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鐵興 高珊
【摘要】中國傳統音樂的三次斷層對中國音樂文化繼承發展影響深遠,與前兩次由中華文明內部引起的斷層不同,第三次斷層是在西樂中傳這種外因的誘發下開始的,促使國人對外思想發生了由蠻夷藩屬到文明現代化的轉變,國人不再站在“華夏”中心的視角看待世界,對外來音樂有了新的認識,中國音樂也由此開始了有別于傳統音樂的新音樂旅程。
【關鍵詞】西樂東漸;學堂樂歌;由“夷”至“洋”
【中圖分類號】J60?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中國音樂文化有著一套相對獨立的音樂體系,從賈湖骨笛,到上孫家寨彩陶盆,再到隨縣曾侯乙墓編鐘等無不展現出其絢爛色彩。
縱觀歷史,不難發現,每當有大的社會動蕩、朝代更迭,音樂文化也相應的發生著變化。基于這些變化,黃翔鵬先生從音樂形態學的角度提出了影響甚廣的“三次斷層”說:第一次是戰國后期至秦漢年間的戰亂之中(公元前三世紀);第二次是在唐末至五代間(公元9世紀后半葉至10世紀上半葉);第三次即迄今近百年的變化(19世紀后半葉至今)。中國傳統音樂的第一、第二次斷層有著很多相似之處,而“第三次斷層”則不然,追根溯源,應是不同誘因所致。
一、中國傳統音樂“第三次斷層”的產生背景
中國傳統音樂的前兩次斷層,誘因均是由中華文明內部政治、經濟的變化導致,如第一次斷層發生在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喪失對諸侯的統治,用以維系統治的禮樂制度崩壞,秦始皇焚書坑儒等諸多因素,使音樂文化形成了一種長期的歷史性的斷層;第二次斷層的發生在唐末藩鎮割據,被統治階級們所寵幸的歌舞大曲失去了觀眾,“城”、“市”的發展,市民階級力量抬頭,新受眾群體的需要,都預示著音樂文化將要發生轉變。前兩次斷層發生在整個中華文化的范圍之內,究其根本,文化屬性并沒有改變,如藕般斷而未盡,像山東洛莊漢墓編鐘仍保有“一鐘雙音”技藝,柏互玖也在《論大曲與套曲體音聲形式之間的演化關系》中指出唐宋之際大曲發展是承襲相沿的。
中國傳統音樂的第三次斷層是在西方音樂的突然涌入,中國傳統音樂偏離原有的發展方向,被迫與現代化接軌背景下產生的。西方音樂在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啟蒙運動及文藝復興等解放人思想的運動,而中國長期處于封建統治之中,思想得不到充分發揮,音樂最主要的作用是為君主統治提供服務,雖有娛樂、娛人音樂現象(如民間俗樂),但大多都不能逾越“封建”框架,這極大地限制了音樂的自然發展。還有就是 “十二平均律”這種科學樂律理論的發明與應用,為西方音樂快速發展提供便利,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一套系統完備的音樂體系。雖然朱載堉早在十六世紀就已經研究出新法密率(即“十二平均律”),但由于帝王的束縛,并沒有得到廣泛應用。
中國傳統音樂“第三次斷層”的發生,有著其內在矛盾的累積,但爆發的直接因素確是西方音樂這種外力導致的,這種外因誘發的斷層與之前兩次千年一遇的文明內部斷層有著質的區別,從整體性上看,這次斷層幾乎影響到整個中國音樂文化的發展,持續性上,目前雖不及之前兩次斷層久遠,但這種持續趨勢讓人望而生畏。國人對外來音樂認知的改變正是在中國傳統音樂“第三次斷層”的影響下發生的。
二、由蠻夷藩屬到西洋文明的思想變化
在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中,中華文化一直處于領先地位,長期的優越感難免使其滋生出“天朝上國,四邦皆夷”的想法。因此,中國將其他國家視為蠻夷藩屬,還專門設有“理藩院”處理對外政務,這種狀態隨著鴉片戰爭的到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天朝上國,四夷為我所用
“夷”最早出現在《禮·王制》中“東方曰夷”,代指東方民族。東周后期成為一種對中原以外其他國家、種族的蔑稱,有“四夷”“九夷”之說,隨后發展為“北狄”“南蠻”“西戎”“東夷”,便于與“華夏”尊貴地位相區分,直至二次鴉片戰爭之前,清政府對西方列強的稱謂也沒有改變,稱之為“英夷”“美夷”等。
歷史上中華文化在面對外來文化(即“夷”文化)方面始終發揮著兼收并蓄、融合發展的原則。因此,外樂中傳的事件屢見不鮮,當時的中國(歷史狹義或稱中原)在面對外來音樂文化時,占據主導地位,具有選擇權。漢唐時代,戰亂頻發,中亞、西亞和印度的樂舞藝人流入中原,隨之而來的還有西涼、龜茲、疏勒和安國等歌舞伎樂,《通典》所載:“豎箜篌,胡樂也,漢靈帝好之……周隋以來,管弦樂曲數百曲用西涼樂,歌舞樂多用龜茲樂?!彼逄浦摹把鄻范苏{”是在印度傳入中原的七聲五旦琵琶調基礎上慢慢形成的;公元350年前后,曲項琵琶通過西域(印度)傳入中國,《隋書·樂志》有云:“今曲項琵琶、豎頭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華夏之舊器?!?唐代最著名的歌舞大曲《霓裳羽衣曲》是唐玄宗李隆基根據由印度傳入的《婆羅門曲》改變而成的,盛唐更是出現“洛陽家家學胡樂”的場面,可見當時外來音樂已融入到中原音樂的血脈之中。
中國古代音樂數千年來薪火相傳,得到了各時代的滋養,能夠將外來音樂完美的融入到自身當中。在面對“華夏”以外的其他音樂文化時,雖然始終帶有“夷”樂之偏見色彩,但絲毫不耽誤其予取予求,反觀近代中外音樂關系,則完全呈現出另一番景象。
(二)思想轉變,由盲從到接受
鴉片戰爭敲開了中國大門,也開啟了中國近代史。西方列強展現的現代化力量讓國人為之震撼,六十年代起展開了一系列“洋務運動”,大到政治、經濟、文化,小到生活日用瑣碎,“洋”物就是好物,“洋”文化即“文明文化”成為當時社會的普遍現象,也不再稱外來音樂為“夷”樂,而改稱“洋”樂。
20世紀初,留學歸來的沈心工、曾志忞、李叔同等人,將西歐作曲技法運用到音樂創作當中,一批全新面貌的音樂作品(學堂樂歌)應勢而生。他們創作的樂歌大多是采用歐美曲調和日本歐化了的軍歌曲調,再填上反映時代思想的新歌詞,如《送別》源于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取自《伏爾加船夫曲》的《拉纖行》和用日本《櫻井的訣別》曲調寫成的《何日醒》等。這些別于傳統音樂的新音樂一經傳唱,猶如颶風般迅速席卷全國,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曾志閔在《新民叢報》上發表的《音樂教育論》:“吾國將來的音樂,豈不與歐美齊驅”,一方面體現出對西方音樂的認可,另一方面也預示了學堂樂歌活動的顯著成果。不僅如此,樂歌活動還展現出了音樂教育的社會功能,如《祖國歌》《男兒第一志氣高》《大中華》《革命軍》《勉女權》等對于傳播時代精神及普及白話文效用顯著;同時,它將西方音樂基本樂理知識介紹給國人,為后續專業音樂創作奠定基礎。樂歌活動的積極意義證明了西洋音樂的科學性和普適性,也加速了西樂于國內的傳播。
學堂樂歌作為中國新音樂的開端,它不僅改變了國人的自我認知,同時也使國人對外來音樂的看法發生了變化,雖說在一開始接受由“夷”至“洋”的思想轉變過程中,被迫里夾雜著一定的盲從,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人由被動轉為主動,由盲從轉為接受。
三、結語
中國傳統音樂的“第三次斷層”有著兩面性,它的突然來襲,讓人措不及防,一時之間陷入窘境,也存在著積極因素,它將國人從“天朝上國”的思想中解放出來,自此之后不再以“中心”的視角看待外來音樂,通過與外來音樂的比較,能夠及時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之處。還有就是,中國音樂的發展,不可否認是有著自身矛盾累積的,但是 “第三次斷層”的到來,確實起到了刺激的作用,使傳統音樂更快地向新音樂轉變發展,這些都是它的獨特之處。
作者簡介:鄒鐵興(1993—),男,黑龍江省佳木斯市,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音樂與舞蹈學;? ?高珊,哈爾濱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