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黎華

【摘要】湖南隆回縣花瑤族群居住在巍巍雪峰山下,屬于梅山文化核心圈。這個區域居住著漢族、苗族、侗族、族等多個少數民族,正因為如此多的民族文花的碰撞與交流,才成就了梅山文化的豐厚與絢爛。花瑤在與多個民族交流中,他們的文化也展現出神秘豐富的多樣性特征,其重要的族群文化嗚哇山歌是至今仍然保存著這種多樣性特征的古老音樂記憶。
【關鍵詞】梅山文化;花瑤;嗚哇山歌;多樣性
【中圖分類號】J60?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一、梅山文化與花瑤嗚哇山歌
梅山文化是指長江流域中游及以南,自古至今流傳著一種古老的文明文化形態,實質上在這廣袤的長江流域中,核心的梅山文化圈在湖南新化、安化、隆回等湘中南等地。梅山文化信奉“梅山教”,這種古老的文化似巫似道,尚武崇文,雜猱在人類漁獵、農耕并原始手工業的生產方式中。由于雪峰山地勢險峻,梅山文化圈內交通閉塞,因此文化至今保存相對完好。
梅山文化區域內即湖南的中南部,古稱梅山,古代是少數民族的聚集地,主要是苗、瑤二族,宋代以后,大量漢族移民而入梅山,就成為以漢族為主的多個民族,瑤族、苗族、侗族等多個少數民族雜居地。據統計,梅山地區總共有20多個民族,漢族占90%以上。這個區域內,盡管各個族群的宗教信仰有著有著諸多差異,但是“梅山祖師神”是梅山區域一個典型的文化現象。花瑤族群文化中至今上山敬神,日常生活崇神等巫道儺色彩,印證了在梅山文化歷史語境中,瑤族與漢族以及其他各少數民族之間密切的文化關系。梅山如此多的民族雜居,正式梅山文化神秘多彩的源碼,神秘多彩的梅山文化是花瑤嗚哇山歌多樣性審美特征的源泉。
二、花瑤山歌審美多樣性表征
花瑤嗚哇山歌屬于高腔山歌,由勞動號子發展演變而成,最初是花瑤人民們在山上、狩獵、伐木、砍柴、挑擔及采草藥的等等田間勞動時,為了尋求同伴或者驅趕野獸亦或消除勞作疲勞,二發出的吶喊和呼喚。嗚哇山歌至今還流傳著幾千首,24個人韻腳,因為這種原生態的吶喊常常帶有“嗚嗚哇哇。”的襯詞,故名為“嗚哇山歌”。嗚哇山歌或訴幽怨,或急或緩、或高或低,曲調高亢古樸,蘊含著無盡的梅山文化的古風古韻。嗚哇山歌是在多彩的梅山文化碰撞下的藝術結晶,顯現出多樣的審美特征。
(一)巫神秘美——嗚哇山歌傳承著“巫文化”的神秘美
在梅山文化碰撞之下,花瑤嗚哇山歌顯現出神秘的巫文化色彩。一方面,嗚哇山歌一個重要的來源就是反應瑤族來源和遷徙(花瑤巫術咒語高腔調,瑤語稱“霸賣熱?”儺巫鬼神等。例如“一動鼓來一動金,震動三神土地神,嗚哇……土地公公寬心坐,寬心穩坐震乾坤,嗚哇……”,“打動鑼鼓驚動神,震動山上土地神,莫聽東邊鑼鼓響,莫聽那邊各種神,話難聽,保佑一方享太平。嗚哇……”
花瑤嗚哇山歌有些反映神鬼之類的具有較強的程式化特點,表現出較強的娛神特點、這類嗚哇山歌,祭神儀式的進行與程序牽引著整個山歌的行進,使得儀式與藝術何為一體、難分難解。(1)安神儀式。花瑤山民信奉梅山教,凡是進林狩獵首先要安神,否則會驚動山里的神靈鬼怪壞了山民的陽春,所以歌師在開羅唱歌之前必須安神;(2)唱歌。安神之后,歌師就站在勞作隊伍前面,邊敲鑼邊唱。每天上山挖地、鋤地勞作之前,歌師都要面對山野開嗓吶喊,以唱就是好幾個小時不停歇、不換人,所以花瑤族歌師的演唱技巧堪稱一絕。一首經典的嗚哇山歌《一百只蜜蜂飛過街》:“一百只蜜蜂飛過街,就有九十九只冒回來,打發一只蜜蜂回去報個信……吃吃粑粑一翅膀嗚哇嗚哇噻,十八歌,少年乖,……嗚哇嗚哇……”山民一邊勞動一邊和唱嗚哇嗚哇。整個上午勞作時,只能演唱乖字韻的,因為其他韻腳在花瑤社會被視為開玩笑的,不適合在這正式的場合演唱;(3)送神。臨近傍晚,一天的勞作結束,歌師歇喉收鑼吟唱《送神歌》以鳴謝各方神靈。
(二)情美——嗚哇山歌訴說著“浪漫”的情感美
盡管嗚哇山歌源于勞動號子,但是其中不乏描寫甜蜜愛情的,這些山歌訴說著一種含蓄又直白、委婉又火辣的情感美。嗚哇山歌或平鋪直敘表達自己熾熱的愛情或含蓄委婉的運用比興、比排、比喻等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體現出一種即豪放又婉約浪漫美。平鋪直敘,大膽表達愛意的有:“好唱好聽是山歌,唱支山歌寬妹心。嗚哇....哪只山歌不搭姐,哪只山歌不陶情,話來聽,山歌無假戲無真。嗚哇……。”“昨夜戀姐墨墨黑,手拿柴干亮木接。……”;比興、排比的手法在花瑤嗚哇山歌中極為常見,“深山老林路幽幽,郎有妻子妹有夫。嗚哇……妹是蛤蟆地上跑,郎是天鵝白云游,十八哥啊……,一世婚姻不二收,嗚哇……。”這是嗚哇山歌典型的運用手法比喻。比興即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言之物,“田埂長草田埂青,連到好妹十上心。……嗚哇”這里先言“田埂、草”再言及對女子的思念之情。正是花瑤嗚哇山歌這豐富的表現手法,訴說著花瑤男女的浪漫情懷。
(三)性美——嗚哇山歌彰顯著“堅韌”的精神美
花瑤嗚哇山歌蘊含著一種“堅韌”的民族精神。梅山后裔有一個別稱即“梅山蠻”,“蠻”字就映射出當地居民的民族性格“倔強與堅韌”,這里一方面民風古樸醇厚、一方面居民野氣十足、民性強悍。正因為這種“蠻”的精神文化,才孕育出湖湘大地眾多杰出的人才。賀綠汀、魏源、沈從文、黃永玉、譚盾等等享譽中外的名人出生在這個充滿“蠻”性的梅山文化圈,也正因為梅山文化“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韌”性、“蠻”性,才讓他們的事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花瑤音樂作為梅山區域保存較為完好的文本,好多嗚哇山歌都折射出花瑤族群民族性格的堅韌與頑強,。“一聲響雷地皮震,舉起刀槍沖上陣,嗚哇....不怕流血不怕死,殺死官軍才安寧,嗚哇......”這其中就表現了花瑤民族在抵抗官兵鎮壓時不屈精神,正是這種梅山后裔的“蠻”性,才讓花瑤族群綿延至今。
(四)曲美——嗚哇山歌譜寫著“獨特”的樂美
花瑤嗚哇山歌的獨特音樂美表現在歌曲的結構、節奏與旋律中。花瑤山歌歌詞結構短小,整體方整有序,對稱之中又有變化。歌曲一般前面幾句都是規整的,但是到了山歌結束時總是常加一句:“十八妹(哥)來……”打破原來方整的歌曲結構,以求得一種變化,讓歌曲具有一定的不規整性,體現出均衡與變化同意的和諧美。“我打起來,唱起來,唱的青山翠鳥飛起來,嗚哇……唱的青山樹木顛倒長,唱的河里石頭浮起來,少年乖,唱得妹的丸心把公乖起來。嗚哇……”
花瑤嗚哇山歌的節奏運用極其豐富,在表現歌曲內涵和山歌的旋律延展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從誕生之初作為一種勞作后的吶喊,帶有很強的即興性和隨意性,正式這種隨意性,讓嗚哇山歌遇山唱山、遇人唱人,為其旋律的變化帶來很大的空間。短短的一小段音樂中,出現大量的節奏型在花瑤嗚哇山歌中極為常見,花瑤嗚哇山歌的旋律優美、音域在高音區流動,顯得色彩鮮明靚麗。
由于嗚哇山歌產生的地理環境,山歌音樂悠長,曲調自由,山歌的音從小字二組經過一個自由延長滑向小字一組的c,形成華麗的音調形態,接下來的短短四個小結就用了四個自由延長的記號,充分顯現了旋律的變化性。
三、花瑤嗚哇山歌審美多樣性的價值
隆回縣花瑤嗚哇山歌是梅山文化圈至今保存的音樂文化記憶,她多彩的審美特征是梅山文化區域內各民族文化碰撞的烙印,映射了無盡的中華民族傳統精神文化。嗚哇山歌印痕著梅山文化的古風古韻、彰顯著梅山人百折不撓的“蠻”性,訴說著花瑤人民的浪漫情懷,純真而古樸,神秘而獨特,是梅山文化碰撞下多彩的音樂記憶。
參考文獻
[1]聶國紅.劉懷保·音樂瑰寶——隆回花瑤“嗚哇”山歌初探[J].中國音樂,2017.
[2]董珞.胡南虎形山瑤族探源[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 2005.
[3]聶獨席.虎形山花瑤嗚哇山歌初探[J].黔南民族學院學報,2007.
[4]楊果朋,李強.雪峰山區瑤族嗚哇高腔號子歌的藝術特征及賞析[J].中國音樂,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