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慧敏 常麗 李永聰
【摘要】目的 探究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實施早期中醫康復護理的效果。方法 隨機將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8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分為對照組(40例,應用常規康復護理)、實驗組(40例,應用常規康復護理+早期中醫康復護理)。對比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心功能指標及睡眠質量評分。結果 實驗組患者護理后生活質量評分相比對照組明顯更高,且睡眠質量評分較對照組更低,P<0.05;實驗組患者護理后左心室射血分數、心搏出量相比對照組明顯更高,P<0.05。結論 應用早期中醫康復護理干預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具有較好的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關鍵詞】慢性心力衰竭;早期中醫康復護理;心功能;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R2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31..02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種心臟疾病發展至終末階段的一種心血管疾病,以喘促、神疲乏力、胸悶心悸、尿少、肢體腫脹等為典型臨床癥狀,極大程度影響了患者生活質量[1]。較多研究顯示[2],心力衰竭的發生和焦慮、抑郁、睡眠障礙等存在較為緊密的關聯,故除對患者實施有效治療外,還需開展護理干預。我院對上述疾病患者實施早期中醫康復護理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見如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將2018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8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分為對照組(40例)、實驗組(40例)。
實驗組40例患者年齡為46-78(53.69±4.73)歲,男女分別為25(62.50%)、15(37.50%)例。
對照組40例患者年齡為46~77(53.58±4.69)歲,男女分別為24(60.00%)、16(40.00%)例。
兩組資料經統計得P>0.05,可對比。
1.2 方法
對照組40例患者應用常規康復護理,即遵醫囑給予患者用藥指導,對其生命體征指標進行監測,向患者或家屬講述慢性心力衰竭的相關知識,給予患者飲食、運動建議及康復訓練等。
實驗組40例患者應用常規康復護理+早期中醫康復護理,常規康復護理同對照組,同時,給予患者早期中醫康復護理,即待患者生命體征指標穩定后對其開展中醫康復護理,(1)情志護理:a.告知患者情志護理開展的必要性,重點講述調攝情志的必要性,囑咐其應平淡靜志,合理用腦,避免情緒波動、情緒過激。b.告知患者不良情緒的危害,并幫助患者理解因病程較長導致體虛、易急躁的變化過程,引導其坦然面對,必要時,可多向其講述病情控制良好的病例,促使其自主調整心態,重拾信心和勇氣,以促進疾病恢復。c.詳細告知患者導致心力衰竭的不良因素及預防知識,以增強其認知及自我保健意識,提高其依從性,利于護理工作開展。
(2)中醫辯證施護:結合證型對患者應用中醫干預,1.內服中藥:醫師結合患者證型指導患者服用中藥湯劑,如對于氣陰兩虛證,予其口服生脈散合酸棗仁湯;對于陽虛水泛證患者,可指導患者口服真武湯;對于氣虛血瘀證患者,可指導其口服100 mL人參養榮湯合桃紅四物湯(分上下午服用),注意湯劑應濃煎,其中紅參、西洋參應另煎,最好上午服用,并告知患者服藥期間應忌食辛辣刺激食物。b.中醫特色技術:
(1)中藥泡洗(中藥浴足):適用于疾病穩定期患者,結合患者證型開具相應藥方,如陽虛水停者可選用雞血藤、桂枝、食鹽、鳳仙草、芒硝等,氣虛血瘀者可選用玄參、銀花、紅花、澤瀉、當歸、生甘草等。
(2)耳穴埋豆:指導患者采取坐位或平臥位,護士遵醫囑結合癥狀配穴。如對于心悸患者,以心、皮質下、小腸為主穴,以心臟點、交感、肺、胸、肝為配穴;對于水腫患者,以腎、腎俞、膀胱、輸尿管為主穴,以交感、神門、三焦、腎上腺、內分泌為配穴;對于便秘患者,以三焦、大腸、脾、皮質下為主穴,以肺、便秘點等為配穴。貼壓王不留行籽,并指導患者家屬按壓耳穴,每次按壓30~60 s,每天按壓3~5次。
(3)穴位貼敷:使用我院自制心脈通穴貼散,主要成分:麝香、冰片、降香、全蟲、川芎、三七粉、生白芥子、石菖蒲等,具有溫陽、化痰、通絡、止痛等功效,對相關穴位(雙內關穴、雙心俞穴、膻中穴、雙三陰交穴等)實施中藥貼敷治療。遵醫囑準確選定穴位,將心脈通穴貼散用蜂蜜調成糊狀,貼敷于選定穴位,每日1次,每次3~4小時。另外根據患者個體差異,我院還開展了“三伏貼”、“三九貼”療法,有效降低慢性心衰患者復發率。
(4)穴位按摩:方法為:對內關穴、心俞穴、膻中穴、厥陰俞穴、通里穴實施穴位按摩,先使用一指禪推法(伸直拇指,手微握拳,用拇指外側向前推按皮膚)沿著患者背部膀胱經自上而下按摩3~5 遍,然后再對心俞穴、厥陰俞等穴及背部的明顯壓痛點進行按壓,時間為1~2 min,之后再對患者內關穴進行按揉(按法:用大拇指按皮膚;揉法:用拇指或食指輕緩繞揉相關穴位并婉轉回環),時間為2-3 min,最后再對膻中穴、通里穴等穴位進行按揉。
(5)中醫特色鍛煉:在患者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指導患者練習八段錦、太極拳、等,每天1次,每次20 min。
1.3 評估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心功能指標(左心室射血分數、心搏出量)及睡眠質量評分。
生活質量評分:選擇GQOL-74量表[3]進行調查,總分100分,分值越高,提示生活質量越高。
睡眠質量評分:選擇匹茨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4]進行評估,滿分21分,評分越高,則睡眠質量越差。
1.4 統計學分析
計量資料、計數資料分別行t檢驗、x2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對比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及睡眠質量評分
實驗組患者護理后生活質量評分相比對照組明顯更高,且睡眠質量評分較對照組更低,P<0.05,如表1。
2.2 對比兩組心功能指標
實驗組患者護理后左心室射血分數、心搏出量相比對照組明顯更高,P<0.05。
3 討 論
本研究在常規康復護理的基礎上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實施中醫康復護理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出現上述現象主要是由于在中醫護理過程中通過對患者開展情志護理、辯證施護干預,達到改善患者情志、促進全身經絡及氣血津液運行的目的,對改善五臟六腑機能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同時,指導患者練習八段錦、太極拳等運動有助于活絡全身,具有養氣存神、活絡氣血、保精的作用,對病情恢復具有較好的促進作用。此外,對患者實施中藥泡洗、耳穴埋豆、穴位貼敷、穴位按摩等中醫特色療法可顯著增強治療效果,對控制患者病情進展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綜上所得,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實施早期中醫康復護理具有較好的效果,可行性較高。
參考文獻
[1] 余碧怡.中醫養生教育護理對慢性心力衰竭心臟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探討[J].內蒙古中醫藥,2017,36(14):167-168.
[2] 尚麗春.中醫護理干預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臨床療效及其預后的影響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9,13(5):176-177.
[3] 文 晶.中醫辨證施護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護理中的應用及其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7,2(9):165-166.
[4] 張雪晶.中醫整體護理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7,5(19):139,142.
本文編輯:李 豆