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華
【摘要】龍巖市江山中心小學以“厚德、博學、強能、健體”為辦學目標,“以經典為伴、與藝術同行”作為學校的辦學特色,讓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綻放校園。
【關鍵詞】以經典為伴;與藝術同行
【中圖分類號】G623.71?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龍巖市江山中心小學是一所具有悠久歷史和豐厚文化底蘊的百年老校。近年來,在積極推進新課程教學改革中,學校以“厚德、博學、強能、健體”為辦學目標,并確立“以經典為伴、與藝術同行”作為學校的辦學特色,讓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綻放校園。積極開展特色活動,以優秀傳統文化浸潤學生,努力讓學生成為全面發展并具有傳統文化根基的現代人。
一、教材編寫促行動——未成曲調先有情
課程是學校教育的載體。我校根據學生不同年齡段的心理特點和興趣,進行校本課程的個性化開發,為學生編寫了充滿人文與活力的拓展型教材,對學生開展傳統文化教育。語文教師精選了國學經典作為誦讀內容,編寫了《三字經》《千字文》等教材,教材以弘揚傳統文化為宗旨,強化學生行為養成,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質為目標。學校還編寫了《母校情懷》、《家鄉名人》、《學生禮儀》等校本課程教材,編印了《寒假實踐活動——我們的春節之旅》。書法教材以經典文學為內容,教學正確的寫字方法和寫字常識,強調學生寫字習慣形成,對書法藝術感情培養。音樂老師編寫了《小學音樂古詩新唱歌集》、《流行音樂歌曲集》,體育老師編排了《三字經操》……豐富多彩的課程已成為了學生培養興趣、發展個性和提升素質的新天地。
二、規范管理促實效——大珠小珠落玉盤
為了促進課程的有效實施,將教學與傳統文化傳承更加有效的結合起來,以此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夯實學生的文化底蘊。學校注重傳統文化藝術教學研究,認真抓好教學常規管理工作。
(一)建立機制。學校成立了由校長、教導主任和教研組長等組成的領導小組。健全管理體系,緊緊依靠一線班主任、學科老師,做好各項基礎工作。學校師生全員參與,確保傳統文化藝術工作扎實、有效地開展。
(二)落實教學。充分挖掘各學科傳統文化內容,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提煉、升華,增加學生在傳統經典文化方面的積累和精神積淀。
學校每周安排一節校本課程作為國學活動課,讓學生熟悉經典,走近大師,在國學經典滋養中,提升人格與智慧。
每周安排一節寫字課,每節語文課要求進行10分鐘寫字教學,全面推進寫字教學,突出“一筆一畫”寫好字。
每周一的升旗儀式后,各班輪流在操場舞臺上進行“經典誦讀”展示。每天的課間操,伴著朗朗經典誦讀聲、動感的三字經操,學生腦力、體力同步發展,身心得到陶冶。
學校充分利用少年宮活動開設了經典誦讀、書法、古箏、葫蘆絲、口風琴、舞蹈、腰鼓等形式多樣、寓教于樂的傳統文化藝術課程,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愛;利用少年宮活動開展鄉土文化、紅色文化教育。江山集革命老區、旅游開發區、山區、農區于一體,這里文化底蘊深厚,人文景觀星羅棋布。象采茶燈、銅城山歌、江山快板等,都是孩子們喜愛的校本課程。充分利用當地優勢和自身師資力量,要求每位教師輔導好一個項目課程,每周根據教學計劃定時定點開展教學活動,做到班班有特色,生生有特長。學校還聘請了一些校外輔導員,充實少年宮老師。邀請當地藝人、能人作指導老師,確保少年宮正常運行。將人文、藝術引進課堂,學生在靈動的課堂中,在現代與經典生活的穿梭中,滋養大氣,在藝術熏陶中涵養靈氣。
(三)課題管理。隨著新課程的實施,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深入,通過教育科研,提高教學質量已成為我校全體教師的共識。我們圍繞“經典、書法、民樂”等傳統文化藝術,進行了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利用,全體教師積極參與各級課題研究,如省級課題“校本教材開發與實施”、省級課題“流行音樂進課堂”、市級課題“小學音樂古詩新唱校本課程開發與實踐”、區級課題 “在語文教學中開發、利用校本資源”等,在課題研究的帶動下,扎實開展教研工作,促進了師生的成長發展。
三、環境創設促提高——絲絲細雨潤心田
學校努力優化育人環境,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建設有文化的校園。首先進行校園環境布置,注重走廊文化建設,學校把經典國學的專著、各種書法字體簡介,具有江山特色的人文景觀,各種民族樂器介紹等懸掛在過道、樓梯上,讓校園散發溫馨的人文氣息。同時在學校櫥窗里通過書法、手抄報、繪畫等作品展示藝術成果,讓校園充滿獨特的藝術氣息。學校還發揮全校師生的個性潛能,把班級文化、辦公室文化當作校本課程,讓人人設計開發。學生在環境熏陶中學文化、明事理、長見識,提素質。“閱讀成習慣,書香溢校園”,長期以來我校堅持內涵發展,提升學校文化底蘊,創建書香校園。充分利用圖書館、福建省武警指揮學院、省關工委等為我校捐贈的國學書籍和學校讀書節活動,營造濃郁的讀書文化氛圍,組織引領師生讀書學習,傳承經典文化,認真書寫讀書筆記和心得,在閱讀中感悟快樂,豐富知識。
四、活動推進促發展——千樹萬樹梨花開
在實施素質教育的同時,努力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結合實際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主題教育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融入到校園活動中,學生在活動中增長知識、鍛煉才干、提高素質。
開展講、誦、讀、看、寫、畫等系列活動。緊跟時代,圍繞主題、結合傳統節日,開展相關活動。鼓勵學生動手出黑板報、手抄報,編制了作文集、詩集。我校以愛祖國、愛家鄉、愛學校為主題,舉行了“愛我江山”、走進幸福中國”“三紅精神伴我成長”“家訓家風”“龍津書香大閱讀”等一系列征文、講故事、書法、繪畫等比賽。活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學生脫穎而出,有多人次在龍巖市、新羅區組織的各類競賽中獲獎,為學校爭光,贏得了家長、社會、其他校的好評。學校連續兩屆在區青少年愛國主義讀書教育活動講故事比賽中榮獲優秀組織獎。
堅持“走出去,請進來”。邀請著名書畫家進校園,師生們與書畫家在聳池巖參加了現場作畫,祖國漢字書寫展演等活動,激發了師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龍巖素有“山歌之鄉”的美譽,2017年11月在我校開展了“山歌傳唱進校園”活動,學生在山歌愛好者的帶領下,在傳承山歌文化中接受了教育。還組織學生走進山塘兵工廠,利用“紅色文化”,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
搭建展示特長的舞臺。活動促發展,更為師生們的課余生活增添了多彩的空間。每年六月、元旦,學校為了給同學們搭建展示特長的舞臺,舉辦了“以經典為伴、以藝術同行”為主題的文藝匯演,少年宮匯報演出,活動中學生載歌載舞,器樂的精彩表演,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藝……學校還積極參加鎮、區、市組織的文藝匯演活動。校舞蹈隊選送的節目《頌江山》在市少兒曲藝大賽榮獲二等獎。校葫蘆絲隊在市中小學器樂(合奏)比賽中榮獲三等獎。
總之,在井然有序的傳統文化藝術進校園活動中,雖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離理想中的目標還有距離。“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今后繼續創設更濃厚的氛圍,將“經典、藝術”文化內化為學校文化,將教學與傳統文化傳承更加有效地結合起來,在提升文化品位、凸顯個性特色,形成工作規范、探索長效機制上下功夫。我們將一如既往,辛勤耕耘,求實求新,為江小孩子的童年插上飛翔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