類號】J712?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平潭,簡稱“嵐”,俗稱海壇,福建第一大島,中國第五大島,位于福建省東部海域,福州市東南部。全縣陸地面積371平方公里,海域面積6064平方公里,其中主島海壇,面積為267平方公里,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是福建的“馬爾代夫”,同時也是著名的漁業基地。花崗巖遍布,海侵海蝕,鑄就了島上古代海蝕地貌和現代海蝕地貌,分布廣泛。
一、藤牌舞起源
1559年,戚繼光親自到金華、義烏等地招募3000新兵,教以擊刺法,將這支隊伍訓練成紀律嚴明,能征善戰的“戚家軍”。倭寇的活動范圍多在浙閩沿海一帶,慣用重箭、長槍和倭刀作戰。浙閩沿海多山陵沼澤,道路崎嘔,大部隊兵力不易展開,而倭寇又善于設伏,好短兵相接。戚繼光針對這一特點,創造了一種新的戰斗隊形——“鴛鴦陣”。此陣運用起來靈活機動,正好抑制住了倭寇優勢的發揮。戚繼光率領“戚家軍”,經過“鴛鴦陣”法的演練后,在與倭寇的作戰中每戰皆捷。因此,藤牌操傳入民間。明末清初,鄭成功部屬駐軍平潭,時常操練藤牌軍,同時傳教鄉勇,由此演變為民間健身活動項目,融入健身活動中,繼而受到群眾喜愛歡迎,時常在民間節慶、祭祀活動中表演,逐步演變為民間文娛活動的“藤牌舞”。內容多為兩軍對壘,互相攻守等。舞者右手持短刀,左手拿盾牌對舞,或同持叉、棍者對打。舞路程序共有六陣:一字長蛇陣、雙龍戲水陣、三才定穴陣、四門兜底陣、五虎靠山陣、九官八卦陣和十面埋伏陣。六陣之后即為單打、雙打、三打,最后以藤牌手舞獅祝捷結束(參考書籍林文照《擁抱世界》)。
二、藤牌舞的教育意義與娛樂價值
藤牌舞在長達400年的傳承演變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結構,如今已是一個深邃的文化載體。歷史上,戚繼光創“鴛鴦陣”打敗倭寇,鄭成功操練“藤牌軍”收復臺灣,傳教鄉勇,成為民間健身文娛的活動。他們的表演形式、風格特色及其內容所折射出的文化內涵涉及到平潭這一特殊地區的地貌結構、風土民情、民族歷史、審美情趣各個方面,可以說,這個舞蹈是其社會文化交織的大融合,有人說“千人跳一舞,一舞跳千年”,形象地體現了一種舞蹈的藝術文化價值。
人稱“藤牌操”為“中國第一軍事操”,現今的藤牌舞承受了400年時間的洗禮,從“藤牌操”到“藤牌舞”的演變,經過400年時間的沉積,它誕生的特殊歷史性、存在的表演形態、發展的廣泛性都在向人們傾訴著這門舞蹈藝術存在的不易和其充滿生機的文化體系。舞蹈表演形態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文化素材形成了特定的舞蹈表演形態,反過來,舞蹈表演形態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文化。它蘊含了民族的歷史,是歷史發展的積淀。加強“藤牌舞”文化的學習,對提高人文素質與綜合素質具有重要意義。“藤牌舞”舞蹈文化是中華名族優秀文化的重要內容,因此,迫切要求在學習它舞蹈表演形式的基礎上深究其文化,追淵其文化價值所帶來的教育意義。
“藤牌舞”伴隨號與鑼鼓等樂器演奏表演,節奏明快,氣勢磅礴,從創始到表演形式的形成皆來至于民間,現經編排表演的藤牌舞承載著平潭兒女不畏強敵、奮發有為的精神情操,是平潭不可多得的民間舞蹈精華。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平潭地方獨有的民間藝術體育活動,這幾年,藤牌舞受到高度重視,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重新加入到藤牌舞的學習訓練中來,藤牌操越舞越紅火。隨著藤牌舞的盛行,藤牌舞逐漸開始在民間節慶和祭祀中表演,以生活形態為主題的儀式性,以民間生活為基調的大眾性,群眾易接受,娛樂性強,在娛樂的同時也增強了歷史文化學習,鍛煉了身體,深受群眾的喜愛和歡迎。
三、藤牌舞的傳承與發展
今時,“藤牌舞”已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興起,將給藤牌舞的發展和傳承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藤牌舞”的發展蘊含著平潭400年文化的傳承與傳揚。現今藤牌舞的傳承人所剩無幾,需要現代人的傳承和整個文化環境的保護,傳統的民間藝術大多通過民間藝人進行傳承,因此,對具有高超技能藝人的研究保護更為至關重要。相較于平潭藤牌文化,如何傳承、如何創新發展成為現今我們藝術工作者首要思考的問題,個人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考量:
首先需要建立相關的保護體系,重視藤牌舞民間藝術家及傳承人的保護,研究整理收集藤牌舞文獻資料,歸納總結藤牌舞舞蹈歷史進程;走入民間藤牌表演藝術機構演繹團體,挖掘藤牌表演歷史信息,整理歸納編入文字,形成文字材料。
其次,進入校園及民間藝術培訓機構,發揮學校傳承的作用,在當地廣泛傳播學習此民間藝術,在培養繼承的同時更好地做到保護工作。現今,藤牌文化已進入平潭的幼兒園及小學校園,在晨間進行學習和鍛煉。這一項舉措大力推進了藤牌舞的傳播,從幼童開始,操練藤牌操,演練藤牌舞,進而深入感知舞蹈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
新型媒體軟件的借用無疑是推廣傳播過程中的另一利器。現今社會隨著網絡的發展和社會不斷進步,視頻傳媒的普及與發展,各種類型視頻題材風格五彩斑斕,內容多樣化,一部好的視頻宣傳通過后期幕后處理之后繪聲繪色地呈現在觀眾面前,更直觀,也更有欣賞性,更能讓人容易接受。通過視頻制作軟件為平臺,發布藤牌文化視頻、藤牌操操練視頻及特殊節日時期藤牌舞表演視頻,借由平臺這一途徑推廣給廣大人民群眾。
藤牌操的發展離不開當地政府及相關舞蹈藝術機構、社會社團協會的支持和推進。考慮借用當地文化部門及社會社團,開辦藤牌傳承培訓班,宣傳引入大量學院,培養傳承人,聘請當地藤牌舞非遺傳承人進入課堂傳授分享技藝。制作藤牌舞被列入當地學校視頻規范教材,從而指導教學。
最后,推進藤牌從民間藝術走向舞臺表演藝術。與各類戲曲、音樂、影視等門類藝術加深合作,挖掘保存藤牌舞本質淳樸地民間藝術的基礎上,深入加強其舞臺表演藝術性。創新合作,在傳統節日中,賦予作品節目的現代感,增加節目的藝術性,挖掘與藤牌相關的現代社會理念和價值,注入到節目中去。在節日中,在作品中尋求達到與觀賞者思想上的交流,進而了解藤牌文化。
藤牌作為一種遺產文化,我們可以選擇性地創新構建它。藤牌文化為平潭特有的文化現象的代表,我們的繼承創新需要在符合現今人審美、社會生活發展中,在原有的文化中注入新元素,豐富它的靈魂,增添它的魅力,讓藤牌文化活躍起來,吸引更多人的關注,這樣對平潭藤牌舞的發展和傳播也能起到積極地推廣和傳播作用。
參考文獻
[1]董佳杰,周義義,朱邦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藤牌舞”健身價值及推廣路徑研究[J].運動精品,2018(10).
[2]陳溫瑤.溫州藤牌舞民俗文化探究與分析[J].當代體育科技,2018(18).
作者簡介:張茜(1985—),女,漢族,安徽定遠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舞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