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琰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音樂方面的教育逐漸重視起來,音樂文化變得更加多元化,受到更多西方音樂的影響,這就使我國的民族音樂教育受到了巨大的挑戰,高校作為孕育人才的重要基地,應及時作出回應,提出一些有效方案,本文從意義開始進行闡述,指出了目前高校民族音樂教育的問題所在,針對這一現象,提出了一些解決方案,并對民族音樂教育發展進行了展望。
【關鍵詞】民族音樂;高師音樂教育;音樂學
【中圖分類號】G613?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導語
音樂從出現開始伴隨著人類一直發展至今,已成為了人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音樂與文化緊密交織,水乳相融,享受音樂并感受著其背后的文化內涵,是音樂更深層次的美。如今的中國是由五十六個民族組成的多民族文化大國,包含的各民族人民善舞善歌,音樂就是他們文化,音樂就是他們的生活。隨著時代飛速的進步,高師音樂教育得到了大力的發展,高校作為發展民族音樂教育的重要基地,更要培養優秀的人才來弘揚和發展本民族的文化。
一、高師音樂學專業民族音樂教育的重要意義
在高校開展民族音樂教育,有利于促進大學生對民族音樂的進一步了解,提高對音樂的鑒賞能力,民族音樂教育也是高校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音樂教育不僅能夠拓展學生的創新思維,還能有效幫助學生提高他們的審美素養,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一)增強民族自信
在我國有很多流傳千古的作品,這些作品經過改朝換代的戰爭洗禮,依然能在今天被世人聽到并繼續弘揚。例如我國琵琶名曲《十面埋伏》、合唱中的經典《黃河大合唱》等等作品通過對這些作品的賞析,民族音樂的魅力在無形中感染著我們。自覺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同時,了解肩上擔負的責任,砥礪我們在弘揚民族文化的道路上健步前行。民族音樂風格的形成和文化環境是分不開的,民族的音樂內容和形式勢必會反映出民族文化的深刻內涵。
(二)培養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
培養擁有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新時代的學生是我國教育的現代化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條件,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的提升又與其藝術素養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大學高等教育的音樂教育正是提升學生藝術素養的一條可見的最為有效的路線。創造力與想象力在音樂上表現出的自由、情感、和差異等特性帶給了人們有別于尋常視聽的美妙感覺。不同于欣賞具體事物時的直接觀感,聆聽音樂需要在傾聽者自身的意識中依靠想象力自我塑造完善,在已有的感官上重新排列組合,創造出只屬于傾聽者自己才能感受到的全新感受,這就是音樂給予人們的最大的想象空間。
(三)增強民族審美觀
音樂本身對于藝術審美就是一種極有現實性的培養方式,通過音樂教育來促進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而科學的審美觀,對于提高其本身的藝術修養是一次很好的升華。音樂來源于生活,是對當時物質生活條件與時代背景的最真實的反映。音樂又是高于生活的,它不僅僅是把生活一成不變的記錄,而是經過藝術加工后千錘百煉而成的。
二、中國高校民族音樂教育的現狀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大量西方的音樂文化傳入中國,我們引用的還是西方的教學教材和西方的教學理念,民族音樂所占的比重相對較少。樂器更是以鋼琴為主,這就必然會使得學習民族樂器的同學自信心會受到打擊。在報考高校的藝術生考試中,報考西洋樂器的人數要遠遠超出民族樂器的人數,民族音樂的重要性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可以看出民族音樂教育在我國還需要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積淀和發展。
目前中國各高校在民族音樂的教學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
沒有一套完備的高師民族音樂教學教材,沒有規范性的教材,教師的教學就會大打折扣。會有一些在這個領域有著很強實力和名氣的專家,根據自己所掌握的知識編寫的教材,但是在沒有國家教學綱要指導下編寫的教材,其系統性和全面性無法保證,教材具有隨意性和主觀性。
教師師資力量不完善,在高師民族音樂教育中,教授民族音樂的老師僅有1或2人,且有的教師還兼職其他課程,多門課程的教學會導致任課教師教學任務較重,無法專心上好每一門課程。教學質量難以保障且無暇顧及其他的課外拓展活動,學生不能全面了解課程相關知識。
三、加強高校音樂學專業民族音樂教育的方法
(一)進行課程改革
使用傳統西方課程體系模式的課程來進行民族音樂教育的音樂學專業正面臨著需要改革的境況,因為西方的體系對于民族音樂的教學并不一定合適。要破除以西方音樂為主,民族音樂為輔的教學觀念。可以通過調整必修課、選修課門類,對于民族音樂課程進行學分的增加等這些方法進行調整。
加大民族音樂課程的設置。在原有課程的基礎上增設一些選修課,如《中國器樂演奏欣賞》《中國聲樂演唱欣賞》等,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行選擇。這些選修課程不僅面向音樂學專業學生,更是歡迎其他專業熱愛民族音樂的學生進行選課。
適當加入具有地方特色的實踐課程。如在《民樂合奏》課程的基礎上添加《地方民歌演唱》《地方戲曲演唱》等。讓學生能夠參與其中,并讓學生樂在其中,體驗民族音樂的魅力,增強學生對民族音樂的感受并為弘揚民族音樂打下良好的基礎。開設地方性特色的民間音樂讓學生更了解當地文化,在發展當地民族文化的同時弘揚民族的音樂。
編寫地方本土特色的音樂教材。在高校的音樂教育中,一直沒有找到一套合適的較為完備的音樂教材,特別是帶有本地區特色的民族音樂教材。我們應該將本地豐富的地方戲曲、民間舞蹈、特色樂器等進行整理,借助科研人員的力量編寫教材,并開設特色課程。
學校領導要重視民族音樂。領導要發揮好領路人的角色,成立“民族音樂科研室”,讓教師能及時了解到相關學術的最新成果,以便向學生進行知識普及。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關注民族的音樂,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產生民族自豪感。
(二)注重人才培養
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離不開一大批高素質高學歷的人,而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最重要基地之一,應擔當起它的責任,源源不斷的向社會輸送棟梁之才,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對高校師資力量的培養也會做出進一步的要求。如果不對民族音樂進行一些及時的傳承措施,中國的音樂很有可能就會被西洋的音樂替代,永遠失去經過幾千年的沉淀而留下的文化瑰寶。
(三)加強課外實踐活動
和地方的民族樂團進行溝通,學校可以定期組織學生去樂團實習,向民族音樂的專業演奏家學習民族樂器的演奏和地方性的戲曲演唱。學校也可以邀請樂團來學校進行演出,也可以安排學校的學生和樂團的演奏家進行一些交流公開課,請他們來學校進行講座,都可以促進民族音樂的弘揚。
深入民間進行采風,收集豐富的民間素材。只有自己真正的接受和感受,才是最直接的,中國的民間音樂,自古以來都是口口相傳下來的,具有很強的封閉性和局限性,而高師音樂學專業的學生要依靠自身良好的專業素質和專業技能,到田間和山野去廣泛地搜集民間的山歌小調,去感受書本課堂上完全不一樣的味道。
組織樂隊演出,加強實踐能力。作為高師音樂學專業的學生,我們所學的專業知識,更多的傾向于理論教學。只有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全面發展型人才。
加大科研力度。在現代的高校的教學中,教學和科研是相輔相成的。只有二者的關系達到一定程度的融合,才能繼續為我國的民族音樂教育事業添磚加瓦。我國目前民族音樂教育的總體框架雖然已經建構,但仍需進一筆的加強和完善。作為高校音樂學專業的學生,要充分發揮出自己的水平,立足于教學,推動科研的進行。
四、高師音樂學專業民族音樂教育的展望
最近幾年以來,我國的教育形式已經由應試教育逐漸地轉變為素質教育,因此也對我國的高等師范音樂教育,尤其是對民族音樂教育給出了更高的挑戰。如何解決目前高等民族音樂教育所面臨的種種矛盾,在適應和推動我國高等師范民族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方面的確是擺在高等藝術院校和高等師范院校民族音樂教育專業面前的一個新課題。
(一)培養優秀的音樂師資力量
自高師音樂體系成立以來的這么長時間里,平均每年都有近六、七千名畢業生會走上各自的工作崗位。但是據數據統計,進入到工作崗位上的畢業生的教育工作表現,表示沒達到其要求的水平。
(二)注重高師音樂教育師范性的培養
我國現在的高校中,音樂學專業的課程大多仍存在不少與高師音樂教育目標的師范性相不符的現象。因此,高校老師在教學時,要注重于師范性的培養,讓學生以后在工作崗位上能把在學校學到的東西充分發揮出來;其次,想要加強高師音樂學專業的師范性,更要注重于藝術實踐最重要環節,師范性的培養,離不開實踐。高校音樂學系是為培養未來優秀的人民教師的重要基地,應更多地注重教授使用性的技能,多舉行音樂知識與技能比賽;其三,在高師音樂學專業的音樂教育中,要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對教師這一職業要有始終如一的熱情。讓他們為音樂教育事業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
(三)培養二十一世紀新人才
高師民族音樂教育發展前進的道路是艱難而曲折的。中國屈辱的近代史經歷對于我國民族音樂的發展造成了極大的創傷,在國力貧弱的年代,傳統的一切都被否定,轉而去迎合西方的文化,捧高了西方文化的同時也踩低了民族文化。因而在國力逐漸富強的新時代,重視提高民族音樂和民族音樂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促進加強我國音樂教育發展的健康性和平衡性,才能使我國民族文化走向國際并發光發熱。在基礎和根本上強化改造音樂教育,引導高師民族音樂教育在弘揚民族文化精神的正確道路上越走越遠,是培養二十一世紀新人才孕育良好的環境。
參考文獻
[1]李亞平.淺談高師音樂教育中的民族音樂教育[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0.
[2]趙嘉.淺談高師院校民族音樂教育[J].藝海,2008.
[3]劉鎮鈺.中國高師音樂教育發展概況及其展望[J].云夢學刊,2000.
[4]王靜.對民族高校開展本民族音樂教育的思考[J].MUSIC LIFE,2009.
[5]張婷.民族音樂文化背景下高校音樂探究[J].藝術科技,2017.
[6]呂莉.李偉宗.民族音樂在音樂教育中的作用[J].商界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