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雅曼
【摘要】周文中先生將西方現代音樂與中國古典文學藝術乃至易經理論熔為一爐,內涵豐富、意境深遠,既具有濃郁的東方情調,又吸收了西方音樂理論和技巧的精髓。本文以其鋼琴作品《柳色新》為例,從音響形態、和聲語言及各種藝術形式等方面分析了“再融合”音樂理論的實踐與探索。
【關鍵詞】鋼琴;古琴;再融合
【中圖分類號】J605?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美籍華裔作曲家周文中先生與美籍華裔建筑師貝聿銘先生以及法國華裔畫家趙無極先生被譽為海外華人的“藝術三寶”。周文中先生于1946年旅居美國后,對中西藝術的起源與本質進行了深入的梳理和研究,從而為融合中西藝術的實踐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他生活在西方,又是華人,這樣的雙重身份有利于他將兩種音樂思維進行有機的結合,最終形成了獨特的音樂風格,雖然他的作品多姿多彩,但“再融合”的理念始終貫穿在他的創作中。他將西方現代音樂與中國古典文學藝術,包括古琴音樂、詩詞歌賦、水墨畫、書法乃至易經理論等熔為一爐,內涵豐富、意境深遠,既具有濃郁的東方情調,又吸收了西方音樂理論和技巧的精髓。
鋼琴曲《柳色新》是周文中先生早期藝術創作的一首代表作,該曲標題取材于中國唐代詩人王維贈別朋友的七言律詩《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樂曲以著名古琴曲《陽關三疊》為藍本,用鋼琴模仿出古琴音樂的意境,是周先生對自身藝術風格形成的重要探索。
一、音響形態的“再融合”
中國的傳統樂曲飄逸灑脫,有著獨特的音樂魅力,但是在中國傳統音樂體系中,強調的是單一音的價值,而在西方復調音樂理論中,是以多聲部的立體性和平衡性為主導,這就讓單一的旋律音成為多聲部層次的附屬線條。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中國特色的民族音樂無論從觀念還是創作技法等方面都與西方四部和聲式的音樂創作方式是背道而馳的。從印象派音樂的興起開始,西方有不少作曲家嘗試將東方音樂語言和傳統元素引入到自己的音樂創作之中,東西方的音樂創作思想從此開始有了一定程度的碰撞乃至融合,周文中先生也認為現代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除了傳承自己的傳統文化以外,還應該主動突破不同文化界限的限制。這與他的老師、摯友、作曲家瓦雷茲的音樂哲學思想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瓦雷茲認為,西方音樂是對“聲音的組織”(包括音高、和聲、節奏等)的智慧梳理,雖然他從來沒有直接接受過東方音樂思維的影響,但在周文中先生看來,這個觀點與中國古琴音樂強調“有生命的物體”相互呼應,他們都強調每一個單音就是一個音樂實體,音樂的意義在于音的本質,這個概念沖破了西方復調觀念的傳統界限。
中國十大古琴名曲之一《陽關三疊》音調純樸而沉郁,情真意切、耐人尋味,恰好跟瓦雷茲與周文中師生二人同出一轍的聲音審美觀念相契合,但要將兩種不同文化背景下產生的具有較大風格差異的東西融為一體,是需要大智慧和探索勇氣的。這種矛盾主要表現為如何把單聲部思維的中國旋律與多聲部思維的西方和聲體系進行整合,同時,還要能夠保留中國古曲的韻味。
西方古典音樂一般采用四部和聲來表現其聲部的立體性,而中國傳統音樂卻更注重單音旋律線條的持續效果,比如古琴音樂,旋律雖然重要,但它的審美重點卻似乎更傾向于琴弦振動后所產生的空靈的意境。為了最大程度的呈現出古琴音樂的特殊美感,周文中先生巧妙地利用鋼琴來模仿古琴音樂中單音的振動,同時通過和聲色彩以及特定的音域來使這樣的聲音效果得以豐富,讓原曲的單旋律通過一個又一個的變奏出現在不同的音區,形成音色上的對比,加上踏板的渲染,連綿不斷的低音混響始終貫穿全曲,該曲的音域甚至跨及六個八度,比原曲單音旋律的表現力顯得更加豐滿,將古老傳統的“中國風”用西方音樂語匯完美的演繹出來,為聽者帶來了一種全新的現代音響效果與感觀享受。《柳色新》是周文中先生用西洋樂器模仿中國古琴的第一首作品,也為他后來創作《漁歌》奠定了基礎。
二、和聲語言的“再融合”
《柳色新》十分巧妙地將原曲中的裝飾音改編為二度橫向發展的旋律與九度縱向發展的和聲。大量的小二度裝飾性音程連續出現,將古琴音樂特有的“滑奏”效果表現得淋漓盡致;用小九度模仿古琴演奏時手指在琴弦上滑動所產生一種不協和的陰郁色彩;用減五度音程模仿古琴的“抹”;用增八度和倍增八度分別模仿散音和泛音;在低音聲部通篇使用了小九度音程的持續進行,低沉渾厚,營造出“傷離別”的音樂氛圍;在旋律聲部運用和弦外音進行環繞,這些不同音程與音域所產生的張力,讓人耳目一新,各種技法元素的交融使得《柳色新》這首作品既帶有強烈的現代氣息又如此地契合傳統。作品中小二度與小九度不斷碰撞,縱向和聲思維被打破,橫向線性思維融合其中,這樣的創作思維既符合西方現代音樂的發展趨勢,又將中國古琴音樂的特殊韻味融入其中,無論從審美和技法都達到了完美的融合。
三、多種藝術形式的“再融合”
周文中先生認為,文化功力是藝術創造力的原生動力,文化功力越深,創造的境界就越高,沒有文化的音樂必然是膚淺的。周先生極其熱愛中國的傳統文化,深入研究過中國古琴音樂、詩詞、書法、水墨畫等藝術形式。他擅長于將詩詞、繪畫、書法乃至哲學等傳統文化與音樂結合起來思考,認為這些藝術中到處都蘊含著音樂語言,例如節奏、風格、韻律、結構等,而這些恰恰是作曲家需要研究和掌握的基本語言。他的音樂創作也深受各種藝術的影響,時時體現出中國傳統藝術與哲學的意境與內涵,而在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世界觀占據主導地位,對周文中先生形成崇尚自然和諧的音樂哲學思想,造成了深刻的影響,這一思想也是周文中先生畢生的音樂追求。他嘗試利用音樂語言對詩詞、書法等進行闡釋,以此來表達對中國民族文化藝術的領悟,以聽覺藝術、視覺藝術和文學藝術相結合,吸收各類藝術的精髓,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音樂思維,例如我們通常所了解到的,書法需要強調筆墨的流暢與控制,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剛柔并濟;中國畫強調“氣韻”,融化物我,創制意境,以形寫神;詩詞要具有節奏感、韻律美;古琴演奏則要“清麗而靜、和潤而遠”,追求“真空妙有”等。《柳色新》中的節奏與速度變化就深受中國書法藝術的影響,快意時行云流水,憂郁時慢而深沉,傳形,傳神,傳志,傳情。周文中在《柳色新》的演奏注釋中如是說道:“詩文中被抑制的情緒,與古琴彈奏中微妙的變化與中國書法文化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控制筆墨的流暢過程——(需要)通過書寫節奏與落筆輕重的差異、線條與結構的變化來達到,在張弛有度的過程中創造平衡。”
四、結語
《柳色新》用鋼琴這一西方樂器將中國古琴藝術的精髓表現得淋漓盡致,內涵和意境深遠。周文中先生“再融合”的音樂思維與創作實踐在很大程度上化解了不同文化之間的對立,讓我們學會在當代音樂文化空間中,本著包容、理解的態度,逐漸實現不同文化的“和平相處”。周先生的藝術創作雖然有著不同文化觀念的整合,但仍然深深地扎根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上,“再融合”的音樂創作觀念滲透于他的每部作品中,中國審美與西方作曲技法的融會貫通形成了周文中獨具一格的藝術特色,作品中蘊含的東方情調對中西方現代音樂創作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唐永葆.周文中走向“再融合”的創作理論與實踐[J].音樂藝術,2003(3).
[2]張晟.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記周文中先生鋼琴曲《柳色新》[J].北方音樂,2014(1).
[3]胡小鷗.作曲家周文中的音樂觀及其影響試析[J].四川戲劇,2012(6).
[4]刁潔.周文中早期作品的和聲技法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