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康
【摘要】目的 分析關節鏡治療前外側踝關節撞擊綜合征的臨床價值。方法 選擇2015年3月~2019年3月于我院就診的前外側踝關節撞擊綜合征患者,共20例,關于治療方法的選擇需要圍繞患者在臨床上的不同表現而定。結果 術后功能優良率為80%,無并發癥、無再次撞擊癥狀、無撞擊組織再生,效果滿意。結論 針對前外側踝關節撞擊綜合征患者,踝關節鏡是最佳治療方法,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
【關鍵詞】前外側踝關節撞擊綜合征;關節鏡;治療效果
【中圖分類號】R6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34..01
前外側踝關節撞擊綜合征主要指關節內或關節周圍組織間受各種因素的影響而出現摩擦、擠壓和撞擊而產生疼痛的一種疾病,在臨床上這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踝關節病變。該病不僅會改變踝關節生物力學,也會因生物力學改變而發病。所謂踝關節撞擊主要包括兩種,即軟組織與骨性撞擊,在運動人群與運動員中的發病率分別為30%、40%?,F選取2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在2015年03月~2019年03月收治的20例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男12例、女8例;患者年齡18~45歲,平均(30.5±5.6)歲。全部患者經X線檢查可見脛骨前緣與距骨骨贅增生的情況,均開展常規查踝關節正側位X線片,必要情況下可聯合開展CT,以此對踝關節前方骨贅的形成進一步明確,做好踝關節間隙評估工作;通過開展MRI檢查,對關節內撞擊的關節面損傷與積液情況進行科學評估。
1.2 方法
手術方法:開展硬膜聯合麻醉,取患者仰臥位,術前對主要的血管神經進行標記,走行需要按照肌腱等結構,術中助手做好牽引工作,取常規前外和前內入路。
骨性撞擊需要按照臨床表現的不同來制定相應而定治療方法。關節鏡下骨贅切除的要點在于:對于增生的滑膜需要使用刨刀予以徹底清除,確保廓清視野,將骨贅具體位置與形態大小充分暴露出來;對于表面較軟的組織可使用髓核鉗咬除,過程中需要對磨鉆進行及時清理,尤其是距骨側骨贅;針對骨關節病情況比較嚴重的患者,這項操作可不必勉強進行,根據需要可在直視下輔助小切口使用骨刀鑿除;在切除骨贅時需充分保護距骨關節面,不能刨除太多的滑膜組織,尤其是留意背側的保護,避免對足背動脈造成不必要的損傷。使用骨刀切除時應該切一塊、留一塊,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殘留。在關節鏡下取出骨軟骨骨折,并清理骨床。針對微骨折、骨軟骨與軟骨細胞移植,若在這個關節鏡下存在軟組織撞擊的情況則需要切除撞擊軟組織,并對軟組織損傷情況進行全面的探查,處理時可采用清理與微骨折的方法。
1.3 療效判定
關于踝與后足功能的評價需要采用AOFAS,即美國足協關節協會所制定的標準。優:踝關節不存在任何疼痛,步態恢復正常,患者能夠正?;顒樱?后組對象情況良好;良:疼痛偶爾出現,步態正常,行走時存在輕微腫脹與不適感,在一定程度上對線良好;中:步態不正常,活動時存在關節腫痛的情況,不可運動;差:行走或靜息時存在疼痛,關節不能正常的活動。
2 結 果
全部患者按照撞擊類型均開展相應的關節鏡下處理,術后不存在任何影響功能的并發癥,經過為期3-12個月的隨訪,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再次撞擊癥狀不存在,期間經X線與MRI復查不存在撞擊組織再生的情況。術后功能評定:優良率高達80%,包括12優、4例良、4例中。
3 討 論
踝關節撞擊癥狀的病理表現主要為變性致密結締組織,為致力于關節腫痛的改善需切除這些損傷物質。20例患者中存在多次踝關節反復扭傷的情況,且主要是內翻損傷,為此踝關節撞擊以前外側多發。該病在臨床診斷時需要根據患者病史、癥狀、查體和各項輔助檢查,在此基礎上進行綜合考慮,在查體時可見踝關節前外側存在局部壓痛的情況,被動背屈時會導致疼痛。踝關節撞擊試驗在臨床物理檢查中的敏感度與特異度分別為94.8%、88.0%,具有較高的準確性與診斷價值,經X線片可以將其他診斷有效排除,即骨折、踝關節不穩、骨性關節炎等。MRI檢查可見關節間隙內存在增厚滑膜與瘢痕組織,具有很高的診斷價值。
綜上所述,關節鏡在踝關節軟組織撞擊綜合征的治療當中具有很高的應用價值,創傷小、療效好、恢復快以及并發癥少等,以此有助于踝關節功能的顯著改善,致力于疼痛的減輕,尤其對于保守治療無效的患者。
參考文獻
[1] 陳繼銘,鐘 環,陳海聰,等.踝關節鏡微創治療踝關節前方骨性撞擊的療效分析[J].中南醫學科學雜志,2015,43(4):443-446.
[2] 楊家驥,劉云鵬,王星亮,等.關節鏡技術治療前外側踝關節撞擊綜合癥[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5,23(8):696-700.
[3] 韓冠生,徐 斌,耿春暉,等.關節鏡下治療踝關節撞擊癥的療效觀察[J].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2014,28(6):673-676.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