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寶德
中圖分類號:F290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9)11-153-02
摘 要 近幾年來,我國經濟的發展十分迅速,尤其是工業化進程促進了城市的繁榮,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但同時生態環境問題也越來越突出,嚴重影響人們的身心健康。作為城市環境保護的主力軍,政府、企業、公眾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只有三者相互協調、共同努力,才能實現優質的生態環境。因此,本文首先概述公共選擇理論,然后探討公共選擇理論對公眾參與、政府決策的啟示,最后研究公共選擇視域下的生態環境的治理途徑。
關鍵詞 公共選擇 生態環境 治理 公共參與 政府決策
生態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這也是一個城市能否得以穩定與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政府必須重視生態環境的治理,務必把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擺在首要位置。正因為如此,嚴抓生態文明建設就顯得越來越重要,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才能為的人們生活增添光彩,才能為人們的健康保駕護航,這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所在。在實際的生態文明建設中,一切政策的實施都是為人民謀利益,但有時也在很大程度上擾亂到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這就使得利益受損的部分人產生了強烈的不滿情緒,這種現狀極不利于社會的和諧與穩定。毫無疑問,要想實現生態環境的良好治理,又不損害公眾的利益,就要得到所有公眾的認同與支持,即公眾參與可以優化政府政策,公共選擇理論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具有一定的應用值價,所以本文著重研究公共選擇視域下的生態環境治理,希望對生態文明建設有所啟發。
一、概述公共選擇理論
所謂“公共選擇理論”,即20世紀6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布坎南和塔洛克二人共創的一門學科理論,它主要采用“經濟學的方法”分析“政治現象”,提出了一個重要的“經濟人”假設,該假設認為人的本能是追求私利,且伴隨著趨利避害的思想。作為活生生的“人”,要想在這個世界上生存,必須有一定的經濟實力,經濟可以創造財富,這樣才可以有飯吃、有衣穿,不斷滿足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需要,這樣的生存目的決定了每個人都希望以最小的付出獲取最大的回報,做任何事情都會選擇最有利于自己發展的途徑或方式。布坎南認為,“公共選擇”的本質就是經濟理論在政治活動中的擴展和應用。從目前來看,習近平主席很關心民生問題,而生態環境保護課題的研究更是民生問題的關鍵所在,可以說生態環境治理已經成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經濟、政治、文化等建設都離不開優質的生態環境。實際上,公共選擇理論以經濟學的方式分析當前政治活動,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它僅僅圍繞政府、企業、公眾等三者關系和聯系,促進公眾參與政府決策的力度,真正體現人民的主人翁地位,讓人民為自己能夠擁有美好的生存空間添磚加瓦,即這種公共選擇理論可以幫助于人類美化生態環境。
二、公共選擇理論對公眾參與、政府決策的啟示
(一)公共選擇理論中的政府決策偏離
關于公共選擇理論,其核心內容則是研究處于政治市場的人們是如何投票,以及如何進行決策,研究集體決策的前因后果,即做出這種選擇的依據是什么。實際上,公共選擇理論的關鍵點在于將“經濟人”作為假設,將其完全應用于政府活動的機制之中,它在很大程度上探索了不同選舉機制的運作方式,有力地指出:“如果國家干預無法提高經濟效率,或者無法改善人們分配不均的現象時,政府的職能就會出現“失靈”的現象。同時,公共選擇理論指出:“政府必須推出行之有效的政策,確保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始終一致,最大限度地保證代繼均衡,但是實際的政府決策總是產生一定的偏離現象,特別是政策提案往往會產生分岐現象,這些都迫切需要一個更好的管理機制進行引導,以便讓政府決策滿足公眾的利益和需求。正因為如此,我們必須重視公眾參與在政府決策中的作用,只有虛心接受社會群眾的參與意見,才能有針對性地提升政府決策的質量。
(二)公眾參與對優化公共決策的作用
公眾參與有助于優化公共決策,由于它可以實現社會利益的最大化,讓公民充分地進行政治決策活動,體現人民群眾的主人翁地位。公眾參與的重要性是不可低估的,當公眾參與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使市場決策機制變生變化,達到優化政治決策的目的。從某種程度上講,“政府失靈”現象會對社會產生許多不良影響,這一切都需要“公共參與”進行彌補,因為“經濟人”以不同的形態存在于不同的行業中,政治市場也不例外,比如傳統決策人員往往借助社會利益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由此導致政府決策的極大偏離,而要想從根本解決這些問題就要考慮廣大人民群眾的喜好,也只有把這些因素融入政府決策之中,才能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
三、公共選擇視域下的生態環境治理途徑
(一)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
1.提高生態文明建設效率
從上面研究可以發現,公共選擇理論認為,“政府失靈”現象之所以會出現,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制度設計的不科學,嚴重影響人們生態環境治理的質量。在我國,當前生態文明建設存在 “政出多門”現象,由于不同部門、不同地方政府的決策和行為都會或多或少地受到“經濟人”本性的影響,盡管有許多部門進行監督,但是嚴重者也會導致政策的落空。為此,要想真正提高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效率,必須健全政治體制,讓各個部門之間、中央和地方之間都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職責和權限,盡量做到“各司其職、各盡其責、互不干涉、相互協調”,這也是提高生態文明建設效率的根本。
2.提高政府生態責任意識
治理生態環境,需要提高政府的生態責任意識,這是因為政府的決策關系到整個生態文明建設目標的真正實現。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才是國家的真正主人,國家的一切權力來自人民,國家機構的一切工作也要為民服務,只有滿足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才能實現國家權力的社會價值。政府始終代表著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所以政府的生態責任意識至關重要,國家必須在原有政府職能的基礎上增加生態職能,不斷強調政府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主導作用,并將其生態建設方案落實到位,及時、有效地解決平民百姓反饋的生態環境治理問題,這也是新時期政府職能順應時代發展的具體表現。
(二)提高企業的生態環境意識
1.突出國有企業的生態環境帶動地位
對于國有企業而言,它不但具有經濟效益,而且具有政治效益,其生態環境意識與國家整體生態環境治理息息相關。從某種程度上講,國家經濟主導著我國的經濟發展方向,并且有力地控制著國家的經濟命脈,涉及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行業,尤其是石油石化行業、煤炭行業、航運行業、通信行業等對國家經濟的推動作用不可低估。在新的形勢下,國有企業在生態環境建設中具有較強的帶動作用,應切實履行自身應盡的生態義務,要與時俱進,不斷增強自己的創新能力,這樣也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資源利用率,進而有助于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綠色經濟的大幅度提升。
2.引導非公有制經濟參與生態建設
經濟發展中,非公有制經濟也能夠取得較大的經濟效益,對國民經濟的貢獻也是不可小視的,但是非公有制經濟的生態責任意識不夠重視,不利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全方位開展。非公有經濟受到自身條件種種限制,在外在監督和制約力量不夠的情況下,會進行高污染、高能耗、高浪費的生產經營,這會給生態經濟的發展帶來不利影響。當前對非公有制經濟進行合理引導和有效監督,讓他們不斷意識到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承擔自身在其中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具有重大意義,并且出臺合理政策鼓勵非公有經濟的生態建設與發展。
(三)提高公眾的生態文明建設參與度
一般來講,公眾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力量,公眾作為真正的“經濟人”必須擁有一定的“生態理性”,即個體經濟利益的最大化依然是出發點,但以環境保護理念為中心,以不破壞大自然為前提,主要是采取了“成本——收益分析”的科學方法,使之在一定程度上認識到了“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嚴格做到“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獲取的最大收益就是為人類帶來了財富,也保持了美好的生態空間,即良好的生態環境可以促進公眾自身利益的充分滿足。
政府出臺鼓勵政策,促進每個公民承擔起自己作為“經濟人”保護環境的責任,提高公眾的生態文明建設參與度,只有每一個公民個體積極地參與其中,才能為環境保護貢獻一份力量,建設我們美好的家園,這也是公共選擇視域下生態環境環境治理的必然。
四、結語
總之,作為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領導力量,政府要做好決策工作,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全面考慮環保方案實施后的一切影響因素,鼓勵群眾參與,不斷提高公眾的參與度,同時企業和公眾也要積極響應政府的號召,共同促進優良生態環境的建設。當然,政府還需要為公眾提供能夠優化制度的決策參與機會,把自己對市場的干預度把握好,為市場供給創造更多的機會,給予公眾一個可以充分參與公共決策活動的空間,提升政府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效率,這樣才能實現更加持久、有效的生態文明建設。
參考文獻:
[1]徐聰.公共選擇理論與城市生態環境治理[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8,(8).
[2]趙婉彤.公共選擇理論與公眾參與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J].華章,2012,(5).
[3]劉芳.生態文明建設主體因素分析——基于公共選擇視角[N].紅河學院學報,2015,(2).
[4]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全國環境統計公報,[EB/OL]. http://
zls.mep.gov.cn/hjtj/qghjtjgb/201311/t20131104_262805.htm.
[5]裴淑娥.左戌革.公民參與環境意識與生態文明建設現狀及途徑研究[J].前沿,2010,17(271).
[6]陳梅,錢新.公眾參與流域水污染控制的機制研究[J].環境科學與管理,2010,(2).
[7]賀翊枯.環境影響評價中公眾參與的實證分析[J].上海環境科學,2010,(2).
[8]劉磊,周大杰.公眾參與環境影響評價的模式與方法探討[J].上海環境科學,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